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析

2017-11-03邵晓红

青年时代 2017年27期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舆情

邵晓红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网络舆情。大学生网络舆论既有积极正面的,也有消极负面的。文章分析了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以及不良舆情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舆情教育与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舆情观。

关键词:网络舆情;网络道德;网络舆论观;教育引导机制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互联网出现之前,中国普通民众发声渠道有限,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够到网上发声,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甚至发泄欲望被激发出来。人人都可以发声,这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众在自主活动中成熟起来。但也应当看到,目前的网络“暴民”现象较为严重,任其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1]。大学生是网民中活跃的、乐于表达观点的、社会阅历尚浅、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的一大群体。面对网络舆论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看法,容易情绪化,甚至极端化。依据鄂州职业大学调查显示:20.3%的学生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智看待网络事件;20%的学生保持观望中立态度,不发表看法;14.7%的学生本身的时政参与意识和舆论监督意识较差,平时不太关心社会事件和校园重大新闻,也不会参与网络评论;然而,45%的学生则不能正确辨识网络信息真假,或是盲目从众,或者出于表现自我、心理失衡发泄不满情绪,或是社会责任心弱化,不负责地胡乱参与评论。

总体来讲,年轻人性格比较张扬,不愿意受约束,自律意识不强,向往绝对自由,这些学生对网络舆论监管监控持否定的态度,认为网络监督限制言论自由、限制思想,应该抵制。少数大学生能够持有正确的舆论监督观,能够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意义,能够正确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绝大多数的学生认识不到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负面的网络舆论同样对社会及个人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扰乱社会公正、破坏社会秩序、网络道德责任缺失、网络伦理问题、自我意识膨胀等,因此,高校要引导网络舆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大学生的舆论监督意识,教会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观。引导他们采取积极有效的合法的舆论监督来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较清楚地认识到负面网络舆论的危害,并且能够认识到网络舆论监督观与自身道德和社会的关系,使每一个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并合理合法使用网络舆论。

二、大学生不良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1)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网络舆情会受到大学生心理特征,如心态心智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分析能力有限、容易偏信偏听、以偏概全、主观武断与看待问题不客观、不科学、处理事情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的影响。

(2)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空间,也是言论自由的空间,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让每一个网民可以自由随意发表意见,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管理和网上发布信息的监管还较不完善。网络信息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有害信息在网上随处可见,不良信息难以识别。

(3)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不高。网上的不当言论、过激言论、不良舆情蔓延,这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缺乏、网络道德教育不到位,网络伦理道德缺失导致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不强、网络伦理规范意识不强。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网络舆论观,不能正确识别信息真假,不能科学评价信息。

(4)高校内的网络舆情监控和网络管理工作不到位,舆情研判分析不及时,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首先是因为学校的管理服务工作存在不足或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与效果不佳、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学生正常的需求、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机制也不健全。其次,校内各个部门的网络信息管理者没有切实把好关,对网络信息发布没有实时有效监控监管,没有及时阻止毒文化和不良舆情的蔓延传播。有的信息,通过网站的技术可以来实现管理,如容易对公众造成错误引导的言论可以让版主或管理员删除,有些信息该及时回应的要及时回应,需要陈清事实的,要及时陈清事实真相。最好,舆情引导机制不健全、积极教育引导不到位、没有妥善处置矛盾及问题等。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舆情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健康的舆情观举措

处在网络时代,人人应该具有网络思维,但人在上网,民意就上网,社会情绪也上网,舆论场随之移到网上[1]。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高校能不能有效引导,有没有主导能力,这是考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也是检验高校教育人、引导人效果的事情,进而折射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培育学生健康的网络舆论观想要出成效,学校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加强教育引导。以高校的先进文化引导人、培育人,让学生在先进文化和民族精神感召下心灵净化、精神丰盈。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以正能量的新闻资讯、正面的主流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思想。学校各个部门要联合协作,形成合力参与大学生教育引导,全员育人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和方式,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愿意学。一是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1)提升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精神境界,做思想上、精神上的强者。让大学生有良好的人生态度,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社会责任意识,有较强的政治洞察力。(2)提升新闻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让大学生了解和熟悉与网络安全和网络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培养舆论参与意识,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3)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多了解社会,多了解时政,多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在实践和学习中培养政治思维,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在实践和学习中吸收和内化社会政治规范,逐渐形成对社会关系、国情民意的正确认识,不断增强政治敏感和政治鉴别力,完善自我的舆论监督观。二是培养与引导大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一方面,学会分析问题,学会辨识真假信息,提高信息甄别力;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信仰,信仰要求大学生们理性思考所相信的对象。信仰若缺失,是非对错、黑白丑恶就会模糊不清,舆论观就会消极和偏离。大学生信仰什么,追求什么,有什么样的看法,评论什么,关键在于怎么引导。高校对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大学生自身乐于读书学习、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三者结合起来能促使广大学生确立正面良好的信仰导向,良好的信仰也促使正确的、健康的舆情观形成。大学生有了黑白丑恶、是非对错的分辨能力,积极正面的舆论倾向自然形成。高校要培育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弘扬正气、崇尚真、善、美成为大学生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永远的精神追求,进而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大学生具有正确的舆论观,能够积极和合法地参与舆情监督,促使他们做一个了解社会民生、关心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同时具备良好舆论导向的、积极践行安全文明上网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公方彬.习近平“4·19”讲话确立新网络舆论观[EB/OL].(2016-04-29)[2017-09-01].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429/c40531-28315737.html.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道德网络舆情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中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学校教育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