APP下载

家园(小说)

2017-11-04白金萍

骏马 2017年5期
关键词:德宏驯鹿山林

白金萍

通拉嘎极有绘画天赋,是部落中极有才气的女子。

通拉嘎十五岁这年,正在民族学校上美术课。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来民族乡采风体验生活走进了课堂,看孩子们在纸上画画。

少数民族孩子的艺术细胞仿佛与生俱来。有的天生一副好嗓子,歌唱像森林中的百灵鸟一样动听;有的弹奏一手好乐器,自创和音韵律那样悠远绵厚,胜过美妙的交响;有的会跳舞,像林中的小鹿轻快、灵活;有的擅长奔跑、跳跃和各种球类。总之,孩子们各有特长。通拉嘎就对画画着迷。不管上什么课,她都偷偷画画。

有一次,班主任语文老师的课,她听着听着心思又飞到了山上的猎民点,看到了驯鹿群,她忍不住拿起笔,画起来,画了一头昂首站立的驯鹿,那挺拔的腰身和结实的五岔犄角匀称美观。老师站在她身后半天了她都没有察觉,同桌踩了她一下,她猛地回过神,战战兢兢地停下笔,不知所措,等待老师的训斥。没想到老师说:“画得不错,通拉嘎以后可以学美术专业,但是文化课还是要学的。”美术课上可以尽情画画了,可是通拉嘎也不按美术老师要求的画,还是画猎民点上的撮罗子和成群的驯鹿。

她的课本上的插图都被她描了一遍又一遍,还在旁边的空白地方也画满了。她最喜欢画驯鹿,那驯鹿健壮有力的像枝丫一样的鹿角,那健壮的体魄甚至那深褐色的毛发都那样鲜活生动,仿佛真的一样。通拉嘎的母亲说通拉嘎的绘画天赋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教她画画,从小就喜欢画画,从小跟着父母住在山上猎民点,就每天在林间空地上写啊画啊的。母亲常常对别人说,通拉嘎的姥姥特别手巧,一块红纸摆弄几下就撕出一个小动物的样子,活灵活现,尤其做的桦树皮盒和鹿皮包,无师自通、无人能及。通拉嘎大概遗传了姥姥心灵手巧的基因。

通拉嘎的母亲是鄂温克族,父亲是蒙古族,父母常年在山上养驯鹿。通拉嘎一到寒暑假也立刻飞奔到山点上,她喜欢山上的生活,每天可以看到驯鹿,和小驯鹿玩,学着父母的样子呼唤鹿群,喂它们食盐。

遥远的大山,辽阔无边的森林远离城镇,原始安静,但是也闭塞寂寞,山上的生活也很艰苦。比如找驯鹿就是苦差事,体力活。通拉嘎也常常跟随大人们穿行在密密的林海几十公里寻找驯鹿。一走就是一天。刚开始的时候,回到撮罗子天已经黑透了,双腿双脚肿胀疼痛,可是第二天还要出去再找。后来即使在冬天雪又大又厚,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常常被高低不平的塔头绊倒,可是她依然能如履平地,健步如飞。听鹿铃由近及远,她欢呼雀跃。

夏天和哥哥们出去打猎,哥哥不愿意带着他,因为部落中有带女人出猎不吉利的说法,可是妹妹苦苦哀求,说不会影响哥哥,还可以帮助他运回猎物,答应为他画画,哥哥才勉强答应。出猎生活让通拉嘎又可以见到不一样的世界,格外新奇有趣。他们晚上休息时就用兽皮铺在地上,兽皮隔凉隔潮,不会让湿寒侵入体内。围拢篝火,烧水,吃随身背着的列巴、肉干,后来这些生活的场景都跑到了通拉嘎的画里。她阿妈称赞她,通拉嘎画得真好,这不就是我们的生活吗?都给画下来了。

猎民点的生活是极简单和艰苦的。冬天大雪常常封山,给养不足,夏天又阴凉潮湿,蚊虫多,可是无论哪个季节,什么时候,在通拉嘎眼里这里都是天堂。无尽的群山,充满灵性的驯鹿,繁茂的苔藓,鲜蘑,是那样美好,她就想这样生活一辈子。

中央民族学院的老师初次来民族乡,她坐飞机到海拉尔,又坐12个小时的火车到最北的满归小镇,在小镇住了一宿,第二天搭乘乡里的吉普车才辗转到了民族乡。在民族乡这几天,很多人说起最会画画也爱画画的通拉嘎,老师对通拉嘎未见其人已闻其名。这天,她特意来到教室,看孩子们正在上课,从教室的后门进入站在孩子们身后。孩子们都在画静物素描,只有一个孩子的纸上是神采飞扬的驯鹿。老师走到她身边,说你就是通拉嘎吧?你喜欢画画吗?愿意跟我去北京学美术吗,让更多人看到你的驯鹿?

通拉嘎离开了大山的怀抱,幸运地走进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

母亲常常往山下望去,自言自语地说,大山林里的百灵鸟飞到北京去了。眼神里充满了欣慰和想念。

通拉嘎是蒙语名,清澈的意思。像族人一样,她高高的颧骨,眼睛虽小,却明亮有神的像黑葡萄,纯净如一汪清泉,宽宽的脸庞,皮肤紧绷绷的,脸蛋总是红彤彤的,像红苹果,又像打了腮红,皮肤红润,看上去很结实很健康。额前的刘海儿梳向一邊,有一绺头发俏皮地翘着。脸上透出一股稚气。

在中央民族学院,通拉嘎有专业老师的教导和点拨,画技突飞猛进。她的画色彩浓郁,却透着抑郁。从她的画作中即使不懂得美术专业知识的人也能感受到她对驯鹿伙伴的眷恋,对山林的热爱,对母亲的思念。

像婴儿渴求母亲的怀抱,放暑假时通拉嘎一刻也不耽搁,飞奔回大山。

不顾旅途的颠簸劳累,回到民族乡,通拉嘎直接搭车到山上的猎民点。母亲每天都在通往山下的小路遥望,口中默默念着:“我的通拉嘎要回来了,我的通拉嘎快回来了。”通拉嘎奔向母亲,喜悦的泪水流个不停,母亲给她煮了驯鹿奶茶,锅里炖上了父亲新打的犴排。浓郁的肉香弥漫在山间。鹿群向她跑来,把她围在中间,悦耳的鹿铃在山间回响,奏出美妙的乐声。小鹿蹭她的胳膊,吻她的面颊,她搂过一头驯鹿,为它梳理毛发,又捧起又一头驯鹿欣赏它新长出的茸角。鹿群中她看到了这只名叫太阳的小鹿,已经长高了不少。还记得太阳刚出生时它的妈妈难产死了,是她整天把孱弱的小鹿搂在怀里,抱进撮罗子,给它喂鹿奶,为了让它快快好起来给它取名太阳。因为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充满温暖。小太阳真的一天天长壮了。要不是它脖颈有她亲手编织的彩带还认不出了呢。

通拉嘎离开家以后变得更懂事,更会心疼人。每天帮妈妈捡拾烧柴,打列巴。八月的大兴安岭正是水草丰美的季节,驯鹿就自由去山林间觅食苔藓,傍晚才三三两两水足饭饱地回来,有的要好几天才回来。通拉嘎不忙时就拿出画板画画。云彩像熟制完的鹿皮子,柔软地铺展着,树木的枝叶绚烂,在通拉嘎笔下一片深红、一片藏青、一片墨绿,远山呈现一片耀眼的火红,近旁是鄂温克姑娘在做桦树皮盒,母亲在林间伫立,小猎狗卧在身旁,一切那样恬淡安静。endprint

行进在森林中的驯鹿群,每日忙碌不停的母亲,撮罗子附近的河流,陷入沉思的姑娘……都走进了她的画作中。

年轻的母亲身体强健,修理完撮罗子周围的栅栏,开心地唱起鄂温克民歌,跳起自编的舞蹈。静谧而幽深的森林里,母亲在风中舞蹈,孩子也在学着妈妈的动作,驯鹿都静静地看着她,一会儿,也昂起那美丽的头,摆动健美而匀称的鹿角,仿佛在给母亲伴舞。

山林里的孩子们都羡慕通拉嘎,孩子们的母亲都以通拉嘎为榜样,总是称赞,额呦哦,看看通拉嘎多么了不起,是我们山林里飞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呦。北京多么远,多么好,你们多学学人家通拉嘎呦!通拉嘎悄悄地说,我还是觉得咱们林子里好,天是蓝的,水是清的,呼吸都是顺畅的,不像大城市到处都是人,到处都是不停鸣叫的车,到处都是坚硬的楼房,哪像我们山里,风都是自由自在的。

“额呦哦”,二婶一开口总是这样的开场白,“上城里见世面,就不用每天在山里养鹿了”,然后悻悻地走了。

通拉嘎舒了一口气,躺在撮罗子不远的草地上,看着天空。天空像一块熨烫得平整的蓝布,那样广阔无边,几片云彩悠闲地飘着,像淘气的驯鹿“太阳”跑了上去,有些恍惚,有些眩晕,如果可以,她真想一辈子就这样,就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劳作,简简单单地生活。她又不敢说,怕部落里的人像二婶一样不理解她。

兴安林海莽莽苍苍,无边无际,像无边的绿色海洋,山间的风吹拂山林,奏出美妙的交响,那是最原始、最生动、最美妙的音乐。

暑假像一阵烟似的很快消散了,通拉嘎又要回到校园了。临行前一天,通拉嘎睡得很晚。山林里的夜格外静,猎狗停止了叫,山风也渐渐安静下来,夜幕中星星眨着眼睛,好奇地看着大地。山林里的每一天都那样快乐美好。时间就这样不经意的过去。猎狗笨笨围着她摇头晃脑,驯鹿在吃着苔藓,悠然宁静。通拉嘎内心也宁静而安详。她静静地画着,她的梦,对山林无尽的爱尽情流淌,如肆意的汪洋泛滥。

一会儿她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笑容,一会儿又泪流不止,她不知道为什么流泪,看着这周围的一切,她都忍不住流泪。

她画了一幅油画:白桦林金色的叶子在林中飞舞,一条丛林间掩映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个扎着红头巾的小女孩行进在小路上,风吹动她的长发,还有随风飘动的裙裾。

母亲几乎整夜未睡,凌晨两点就起来给她打列巴,还让通拉嘎带一些犴肉干给学校的同学老师尝一尝。

毕业后,通拉嘎被北京一家杂志社聘用做美术编辑。工作环境的优越和专业的得心应手仍排解不了通拉嘎内心的孤独和对山林的依恋。工作需要,她的画作要迎合时代特点,添加时尚元素;工作之余,她还是愿意画着大山里的生活。她的画风也总在城市和大山之间徘徊。她多么希望回到山林里去,每天和驯鹿相依相伴,那样生命才是鲜活的,才是有滋味的。无数次她梦回山林,就在自己的猎民点上,桦木杆搭起的撮罗子,打列巴的母亲和叮叮当当摇动鹿铃的鹿群。

她的艺术才华深深吸引了合作过的一个广告公司的职员。俩人共同的兴趣,相近的工作,很有共同话题,爱情的力量让通拉嘎暂时忘却了思念家乡的疼痛。

他叫刘逸凡,是地道的北京人。他欣赏通拉嘎的才华,也惊讶于她的淳朴和简单。

从她身上,刘逸凡感到轻松和踏实。通拉嘎藝术的灵性和山林里人的真诚、直率,使他们相处得很融洽,相处不到半年就结婚了。

他们一起看美展,互相交流对美术作品的不同见解,创作中互相鼓励,同事朋友都看好这一对恋人,他们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通拉嘎做美术编辑工作还算轻松,家庭生活也平淡无忧,日子本可以就这样从容的过去。虽然通拉嘎记忆中还有挥之不去的山林鹿群,她要渐渐适应城市生活。刘逸凡公司要扩建,开分公司,急需人手和资金。刘逸凡劝说通拉嘎辞职到广告公司帮他,和他一起干,收入是原来的几倍。刘逸凡深知通拉嘎的美术功底,又那样有灵气,悟性高,做广告设计发展空间大,也会赚更多钱。做一个小小的美术编辑太浪费了。磨破了嘴皮,通拉嘎也没答应。她悄悄变卖了自己的画,筹集资金希望在物质上帮助刘逸凡。那些画可能算不上名贵,但是在通拉嘎心里是最贵重的画,那里承载着她全部的爱恋,承载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但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卖掉了。她的画引起了国内外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赞誉,更对这个人数不多的民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有人出更高的价钱让她画,可是都被她拒绝了,每卖掉一幅画,都仿佛割下一块肉那样鲜血淋漓,疼痛不已。

由于公司事务繁杂,刘逸凡渐渐很少回家。公司步入正轨,刘逸凡还是说工作忙依旧很少回家。后来干脆不回家了。通拉嘎到公司找他,给他带去了换洗的衣物和她从买来的一本烹饪书中笨拙地模仿熬制的养生羹汤。可她却看到刘逸凡正搂着一个身材颀长窈窕,长发飘逸的女子。冒着热气的羹汤撒了一地。没有吵闹,没有眼泪,他们就这样离婚了。通拉嘎喝起了酒,每天烂醉如泥。

编辑部的工作也不管了,每天喝酒不知晨昏,单位领导找她谈话,让她离职。她带着一身伤痕满心疲惫回到了家乡。听说通拉嘎要回来,母亲每天往山下的小路望去,不停地念叨着,我的通拉嘎要回来了,我的百灵鸟终于飞来了哦!

回到山林,通拉嘎又恢复了青春的活力,说不出地兴奋、激动,创作的激情重新被点燃。山林无语,默默疗愈通拉嘎的伤痛,使她柔弱的心一点点坚强起来。母亲每天给她熬煮驯鹿奶茶,给她炖新鲜的兽肉,在母亲精心的调理下,通拉嘎脸色渐渐红润了起来。

无论外面的世界怎样丰富多彩,通拉嘎都无法融入,只有回到山林里,通拉嘎才会感觉到内心的平静,波澜不惊,没有什么痛苦是山里不能包容和疗愈的;也没有什么比画画更让她这样直抒胸臆,酣畅淋漓地表达内心最炽烈的情感。回来后,母亲帮她戒酒,不让猎民点上的人们买酒也不许喝白酒。只有在过节或是有尊贵的客人来才让他们喝一点啤酒。她常常在猎民点上教孩子画画。她因长期酗酒而颤抖的手又重新拿起画笔,她此时像山林中的一棵树、一片云、一头驯鹿,自由自在。endprint

德宏常常下山从镇上买回来画笔和颜料送给通拉嘎。德宏曾是通拉嘎的初中同学,人有些木讷,不善言谈,也不知道怎样讨女孩子欢心,已经快三十岁了,还没有成家。母亲看出了德宏的心思,劝说通拉嘎,说德宏是个好小伙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山林里的孩子,山林孕育的孩子都纯朴,像山间的清泉那样清澈见底,像大山一样胸怀宽广,跟他生活在一起才会幸福。

德宏总是送来画笔就走,偷偷看一眼通拉嘎,看不见通拉嘎,就四处寻找,眼神中充满了期待,见到了又赶快避开,不敢看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看见通拉嘎心就咚咚地跳,脸热得发烧。通拉嘎看他一脸囧样,也忍不住笑了。通拉嘎的画没有镜框装裱,德宏就把家里几个镜子框、装老照片的相框都卸下来,送给通拉嘎,让通拉嘎无比感动。

爱情的种子就这样再一次在心底生根发芽,德宏像山林中的樟子松一样豁达,包容她所有的痛苦和委屈,让通拉嘎感到舒心,她才意识到,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情感,这才是对的人。就这样,历经感情痛楚的通拉嘎和德宏走在了一起。

大山、鹿群给通拉嘎带来无穷的创作灵感。

有一次,她无意间看到一头驯鹿背上一小块磨损的毛,与周围的毛色对比明显,呈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非常特别。她心想:如果利用剪刻法在整张兽皮上作画会是怎样的效果?她惊讶于自己的发现和想法的大胆,决定试一试。她用熟好的兽皮作画,利用皮毛的自然颜色进行自由创作。根据毛色的差别拼接缝合修剪,不久,一幅出自她手的驯鹿毛皮画应运而生。远看去,层次分明,宛如一幅水墨画。这给她带来巨大的鼓励和震撼,这在她之前还没有人尝试过。

兽皮画看起来特别漂亮,工艺过程却繁杂漫长而枯燥。兽皮画,其中最首要的是熟制皮子,要采用使鹿部落的传统工艺熟制,再经大兴安岭山林腐古树烟熏,全过程不使用任何化学制剂,全部手工完成。做一幅最少要半个月。

德宏是部落优秀的猎手,每次出猎都满载而归。每次总把他打来的猎物分发给点上的猎民们。这次他一枪打中了一只狍子,他还是小心翼翼扒下狍子皮要送给通拉嘎,可是发现皮子上一个明显的圆圆的弹洞,他对通拉嘎说,都是这样的洞,白瞎了这张皮子,本想给你作画用呢!通拉嘎看了看笑了,说没关系,我有办法。过了几天,一幅狍子皮烫画诞生了:月光下的撮罗子,散落在林间,白天墨绿的森林变成了深褐色,皎洁的月光下,驯鹿在觅食。德宏仔细找那个洞,看看是怎样补上的。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通拉嘎狡黠地一笑,“喏”,用手指了指月亮。那洞口变成了圆月,竟是那样浑然天成。俩人会心地笑了。

由于原料少,对毛皮部位的选择和熟皮工艺要求高,她跟母亲学熟皮子,亲手熟制兽皮。她把驯鹿腿部的皮子都保留下来,用于制作毛皮画,因为腿部的毛皮更有柔韧性,毛更细密。渐渐地,几幅与众不同的兽皮画“横空出世”,既保留了皮子的完整性,又突现出现代的装饰感。德宏把打的犴皮都送给她,支持她做兽皮画。

兽皮画毛色的丰富变化仍然让她着迷。她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对母亲说,皮毛的颜色效果无可替代,在毛皮上作画可以保存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她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潜心制作一幅大型兽皮画《家园》。这幅画用去了三十多张驯鹿腿皮毛。整幅画有三米长两米多宽,近看画面就是不同颜色相间的毛皮,远一点看去,效果就出来了。背景深一些的是茂密的森林,森林前的空地有一个撮罗子,阿妈正摇动鹿铃呼唤鹿群,鹿群围在母亲身旁满足地舔食盐巴,图案完全是通过皮毛色泽变化呈现出来的。整幅画表面看不到一针一线,而在背部则是由鹿腿中的鹿筋捻成线,根据毛皮的颜色深浅变化,把鹿腿皮连缀在一起。

这幅画白天就挂在撮罗子内侧,晚上就铺在身下当褥子,熟制好的皮毛隔潮隔凉。一次,乡里领导带着几位香港客人来猎民点参观,看到通拉嘎制作的毛皮画,很是震惊,听说通拉嘎用它当褥子心疼得不得了,说把这幅画卖给我,你可以买几十条皮褥子。要买这幅画,通拉嘎说多少钱也不卖。香港客人百般恳求并问通拉嘎有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可是通拉嘎就是不卖。

后来,乡里新建了博物馆,通拉嘎无偿把这幅兽皮画捐赠给了博物馆。

母亲的背渐渐弯了,走路也需要拄一根拐杖,用来支撑稍微肥胖和有些笨重的身体。他们的小儿子莫日根已经三岁了。通拉嘎希望儿子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猎手。小家伙聪明极了,有着和妈妈一样黑葡萄似的眼睛,呀呀学语时就喜欢拿着妈妈的画笔画画。通拉嘎和德宏平静地生活着,生活原本可以这样平静从容地过去。

大兴安岭北麓的夏天,是那样清凉、洁净,河水黑龙般盘旋而过,留下令人心碎的挽歌。昔日浓荫密布的森林也在呜咽。这一年雨水格外大,贝尔茨河没有了往日的平静,像发怒的野兽奔腾咆哮,翻卷起泛着白沫乌黑的水浪。

像往常一样,通拉嘎把小莫日根放在撮罗子旁,让他陪姥姥,她和德宏要渡河去找已经十多天没回来的驯鹿。

他们坐着橡皮筏子,都穿着水衩。这條河平日里他们不知这样穿行了多少次,都很顺利。这次橡皮筏子被水中的漩涡浪花一会儿涌得很高,一会儿又狠狠跌落下去,里面进了不少水,他们决定不能这样冒失地行进了。德宏努力使筏子靠向浅水区,可是橡皮筏子却不听使唤。通拉嘎的水衩里面进了水,又凉又沉,一个水浪打来,通拉嘎跌落到水里,水衩里灌满了水,沉沉的,直往下拖拽着她,她努力把头探出水面,猛呛了一口水,德宏伸手去抓她,她努力大喊:“不要管我,你走!”德宏没有放弃,他没有抓到通拉嘎的手,跳到水里去救,水衩里也瞬间灌满了水,像一块石头绑在身上,一会儿,两人都消失在河面,只有河水还不停息的奔腾、咆哮。

母亲的腰更驼了,脸上的皱纹更深了,更苍老了。她说:“通拉嘎的愿望实现了,她永远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了。她可以每天陪着母亲和驯鹿了。”

莫日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妈妈的画板上涂鸦——妈妈在林间空地上吹着口弦琴。山林里静悄悄的,只有琴音在回响,驯鹿也被美妙的琴音吸引来,猎狗笨笨在身旁卧着,仿佛也听入了神……

责任编辑 高颖萍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宏驯鹿山林
枫 叶
一只小驯鹿的生死时速
喂驯鹿
找一只驯鹿过圣诞
如果相爱
山林
完形填空训练
寺凡几多僧/CG画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