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我国小学融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7-11-04苗二朝杨晓丽
苗二朝+杨晓丽
【摘 要】本文以融文化的内涵为依据,结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小学融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融文化建设
一、研究背景
多年来,很多人崇洋媚外,在国内大力发展洋人节日,追求国外名牌,而忽略本族文化和淡化文化意识,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丢掉了自己文化灵魂,无意义和无摒弃的拷贝和复制外国文化等等,这对于我们民族的强大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冲击,完全不利于实现中国梦。鉴于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9月13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者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核心,倡导文化底蕴与科学精神培养、热爱学习和身心健康的自主发展、社会担当与创新精神;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其中《意见》在第六条和第七条中,对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深刻意义进行了诠释,强调了立德树人,仁爱祖国,责任担当意识。在第九条中提出:将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各环节,给出了学校文化实施的建议,这足以对我们的育人提出了新的方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坐标,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传承与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和现代人文精神,还要吸纳各国多元文化和当代世界文明;既要熟练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勇于创新和实践。这一切体现了学贯古今、会通中西、兼顾知行的融合理念。
融文化是教育政策的育人导向。随着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教育的交往和影响更加广泛和深远。还有,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更加迅猛和热烈,信息的接触与交流只在一指间、一瞬间,每个人都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社会人,都要有融的理念、融的胸怀、融的行为,这一切构成了融文化的核心内容。融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人文基础。此外,地域文化积淀文化机遇。石家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城市之一,肩负着文化教育的重任,作为一线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深深领会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应该深入研究、发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与焦点。
二、理论基础
1.融文化的内涵
融文化内涵是以文化的融聚、融解、融通为特征,最终达到文化融合、文化自信与文化根治的融会贯通之融合效果。
融合的状态就是功能与情感的统一,融会与融入的合一,融各学科知识、融入各种文化的环境与融文化的内涵的合一。
(1)融会是求知的目标、理念与方法。
融会是合一的前提条件,是知识的积累、是内涵的掌握与渗透是对知识的通化与顺应,且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而,学校要积极探索和创设“融会教学法”,不仅制定一套科学系统的、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法,还要制定一套严谨务实的、提升教师教学的教法。通过“融会教學法”满足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使他们通过体验,感受文化与收集资料、分析与加工,得出结论,形成批判性思维,做到知识与情感的合一。目的是通过融会贯通达到融合而至,积淀与增长智慧。
(2)融入是做人的眼界、心态和作风。
融入的含义很广,可以构成很多个融入的动宾结构与纳入很多领域,比如:融入社会、融入世界、融入内心、融入群体等。这就需要使学生有一个健康心态的调和、乐观与自信的行为的和洽、友善与包容氛围的和谐,是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团队的分享与合作。融入既包括精神层面的融合与接纳。也包括开阔学生的视野,走进社区,走入社会,走向世界。基于此,学校要积极思考和构建“融入素养教育法”,创建与确立融入的范围、融入的形式、融入的内容以及融入的评价方法以及融入的什么样的素养等。以达到满足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学校要在融会与融入的践行中,从教育的理念层面来讲,学校要做好古今中外文化融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环境的融合。作为教学来讲,教师要做好学生与课程的融合、学生与课堂的融合,学生与活动的融合,学生与校园环境的融合。通过融会知识的教学和融入美德的教育,使小学生在大文化气氛下,才能成长为良好素养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爱国主义的现代少年。
三、结论
融文化的建设是在丰富拓展校园文化,以培养学生如何求知和如何做人为宗旨的理念文化,是对知行合一教育思想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践行文化,更是贯彻中央倡导的传承中华文化工程的必要性,从小学生开始,形成文化自信,加强了文化理念、中国智慧、中国人气度、中华文明的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融文化的建设是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学生胆量的挑战、是学生自信的寻找、是学生成功地体验、是责任担当的磨练、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13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