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的短板
2017-11-04陈九
陈九
继“和谐号”高速列车后,国内又推出“复兴号”。这款车比“和谐号”更快,所有经济指标和舒适性都优于前者,尤其电控部分,更先进也更安全。“复兴号”的出现再次证明高铁技术是中国原创,不是复制品。我们不仅可以造出第一款高铁,还能升级换代推陈出新,使之成为走向复兴的一盏明灯。
这次回国我又乘坐高铁,严格说是北京至天津的动车,管它怎么说也是“和谐号”没错吧?我六岁起就独自一人乘北京到天津的火车,各款列车都坐过。绿皮快车,丰台,天津北,最后天津站。还有慢车,站站停,丰台、黄土岗,什么廊坊、武清、杨村,三小时才晃到天津。还有一种路过车,从上海或东北进京的列车在天津停靠,中间挂着餐车。坐这趟车我只买站台票,一毛钱,上车直奔餐车找个座位坐下。服务员问,吃点什么?我记得姥姥的拿手菜叫滑溜里脊,便答“滑溜里脊”。服务员笑起来,心说屁大孩子还滑溜里脊,活得挺明白。于是我慢慢吃,一碗米饭一盘滑溜里脊,吃完到站不搭不配。
可乘坐高铁的感觉很不同,完全颠覆我对火车的记忆,最突出的就是快。我刚把行李放好,乘务员送上一杯热茶,我接过来准备喝喝茶看看报,松开腰带坐下舒坦舒坦,结果车停了。我纳闷儿,嘛事介是,恁么地了,凭嘛停车呢?乘务员告之,天津到了。嘛玩意儿,到了?到了。不是,我买的可是特等座,一百块钱就开二十分钟,介不赚人吗!讲理吗你们,找钱,你们得退我钱。乘务员笑笑,不當真。
高铁毋庸置疑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流线型造型,航空式座椅,宽阔的视野,典雅的设计,简直就是地上飞的飞机。乘高铁不仅是交通问题,更是文明的熏陶,生活方式的重塑,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期许。任何新兴产品都是新型生产关系的物化。
然而,高铁虽好并非完美,几次乘坐我发现它有软肋,这个软肋不是高铁本身,而是与其配套的高铁车站。火车与车站是统一体,无法分割。如果高铁是新技术新文明的象征,那么当今的车站仍是旧观念的集合,很不般配。以某市为例,车站四周有巨大的开阔地,既不让走车也不让停车,要它何用?车站的关键是方便旅客接近它,旅客往往负重,跨过巨大的空地才到车站,乘次高铁累个半死。有人说可以走地下,而地下通道由南至北过于漫长,为何不在中间增设出口,缩短旅客进出的距离呢?还有,售票厅候车厅之间的通道非要锁死,买票安检一次,候车再安检一次,两处仅隔二十米,有必要吗?检票时,两头均设检票口却只开一边,迫使旅客排长队,为什么?动不动就得爬楼梯,而电动扶梯一半停运,为什么不能让旅客轻轻松松享受享受呢?
经过这样的车站步入高铁,有穿越时光隧道之感,对比十分鲜明。两者的不匹配不仅是高铁运营的短板,也折射出快速发展产生的社会矛盾。生产方式急剧变化,像高铁一样奔驰前行,把很多人落在了后面,这些人的旧观念旧习惯又反过来阻滞着社会发展。而解决这个矛盾仍然依靠物质的进步,比如车站建设,把对人的尊重,把实用性更好地融进设计中,使每个使用者感到被尊重,被关照,被协助。一定要意识到,公共设施的舒适感绝不仅是舒适感,更是人类尊严与素养的体现。让人民舒适,让人民觉出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就越来越强,一个民族的自尊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