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油坊古村落文化保护策略研究
2017-11-04田朋朋白帆黄玉上杨芳绒
田朋朋++白帆++黄玉上++杨芳绒
摘 要:古村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珍贵财富。油坊村作为豫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文化底蕴深厚,通过对油坊古村进行实证调查,详细分析了其文化资源及现状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油坊古村的文化保护策略,可为我国当下的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有益于推动我国的古村落文化保护工作。
关键词:油坊古村;文化保护;策略;荥阳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10.010
Study on Cultural Protection Strategy on Youfang Ancient Village of Xingyang City
TIAN Pengpeng, BAI Fan, HUANG Yushang, YANG Fangrong
(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China)
Abstract: Ancient village was the historical deposition during long-term of history and also the precious wealth left by our ancestors. Youfang village,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entral of henan area, has its own profound culture. The cultural protection strategy were given based o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would provide the experience for protecting and developing ancient villages in China, which contribut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our national protection task for ancient rural culture.
Key words: youfang ancient village; cultural protection; strategy; Xingyang city
古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重要场所,它是人类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更多地承载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社会伦理、建造技艺以及艺术审美等传统文化要素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我国的古村落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个性鲜明,是农耕社会里最基本的生活单元与文化要素,并且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独特形式,体现出一种深厚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古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保留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勤劳智慧的结晶。因此,古村落又常被称作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1]。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表现出人们对传统古村落田园生活的依恋。古村落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记忆的场所,是人们“乡愁认同”的情感归属之地,这里有着独特的古风古貌、民俗民居。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一些古村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和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古村落保留了许多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承载了厚重的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失去了古村落就是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及对古老文明的记忆。因此,对于当下的古村落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保护十分重要,同时,它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迫切任务。荥阳油坊村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豫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做好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 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概念
村落是人类聚落的一种基本类型,自古有之。目前,我国对于古村落的概念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一些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古村落进行了相应的界定:我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古村落是指那些形成于明清以前,由其庞大的家族组成的五六百年以上历史的村寨,并且村寨里保存有家族兴衰的历史记载以及创业始祖的传说等;素有“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之称的冯骥才先生则认为,古村落应当具有4个标准,“第一,它应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面貌,不能是破碎不堪的;第二,历史要丰富,包括一些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已经列入国家非遗文物名录的项目,应当进行保护;第三,必须保存一些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第四,必须依然有居民进行居住,而不是出现空巢现象”[1]。古村落,在学术上又称为历史文化名村或者历史村落,它是在特定的歷史与自然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农村聚居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产生的结果,也是一种古老、独特并具有脆弱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科学、经济等价值。
古村落作为“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推土机推不出和谐社会,大拆大建建不起美丽中国,钢筋水泥筑不起美好的中国梦”[2]。因此,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制定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抓紧把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民居列入名录,切实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在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进一步提出“支持古村落保护”的观点。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传统文化的发扬则能使古村落拥有更强的生命力。然而,对于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当前国内尚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比较重视一些相关的古建筑群、古迹遗址等有形的文化实体,而对于众多无形的文化尚不够重视,尤其是对生活在无形文化中的人及其生活方式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忽略了这些要素对于古村落文化保护的重要性。endprint
2 油坊村基本概况
2.1 区位分析
油坊村位于河南省荥阳市高村乡的西北部,广武山的南麓,郑州市以西15 km,北依黄河,与沿黄快速路相距1 km,南距连霍高速的高村乡出入口约4.5 km(图1)。油坊村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较少,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多风、凉爽宜人,春季较短且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约为14 ℃[3]。油坊村的地势较为平坦,处于一开阔的冲积平原之中,其西部、南部、北部均属于丘陵地带,地势偏高,自西向东逐渐倾斜过渡至平原地带,整体形态如簸箕状,属于半平原半丘陵地形[4]。村落四周均为农田环绕,土地肥沃,物产资源丰富,形成宅田相依的农耕村落景观,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图2)。
在历史上,荥阳曾是中原地区的政治要地、军事重镇、水运枢纽以及粮储中心,被誉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由于古代商业的繁荣,油坊村逐渐发展起来,完整地记录了豫商秦氏家族的兴衰史,也是豫中地区村落发展演变的典型代表[5]。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使油坊村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其记载了当地的历史及人文信息,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社會及艺术价值。在2014年,油坊村被列入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名录。
位于油坊村西北部黄河滩南岸的牛口峪是古时的黄河渡口,商道和官道从此地经过,是较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地。油坊村位于牛口峪至河阴县的主要商贸线上(图3),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长期的商业繁荣以及人口的集聚给油坊村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促进了村落的繁荣,古时的油坊村高楼大院林立、商业店铺众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6]。据《民国河阴县志》记载,油坊村的整体村落格局按行政区划分为东油房、西油房、油坊寨、荆寨、赵寨、史坊、小寨以及王拐等8个聚落点。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的油坊村与古代相比,在行政区划管理上已经大有不同,村落整体划分为油坊和史坊2个自然村。
2.2 文化资源
古村落就像一个鲜活的有机体,必须由紧密相连的骨骼血肉组成,被列入遗产保护体系的物质文化是“骨”,非物质文化是“肉”,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遗产有机体。油坊古村的文化资源深厚,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表1),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油坊古村上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真实地反映了油坊古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民风等特点。
3 油坊村现状问题及分析
对于油坊古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充分了解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进而解决问题。目前,油坊古村所面临的现状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古村落保护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拥入城市,“民工潮”悄然兴起,促使村落的经济活动由以务农为主向以务工为主转变,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正在出现向现代文化变迁,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瓦解,“空巢化”日益严重,村里留守的大多是老人与儿童[7]。许多的传统民居建筑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历经风吹雨打,无人问津,逐渐衰败、老化和坍塌,油坊古村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村民在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中占主体地位,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大多数村民对村落文化认识不足,传统文化观念淡薄,保护意识不强,并且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许多的传统民居建筑正在被改造或者翻新,村里老一代建筑工匠的手艺以及传统的建筑技术多已失传。
3.2 古村落风貌被严重破坏
村落中随处可见被遗弃的民居院落和房屋,传统街巷及院落内杂草丛生,建筑破败荒废,残垣断壁比比皆是(图 4)。由于传统民居建筑多数已超过了使用年限,导致其结构损坏严重,为了改善民居建筑的通风及采光条件等,有些村民对部分古民居建筑周围进行了新建或改扩,与原有古朴的居住环境相比,在建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及色彩上差异较大,对村落的整体风貌,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等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及保护要求的情况下,此类状况愈演愈烈,难以控制,侵蚀着油坊古村历史格局风貌,对其未来的保护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3 古建修复及保护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传统民居建筑年久失修,维护和发展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长久以来,油坊村房屋均属村民个人所有,所有的古民居均处于自由维护状态,维修、拆建或改建由各家意愿自主安排。由于村民个人无力承担古建维护和修缮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再加上民居建筑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使一些传统民居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屋顶渗漏、结构失稳、墙面裂缝、室内潮湿以及虫蛀腐烂等情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村民而言,他们更热衷于建造宽敞明亮的现代新房,而不屑于对古民居建筑进行修补,以致于许多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居建筑被废弃、闲置或挪用。
3.4 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作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它是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长期以来,油坊村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础设施普遍较差,道路质量低下,排水系统不成网络,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坑塘污染严重,电信线路陈旧老化,且存在用电安全隐患,生态绿化环境较差,整个村落缺乏生机与活力。
4 油坊村文化保护策略
4.1 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4.1.1 对村落整体格局的保护 对于村落整体格局的保护,重点是保护好由点(古建筑、院落)、线(街巷)、面(村落、建筑组群)所形成的整体空间形态,其结构不能改变。应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规范村落建设与发展的行为,延续油坊古村的整体传统肌理。此外,还应妥善处理好新旧建筑之间风格、规模及色彩等的和谐共存,体现出传统历史风貌[8]。
4.1.2 对历史街巷的保护 对于历史街巷的保护,应以保留油坊古村原有的街巷系统为主,其固有的宽度、比例、走向、形式与风貌等不可改变[9]。对于形态完整、风貌连续的历史街巷,应重点进行保护和整修,保护沿街巷建筑边界线的自然轮廓、修缮青瓦坡屋面等,以延续其传统肌理。清除历史街巷中乱搭、乱放的杂物和构筑物,还原其原有的样貌;移除建筑外立面上与建筑整体风貌不相协调的临时搭建、加建的部分,对于建筑立面中已经损坏并且即将掉落的部分,采取“更新(更新部分应遵循可识别性与风貌协调性的原则)和维护”的办法,以保持其整体性。endprint
4.1.3 对古建筑的保护 传统建筑的保护整治是村落文化保护的中心任务,对其保护的首要原则是维持其原真性,古建筑的原真性是油坊古村文化保护价值特色的根本所在。在保护整治中,应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并采取可逆性的技术,避免因使用了不合理的材料对建筑遗产的原真性造成二次损坏[10]。
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文物保护区内所有的建筑及环境进行保护,修缮时应按照原样修复,拆除建设控制地带内与文物保护建筑风貌相冲突的一般建(构)筑物,恢复其原有的状况、建筑格局及面貌。对于一些被破坏的古建筑木雕、砖雕、石雕、斗拱等建筑构件以及存在一定的风化腐朽的檐皮、屋柱、梁坊等,急需采取保护性修缮措施。
对于非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可按照现状建筑的质量、风貌、建设年代以及位置等各种相关因素,对其进行分类保护,综合评估出“一类建筑、二类建筑、三类建筑、四类建筑”,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合理整治。将部分保存较完好的大院建筑以及建筑质量较好且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归为一类建筑,采取“保养、加固”的措施,尽量使用原有的結构与材料,对毁坏的部分进行修复,使其恢复建筑原有的风貌;将一些建筑质量较差且能够反映出古村落传统风貌的民居建筑归为二类建筑,采取“维修改善”的措施,使用传统材料,严格按照原有的形式和做法对建筑立面和屋顶进行整治更新,还原其原有的外观,对于内部结构,可以使用部分现代建筑材料,对其功能进行改善,使居住条件得到改良,以解决传统的居住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将建筑风貌不协调的新建建筑归为三类建筑,采取“适当改造”的措施,依照建设控制的要求对其进行风貌改造,以维持油坊古村整体的传统肌理及街巷连续的街道界面,使改造后的新建建筑与传统风貌相协调;将村内随意搭建的临时建筑、不影响村落整体格局的坍塌建筑和对村落历史风貌有严重影响的建筑归为四类建筑,应当对其采取“拆除”的措施,置换出的空间可以作为村内的公共开放空间[11]。
此外,还应建立“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社会参与”的古村落分级管理保护新机制,并给予产权者以政策,充分尊重村民的利益,提高村民自我更新、自主修缮危破传统民居的积极性,引导村民自发性保护,提高其保护意识,要让村民意识到他们既是古村落文化的拥有者,同时又是保护古村落文化的主体[12]。
4.2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油坊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重要的是传承与利用,传承则是对其原汁原味的保留,而利用则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与发展相协调的继承,传承与利用相互统一。村民是古村落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历史探索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记载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及生活习惯的变迁[13]。因此,在对古村落文化保护过程中,保护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其进行合理恰当的保护,而不是进行机械地“冷冻式”封存,也不是完全地将现代文化与外来文化拒之门外,要在充分考虑村民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上,制订出符合实际的保护方案,使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得到延续和传承。深入挖掘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别要重视其民间手工艺人以及文化能人的传承培养。对于秦氏家庙、关帝庙、赤帝宫等精神文化场所,以保护、修缮为主,并在特定的时间组织、展示其祭祀活动,使场所空间精神得到保留和再现,切实保护好油坊古村的精神文化空间。
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落生活环境
村落的基础设施对村民的生活质量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古村落文化保护中,应以不影响古村落风貌为原则,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村内道路的改造应尽量采用传统的路面材料及铺装方式,保持其历史格局、空间尺度及文化特色;给排水管道的建设应尽量利用旧有系统,以保证当地居民日常用水的需求;电力电信线路的架设应尽量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埋设,同时,架设的路灯也应与周围的环境在材质和造型上相匹配。
对于村落自然环境的治理,首先应做好村内垃圾及污水的收集、处理,其设施的外观、色彩等要与传统建筑风貌相协调;在旧有绿化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村落环境进行拓展性的系统绿化。对于村落中的人文景观,应当保护其旧有建筑、碑刻等文物的外观形态;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是油坊古村落人文环境的重要载体,应当给于重点保护。
4.4 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给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旅游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荥阳油坊古村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其古老的建筑、雕刻、传说、方言、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自然风光,为文化旅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根据油坊古村丰富的文化资源特色,可以将其发展定向为“以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在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通过适度的开发油坊古村文化旅游产业,给村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村民回归村落,回归到自身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中去,同时旅游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可以为古村落的文化保护提供所必需的资金来源,从而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14]。
在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以考虑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地方性特产的开发,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古村落的文化品牌效应,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以及在“利用”中“保护”的新模式,使二者有机结合。
4.5 多渠道资金投入
荥阳油坊古村文化的保护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对于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全靠单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除了政府部门的筹资以外,还应当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渠道,鼓励企业、事业、公民及其他社会团体通过资助、捐赠等多种方式来筹措建设资金,争取建设资金的来源多元化,并创造有利条件吸收外资,科学合理地集中使用各项资金,在政府的引导下使多种形式的资金参与到古村落的文化保护中来,最终推动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5]。
5 结 论endprint
村落是农耕文明的见证和典型特征,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承载着人们生产与生活的點点滴滴,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古村落的文化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需要保护其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需要促进村落经济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荥阳油坊古村作为历史文化名村,它是人类共同的资产,保护村内众多的清代历史建筑、传统风貌、街巷格局以及自然环境等,是延续人类历史文脉的重要工程,是现代文明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荥阳油坊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提升乡村魅力,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现实与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其他古村落的文化保护提供相应的实例参考。
参考文献:
[1]王亮. 古村落消亡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J]. 黑龙江史志, 2015(11): 3.
[2]齐皓, 樊柯. 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 艺术百家, 2014 (1): 87.
[3]河南省气象局. 河南省气象图集[M]. 河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4]荥阳市志编纂委员会. 荥阳市志[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6: 93-99.
[5]田朋朋, 张漪, 黄雪红, 等. 荥阳油坊村传统民居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5): 110-111.
[6]宋亚亭, 杜元元. 荥阳油坊村历史村落形态调查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新常态: 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 10.
[7]赵辰, 李昌平, 王磊. 乡村需求与建筑师的态度[J]. 建筑学报, 2016(8): 46-52.
[8]徐甜甜, 汪俊成. 松阳乡村实践:以平田农耕博物馆和樟溪红糖工坊为例[J]. 建筑学报, 2017(4): 52-55.
[9]韩海娟, 朱霞, 彭俊杰. 浅析乡村旅游与古村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结合[J]. 小城镇建设, 2009(5): 81-88.
[10]刘仕瑶. 苗族古村落在旅游开发中的原真性价值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3.
[11]王路生. 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探索:以广西贺州市秀水村为例[J]. 规划师, 2014, 30(5): 151-153.
[12]汪灏,廖宇航. 基于集合理论和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村落更新[J]. 规划师, 2017, 33(1): 120-127.
[13]刘恩亮, 田朋朋, 韩家焜, 等. 美丽乡村背景下曲村规划策略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7(6): 75-77.
[14]包娟. 灰构意象下的青岛凤凰村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青岛: 青岛理工大学, 2014: 54-71.
[15]张漪, 田朋朋, 王鹏飞. 洛阳栾川县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对策研究[J]. 环境影响评价, 2017(3): 8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