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鲁迅选文的定位及教学研究

2017-11-03张亚弟刘小鹏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33期
关键词:教学

张亚弟 刘小鹏

摘 要:鲁迅选文无论是在横向的教材版本上花开遍地,还是在纵向的时间跨度上经久不衰,这些都能证明鲁迅选文具有传承的经典性和独特的代表性。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却出现“鲁迅大撤退”的热潮,探究发现,是人们神化了鲁迅作品,加重了鲁迅作品要传递给学生真正需要的内涵,才导致故步自封。本文基于现状,回归教材,从教材最基本的单元编排上来重新定位鲁迅选文并将已有研究理论指导于教学实践,还原学生一个真实的鲁迅。

关键词:中学鲁迅选文;单元定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3-018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3.115

回首我们的语文课,中学语文课文的鲁迅作品以其收入数量和入选次数给中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无可厚非,鲁迅作品教学已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彰显的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性力量,即通过鲁迅作品的教学抵达深层而多维的语文教育的内在旨归。而当下的鲁迅选文教学似乎已走进了死胡同,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导致鲁迅选文一如既往的稳固地位遭到质疑。于是,许多鲁迅研究者开始为维护其在中学语文课文中的地位而做出努力。

一、鲁迅选文教学的研究现状

鲁迅先生被称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大师,其作品又字字珠玑、篇篇精品,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学习鲁迅是中国文化一个无法绕开的制高点,因此作为宣传鲁迅的主要渠道——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阶段尤为重要,而单靠中学生所谓的语感是行不通的,还要靠教师专业的阅读教学。时下,语文教师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方法以及学生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都严重阻碍中学生自身阅读素养的提升。许多鲁迅研究者已开始借“鲁迅中学教学”来探究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以启示。这些文章有的从教材选编的历史变革方面厘清鲁迅在中学阶段的教学历史,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有的从对鲁迅形象的解读方面入手探求拉近中学生与鲁迅的距离的方法;有的从审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有的看到了现在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试图通过调查研究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这些都是从具体的某一方面来探究鲁迅选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几乎都是从教师教学出发来寻求解读方法的,很少能联系教材编者、学生来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研究都要基于学生的需要,避免将理论停留在书纸上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服务。教材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主要参考,因此研究者首先要立足对教材的分析,揣摩编者的意图,立足根基做出新的研究。

二、鲁迅选文的科学定位

科学定位既是强调鲁迅选文的重要性,又是要突出如何来定位。整体上来说,初中阶段是营造良好“鲁迅氛围”的关键期。这一阶段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抽象的理念,而是让学生感受鲁迅感受世界的方式,让鲁迅讲的故事成为学生一生思维的材料。更不是让鲁迅作品政治层面的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主题讲解过早地渗入学生的思维中。

通过对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鲁迅选文统计,我们发现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以散文为主( 4 篇) ,其次是小说( 3 篇) ,最后是杂文( 1 篇) 。在高中阶段安排的多是对学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的杂文、散文。这种由浅入深的组织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相统一,尊重并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鲁迅作品看似复杂分离,实则系统完整,都是主题鲜明的。那么,为什么教师和学生都陷入课文主题多元解读的误区呢?有人甚至以此认为鲁迅选文不确定的主题给教学带来困扰,有要求其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有要求减少鲁迅选文数量的。这些都是由于未对鲁迅选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编排做仔细的分析。

在我看来,初中语文课文的编排按照同一题材为单元更显清晰,而高中语文课文的编排是按照同一体裁为单元的。因此,在此基础上我认为这是综合了教材编者的观点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两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分析:从所在的“单元”主题以及“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上看,可以知道选入某一年级某一册某一单元的鲁迅作品属于什么题材。例如被选進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这一单元的“成长足迹”主题与“成长的烦恼”综合性学习主题,可以大致了解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题材是关于成长的。再看本单元其他几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伤仲永》,都是与成长的过程有关的主题,是不同体裁同一题材的安排。这种通过一个人文主题将几篇课文联系在一起的编排方式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更映射了新课改要求的增强教材的“人文性”的特征。这种在初中阶段的单元编排,不仅考虑了选文与单元主题的关系,也考虑了单元内各选文之间的联系,不是简单的聚积选文。这样既能做到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又能做到阅读教学的不枯燥乏味;既能满足学生多种体裁阅读的好奇心,又能预先让学生感受主题体裁的丰富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也为高中阅读教学打下基础。基于此,鲁迅选文可以说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是能确定主题的。再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5本必修课教材由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板块编排组成。据统计,3篇鲁迅作品均被选进阅读鉴赏部分,且为其较难的小说和杂文。以此看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对其文本思想的深层挖掘,在基本的感知基础上要学习其写作精神和创作意图。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基础学习之后,高中阶段可谓是较难的集中巩固。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审视世界的眼光和洞察力,要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阶段性特征,教育者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可贪多求深。同时学习又具有连贯性,初、高中一以贯之,由浅入深,能起到巩固和升华的良效。

三、鲁迅选文的教学启示

鲁迅选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因此,将鲁迅研究界的成果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这无疑是最大的贡献,这也将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個关键。

立足教材,具体来说就是在初中阶段我们只需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其人,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感知,而不是过早地向学生渗透写作背景,写作意图,只需要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感知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美等。当然在主题鲜明的情况下也不失鼓励学生的多元解读,也通过此来培养学生确立文章主题的方法,不能狭隘了学生的感知思维。

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就要略去作者的身世等基础内容以避免重复教学,要注重思想的传递和解读。教师专业的学科素养和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此至关重要。最好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教科书就是学者站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作,因此,语文教学源于教材却高于教材,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科学的引导。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学科知识,更要兼具教育学知识、实践知识,在教学一线既要把握学生又要研究教材,只有立足基础,才能科学进行指导和教学工作;作为学生,教材是一切学习的基础,不能凡事依靠教师,而要做出自己的研究,课前预习就能很好地弥补对教材不熟悉这一缺失。

鲁迅中学阅读教学成为难点的同时也启发了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现状要有所改进,作为具备工具性学科的语文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走出一条新路来。阅读教学固守的传统模式不仅仅是阻碍语文的发展,更是对语文学科的破坏。本文正是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了有关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问题,虽然不是很全面,希望能给我们新课改背景下的鲁迅选文的定位及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熊玫.鲁迅作品教学一体化的实施[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36(6):108-112.

[2] 杨爱华.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建议[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6):86-87.

[3] 武伟伟.初中语文鲁迅作品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 谭梅.“鲁迅与中学语文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13(3):95-96.

[5] 和学新,刘瑞婷.鲁迅作品进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论审视[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0):48-58.

猜你喜欢

教学
“对比”:让学习走向深刻——以《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为例
《I’m Cooking in the Kitchen?》教学设计(Part B)
计算教学中“算用结合”的有效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组合》教学设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