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镇涛语文教育思想对我国语文教育的贡献

2017-11-03王先海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10期
关键词:本体论语感教材

王先海

洪镇涛先生是武汉市新洲区人。1952年毕业于新洲一中,1955年毕业于黄冈师范学校(现黄冈师范学院),随即担任黄师附小语文教师。195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在中央林业部宣传局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即赴林业部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担任语文教师。1965年调武汉市第六中学任语文教师直至退休。退休后,在华中师大、湖北大学等高校兼职授课,同时在全国各地讲学和上示范课,直到现在,足足60周年了。

洪先生从教60年的足迹是踏踏实实的,也是熠熠闪光的。洪先生在平凡的事业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历练成为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洪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对我国语文教育做出了四大贡献。

一、创立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育本体论。

洪镇涛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即1978年,在全国率先举起语文教改的大旗,开展语文教学改革。80年代初,他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施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了各学科的一个共性问题,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90年代初,又提出了“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实施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了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本质问题,即语文课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两个“变”是有机统一的,即“在学堂,学语言”。这就是著名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亦称学习语文论)。

语文教育本体论有以下几个要点:

1.从本质来看,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能力建构。

2.语文教学的本体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文字的能力。至于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知识传授等虽然都是重要任务,但都是从属于上述根本任务的,是包含在上述任务之中的。

3.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学习语言要着力培养语感,要实施语感教学。

4.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感受是前提,领悟是关键,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

5.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洪先生的语文教育本体论,特别是其中的“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洪先生有一篇论文《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浅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误区》)被学界赞誉为“震聋发聩”之作。《内蒙古教育》杂志主编孙志毅先生著文评论道,“过去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假如没有洪老师的‘提醒,我们将在语文教育上糊涂多少年呢!”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著文评论道:“他(指洪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本体改革的理念以及在实践基础上建构的学习语言的一套完整体系,不仅明确回答了困扰着当前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而且它的潜在价值,将会被实践越来越证实。”还说,“我觉得洪氏体系(洪镇涛语文本体改革教学体系的简称)实现了民族性、科学性、现代性的结合”。原全国中语会理事长、人教社资深编审张定远先生著文评论道:“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富创造性的有关学习语言的理论、途径和方法的论述。”又说,“镇涛先生为构建我国民族化、科学化的语文教学新体系而努力的主张和创见,是语文教学本体上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如果这一变革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就会得到根本上的改观。从这一点说,历史将记下洪镇涛先生的功绩”。

二、创构了以“学习语言”为核心,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感教学新体系。

洪镇涛先生不仅在理论上创立了语文教育本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创構了语感教学新体系。

洪先生把语感教学定义为: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训练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体系。

语感教学体系,有以下要点:

1.抓住一个根本。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要始终不渝地抓住这个根本。

2.实施一种训练。即实施语感训练,包括语感分析和语感实践,二者并重。

3.遵循一条途径。那就是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4.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对语言的直接吸收和积累,二是注重对语感的习得和积淀。

5.把握四个“结合”。即语感训练要与思想教育结合,语感训练要与思维训练结合,语感训练要与审美陶冶结合,语感训练要与知识传授结合。

6.加强一个“联系”。即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建立一套常模。语感教学有一套常规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即感受语言,触发语感;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

8.设置七种课型。即语言教读品味课,语言自读涵泳课,语言鉴赏陶冶课,书面语言实践课,口头语言实践课,语言基础训练课,语言能力测评课。

9.运用多种方法。包括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等。

10.培养四项能力。即三项显性(看得见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项隐性(看不见的)能力,即思维能力。

以上10项,包括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训练举措,教学途径,教学侧重点,语文教学如何处理内部和外部关系,语文课的常规结构模式,基本课型,常用方法和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等,涉及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已经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

这个语感教学体系,它既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更有极大的实践价值和可操作性,它是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也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它是洪镇涛先生传承与创新的一个杰作。在2008年“传承与创新:语感教学演示报告会”上,著名语文教育家程翔先生发来贺电说:“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语感教学越发突显其重要意义。课改要想取得根本性的转变并获得彻底胜利,必须走语感教学的道路,这是不容置疑的。”endprint

三、创建并形成了我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流派——语感教学流派。

洪镇涛先生不仅创立了语文教育本体论和创构了语感教学新体系,而且身体力行,几十年来,他到各地讲学,宣讲语文教育本体论和语感教学体系,并且亲自作教学示范。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他走到哪里,语感教学便推广到哪里;语感教学推广到哪里,便开花结果到哪里。几十年来,语感教学以其独特的魅力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为之折服并心摹手追,积极加入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队伍。一个充满生机的崭新的语文教学流派——语感教学派在祖国大地勃然兴起。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洪老师及其团队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建立了语感教学实验基地,开展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洪镇涛先生主持的课题“语感教学研究与实验”,先后被批准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轮又一轮滚动实验。先后建立起的实验基地除武汉市的数百所中小学外,还有湖北的十堰、安陆、鄂州、沙洋、宜昌;河南的巩义、济源、平顶山、洛阳、安阳;河北的霸州;湖南的长沙、衡东;山西的太原、长治;山东的淄博、博兴;江苏的南京;浙江的衢州、余杭、诸暨、象山、温州、缙云;广东的顺德;深圳的宝安;福建的南平;安徽的淮南;四川的雅安;云南的瑞丽;海南的海口、琼海;新疆的沙湾;内蒙古的锡林浩特、赤峰;黑龙江的远安;西藏的灵芝等等。先后参与实验的学校近两千所,参与实验的语文教师近万人,惠及的学生达数百万人。

四、创编了以语文教学本体论为指导思想的开明版中、小学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

上世纪末,洪镇涛先生应开明出版社的邀请和要求,以他的语文教育本体论为指导思想,主编了一套含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开明版语文实验教材92本(其中课本68本,教参24本),共1000余万字。

开明版语文实验教材,采用“三主一副”(三条主线,一条副线)四线平行推进结构。第一条主线,学习精粹语言(即蕴含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古汉语精品语言),奠定学生语言和文化功底,建立诵读系统。第二条主线,学习目标语言(即用现代汉语表达的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是学习者一定时期攀登目标的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精品语言),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化素养,建立阅读系统。第三条主线,学习伙伴语言(即相当或略高于学习者语言发展水平、已经或可能在与伙伴交际时使用的语言),训练学生语言操作能力,建立说写操作系统。一条副线是知识技能线,对学习语言起辅助作用。四线自成体系,平行推进,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开明版中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有以下特点:

1.它立足于语言本体,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接受知识,接受文化,接受思想,接受情感,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健全人格。

2.建立了一个“固本、立标、通用”的学习语言的全方位体系。“精粹语言”固其本,“目标语言”立其标,“伙伴语言”通其用,全方位推进语言教育。

3.实施“高起点”“学精品”“吞下去”三大战略,大大提高了学习语言的效率。

这套教材以其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新颖的教材结构和有力的实施举措,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凡使用过这套教材的师生,都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这套教材是我国语文教材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将永远彪炳于语文教育史册。

继开明版语文实验教材之后,洪镇涛先生依照他的语文教育本体论理念还主编了一套外研社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共9本,200多万字)。这套教材经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至今仍在全国使用。

《内蒙古教育》杂志主编孙志毅先生在2004年-2006年期间,梳理了从清末、民国至今100年来最重要的语文教育思想,认为洪镇涛先生的“学习语言不是研究语言”的观点,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语感教学论”属于从清末、民国至今100年来四个最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思想之一(其他三者为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张孝纯先生的“大语文教学观”和华东师大陆继椿先生的“一课一得,得得相连”)。他认为洪先生的语文本体教学新体系“走出了一条语文教学民族化之路”,“‘学习语言在信息时代仍然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

《中学语文》杂志原主编邹贤敏先生在《教坛不老松》一文中回顾了新时期以来的三十多年间,语文学科和语文教学经历的三次改革的浪潮,他认为:“一个改革者,能在一波浪潮中脱颖而出,有所作为,已是大不易;如果他能横跨两波浪潮,不间断地推波逐浪,那肯定是凤毛麟角的人中英杰;再如果他在三波浪潮中都能独树一帜,并持续产生重要影响,那只能是一个传奇。洪镇涛先生用自己的思想、智慧和毅力为我们书写了一个语文教改的不老传奇,他就是中国教坛的一棵不老松!”

中国当代阅读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原主编曾祥芹先生赞扬“洪先生的语文教改业绩是辉煌的,其语文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洪镇涛先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语文人生的长征”。

2017年春,全國评选建国以来“中国百名教育名家”,洪镇涛先生作为武汉市唯一推荐人选上报。有思想,有体系,有教材,有对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理论与实践的卓越建树的洪镇涛先生,作为“中国百名教育名家”,他是当之无愧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体论语感教材
教材精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