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话川江地名

2017-11-03陶灵

红岩春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川江江中船工

陶灵

自古食盐由官府监运,四川盐源颇丰,川江上常有船只偷运到三峡一带缺盐的乡镇售卖。为躲避追缉,他们都在隐蔽和便于转运的地点停靠,久了,便留下一些与盐有关的地名,如西陵峡南津关南岸的私盐坡、巫峡青石洞下的私盐嘴、奉节朱家坝的私盐沱。它们的故事,至今还被人们反复提起。

地名记载历史文化

奉节县城上游21公里靠南岸的喇叭滩,下水木船经常触礁打烂,每到傍晚不敢过船,艄工只好在南岸搭棚过夜,久而久之这里形成了小场镇,官府也来设立驿站。为图吉利,人们给小场镇取名“安平”。清光绪中期建乡,民国期间为镇,其间名字几经变换,至今仍叫“安坪镇”。

川江滩险浪急,旧时木船经常触礁翻沉。明天启年间,归州知州周昌期拿出自己的俸禄,在秭归城下吒滩设置两只小木船,专门救助遇险船只的船工和乘客。清康熙五年,知州邱天英承袭旧制,为便于识别,把救生小木船一律漆成红色,称“红船”。这种救助制度在川江得到推广,红船由政府从盐税中列支设置,也有官吏、乡绅捐资建造。

清代,从四川江安县至湖北东湖县(今宜昌夷陵区)900多公里的川江上,有76处险滩设置红船约74只(近邻险滩共设)。红船平时固定停靠的地方被人们称为红船背、红船湾、红船沱、红船角,比如云阳老县城石板滩的红船湾、巫山城上游宝子滩的红船沱,以及长寿黄草峡下口的连沱红船角等。

川江地名记载了一段段历史,同时它又是一種文化的具体体现。

三国名将关羽对结拜之兄刘备的“忠”,在荆州为官时对百姓的“义”,千百年来得到民间的推崇,很多地方建庙纪念他,称他为“关公”。奉节城下的关庙沱,巫山县城江对岸的老关庙,都因早年岸上建有关羽庙而得名。

唐大历元年(766年)初夏,诗圣杜甫来到奉节,住在县城东北边东瀼河畔的草屋里。东瀼为境内一小河,在白帝城下瞿塘峡口注入川江。在奉节近两年里,杜甫写诗462首,占其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他曾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5年,并写有诗作《草堂》。奉节人因沾了杜甫的灵气,于是改东瀼为草堂河。

秭归境内的九畹溪在南岸注入川江,全长不过20公里,是一条很小的溪流。据说当年屈原在此修身养性、开坛讲学时,栽种了许多花草,并在《离骚》中吟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诗句的意思是:我已栽种了九顷地的春兰,我又种植了百亩的秋蕙……小溪流后来就叫九畹溪。

川江地名可谓五花八门、稀奇古怪,有称呼亲人的:三姊妹、媳妇面、夫妻石、干儿子、孝女碛、幺姑沱、高舅母;有十二生肖的:老鼠冲、牛困石、虎须子、兔子石、龙凤沟、蛇老壳、马腿滩、羊驼背、猴子岩、鸡公石、狗爬滩、猪圈门;有贬损之意的:谢寡母、寡妇滩、寡妇庙、矮子沱、哑吧梁、癞子石;大多数还是充满浓郁的乡土味:瞌睡坝、筲箕背、茶壶碛、篾条滩、黑石盘、拦腰梁、腊肉洞、板凳角、黄桷湾、撮箕口、大背兜、算盘子,等等。

一些川江地名单从字面上根本无法知道其意,如黄浅、九刻刻、横梁马绊、韩公韩婆、挑水卖菜、碟子大个天等。一位川江老航道人讲述:顺流进入巫峡约3公里的北岸悬崖峭壁上,古时有一条纤道,船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悬崖摔死。船工们聊天时常说:早知这么艰难,宁肯挑葱卖菜挣点小钱养家,也不会拉船为生。故此纤道称“挑葱卖菜”,后演变为“挑水卖菜”。

万州城东的南岸有个小码头叫“拖路口”,这一带属河谷地带,适合栽种甘蔗,并建有熬糖作坊。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作坊用石滚子榨甘蔗汁。相传清光绪年间,一糖坊的伙计们拖着巨大的石滚子路过此地,因而得名。

船工“喊”出来的地名

在柏木帆船称雄川江的航行时代,走船的窍门就是经验,靠记忆吃饭,没有逻辑可言。在轮船时代,从一个舵工到船长,也必须10年以上,因为他们要花时间去牢记数百个滩和岸上与江中的数千块石头。

川江有的地名,是代代船工“喊”出来的。他们按其外观形象去喊,喊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名”。

宜宾城下游约32公里处的回水沱,水枯时可见河床上有一条像竹笋的长石梁,故名“石笋沱”,汛期成为碍航险滩;南溪县(今宜宾南溪区)城西江中有多个卵石碛坝排列,长达1.5公里,好像一个个筲箕反扣在江中,故称“筲箕背”,是川江著名的枯水险滩;万州“太阳溪”因汇入川江的溪口有一圆形巨石,人称“太阳石”,故名;奉节城上游25公里的江中有一石柱直立,像木船上挂风帆的桅杆,称“高桅子”;瞿塘峡东出口约12公里处有3个系缆石桩,称“三缆子”;巫山城上游的葛家山山势曲折如皮尺,蜿蜒直抵江心,又形成石盘,名“曲尺盘”。

川江沿岸相似的地形、物体太多,为便于记忆,同名也就多了。叫三块石的有近10处,一般得名于岸边有三块重叠的大石头;岸边或江里长而尖的岩石像鸡翅膀,在江中会形成水埂,易擦挂船只,这种岩石多,所以叫鸡翅膀的地名在川江有近30处。川江地名为凉水井、水井湾和青岩子的也多,大多是岸边有口水井和岩嘴上长满了青草。同名比较多的还有鸡心石、乌龟石、板凳角、和尚石、红石梁、过年石、门坎石等。

川江沿岸叫观音滩、观音阁、观音岩、观音背、观音梁、观音堂、观音盘的地名也有几十处,有的是山崖岩石生得像观音得名,有的是在险滩岸边岩石上刻有观音像,寓意平安、顺畅。

然而有些地名,又是按照特性和含义去喊的。

万州城东的大周、小周,两处各有一条山溪汇入川江,每遇洪水,行人不能从入江口通过,过大溪要绕行一大圈,过小溪绕行一小圈,因此得名。奉节县城西13公里的南岸一带,过去江边常有毛狗(狐狸)出没,乱石又多,故名毛狗堆。奉节康坪镇沿江去县城大约60里路,乡民以每15里路为一趟,从县城往回算,便出现了一趟,二趟,三趟,四趟的地名,后来喊成幺塘(下川江土语,幺即一)……四塘。巴东东瀼口对面枯水险滩名青竹标,滩中有长石臂突出,逼窄江面,水流急速,青竹标为蛇名,其行速极快,便用为滩名。

川江上有一处地名,见证了船工的血与泪。在奉节与云阳交界处的北岸,沿江有一条长长的石板坡,江中有险滩,船工拉纤爬过石板坡精疲力竭,曾有多人被累死。后来石板坡被称作拖板,滩名则叫拖板滩。

川江地名中常常出现坝、背、碛、盘、珠、浅、滩、石、梁、角、沱、堆、嘴、湾、浩的称谓,根据字面,大多数容易弄懂,而碛、盘、珠、浅、浩这几个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一般情况下,碛,指江中的卵石沙坝,汛期没于江中,枯水时裸露;盘,江边或江中大幅而横阔的巨石;珠,江中独立的大石头,此称谓主要出现在西陵峡一带;浅,水中比较浅的暗礁,枯水时容易擦碰船底;浩,江中石梁或碛坝叉分江流,靠岸一边形成的内水湾,上下有出入水口,里面适合泊船,川江上有“南溪裴石木头浩”“巴南苏家浩”“云阳黄水浩”等。

其中,重庆南岸“龙门浩”最为著名,枯水季节,顺流而卧江中约2公里的石梁如长龙戏水。宋绍兴年间有人在石梁中部水口上刻下“龙门”二字,便有了龙门浩之名。

谚语古诗中的滩名

川江滩险浪急,滩名往往被船工“喊”进了行船谚语。

云阳下游的东洋子与庙矶子相距6公里,都属枯水险滩。东洋子因江中一石像羊得名,后来羊讹为洋;而岸上有庙,江边有一突石,称“矶”,故名庙矶子。自古以来,不知多少木船在这两滩被浪翻或触礁沉没,近代川江轮船出现后也未能幸免。最典型的一次是1971年12月30日,长江航运公司重庆分公司东方红104轮上行,夜航至庙矶子滩时触礁沉没,死亡旅客6人、船员1人。

20世纪70年代,我母亲在故陵镇做电话总机接线员,我常去看她。每次乘坐木船经过东洋子与庙矶子滩时,船剧烈颠簸,我吓得紧抓船舷,过了滩也不敢松手。有一次坐航标艇回县城,以为是机动船不会再害怕,可从舷窗往外望时,看不到岸边,全是翻腾的江水,心里没了底,觉得脚下悬空,那种感觉就像现在过旅游景点的玻璃廊桥。“东洋庙矶,吓得尿嘘(土语:尿流)。”老船工这句行船谚语,我顿觉贴切。

涪陵城下3公里的北岸河滩上有一片青黑色乱石,像一群趴在地上的猪,中、洪水位时淹过乱石,水流汹涌、紊乱,称为群猪滩。1955年6月、1960年9月有轮船在此遇险。

群猪滩下游叫陡岩子的大石岩又伸入江中阻流,形成大量泡漩水,洪水期间上、下水都险。陡岩子对岸江边立着3块孤石,一块像供奉死人的灵牌,另两块像卦。船上行,见陡岩子的另一面还有一条小溪如瀑布落下,船工形象地称为“招魂幡”,于是有了行船谚语:“群猪陡岩,高挂灵牌,有事才去,无事莫来。”

“有新无泄,八斗两撇;有泄无新,八斗像天坑。”这句谚语说了3个滩:新滩、泄滩、八斗滩,都在湖北宜昌秭归县境内。

新滩也叫青滩,千里川江上著名的枯水期险滩。其危害船只时,中、洪水位的泄滩正隐身,当新滩消停,泄滩出现时,八斗滩就像一个天坑,张着血盆大口。谚语提醒船工注意水文与滩情。关于新滩和泄滩,还有一句:“大水畏泄,水落畏新。”也是说滩情跟着水位而变化。

“新滩泄滩不算滩,空舲才是鬼门关。”空舲滩位于新滩下游10公里处,“舲”是“有窗的小船”,这里泛指小船。滩名所表述的意思是,空船才能过滩,其凶险超过新滩、泄滩,堪比“鬼门关”。空舲滩又名崆岭滩,1924年至1945年,有6艘轮船在崆岭滩触礁沉没,11艘擦礁搁浅,失事木船不计其数。川江上行船多年的老船工谈及崆岭滩,莫不怀着敬畏之心。

“横梁马绊,纤藤一断,船老板讨口,拉船的要饭。”道出了横梁马绊滩的凶险程度。“深不过巴阳,浅不过洛碛。”说的是云陽境内巴阳峡是川江航道最深的地方,船只翻沉后根本无法打捞;而重庆渝北洛碛是川江航道最浅处,吃水深的船容易擦底。

川江古诗和流传的古歌谣中也经常出现滩名。

“瞿塘漫天虎须怒”是杜甫《最能行》中的诗句,瞿塘为瞿塘峡,虎须即虎须子滩,在瞿塘峡东口下约3公里。在《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一诗中,杜甫写道:“鹿角真走险,狼头如跋胡。”鹿角、狼头均为西陵峡中险滩,狼头滩在三斗坪,也叫流头滩,俗称虎头滩,在南北两岸,分南虎与北虎;鹿角滩在三斗坪下两三公里处,分上鹿角、下鹿角。

古歌谣《滟预歌》,现存4首,其中3首为4句,一首为12句,内容相差不大,都是描述滟滪堆的凶险,如“滟预大如马,瞿唐不可下。滟预大如牛,瞿唐不可流”。

滟预即滟滪堆,又称淫预、犹豫,还名燕窝石,是瞿塘峡夔门前江中的一块巨大礁石。枯水期滟滪堆显露,如牛如马如象,江流被阻挡后形成巨大的泡漩和回流,不识水性的船工想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会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顷刻间粉身碎骨。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面波浪滚滚,泡漩重重,随时都会吞噬行船。因为碍航,1959年12月12日被川江航道处炸掉。

历代很多著名诗人路过夔门,也在诗中吟唱滟滪堆,其中次数最多的应是白居易,共有8处:

“犹胜往岁峡中别,滟滪堆边招手时。”(《重寄别微之》);

“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夜入瞿唐峡》);

“潇湘瘴雾加餐饭,滟预惊波稳泊舟。”(《得行简书闻欲下峡先以此寄》);

“五月断行舟,滟堆正如马。”(《自江州至忠州》);

“瞿唐呀直泻,滟滪屹中峙。”(《初入峡有感》);

“见说瞿塘峡,斜衔滟滪根。”(《送友人上峡赴东川辟命》);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曲江感秋二首并序》);

“两岸滟滪口,一泊潇湘天。”(《题牛相公归仁里宅新成小滩》)。

(作者系重庆市文史研究会会员)

编辑/杨洋

猜你喜欢

川江江中船工
赞船工
“江中”大健康布局前路茫茫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川江往事》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
第四章 暧昧之价(下)
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