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
2017-11-03人民日报评论部著
人民日报评论部+著
用故事讲述治理之道
杨振武
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在延安,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主席就给大会代表们讲过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最终感动了上帝,派神仙下凡把他门口的两座大山背走了。毛主席以此比喻,中国共产党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感动上帝,而这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挖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
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这些故事具体而生动、通俗而深刻,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也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习近平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哲学底蕴,成为他领导风格的一大鲜明特色。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在2013年、2014年五四青年节上,习近平在与青年代表谈话时,分别讲了自己上山看羊、下田锄地时坚持看书,走30里路只为借书的故事,勉励青年抓紧时光多学习。这种用自己切身经历的讲述,远比讲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努力学习的例子来得真切、生动,有感染力。
《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信仰的味道》,讲述陈望道潜心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竟将墨汁当成红糖吃掉而浑然不觉,体现出精神之甘、信仰之甜。习近平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这个故事,以党史上的感人故事,激励广大干部保持理想,坚守信仰。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这种既富张力又具深意的讲述方式,巧妙地反驳了“中国威胁论”,传递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
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民间传说,里面都穿缀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影响了一代代人的观念和生活。讲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能在讲述者和受众之间,迅速建立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没有一种抽象概念,比细节更有说服力;而再多的叙事技巧,也不能比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
古人说“文以载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习近平在故事中贯穿着中国历史文化之“道”,中国改革发展之“道”,中国参与世界治理、与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在国内用非常接地气的讲述让党的方针政策入耳入脑入心,更好地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在国际上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中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这正是习近平讲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原因所在。
通过故事,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之“道”。善于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宝库中寻找经验给养,是习近平重要的执政风格。他指出,“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他经常古为今用,援引古代的寓言传说、神话故事和历史事件,把历史巧妙地引入现实,希望人们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做好工作的智慧和营养。比如,他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中南海的“瀛台夜话”,讲述了瀛台的历史:清朝的康熙皇帝曾经在这里研究制定平定内乱、收复台湾的国家方略;后来光绪皇帝时,国家衰败了,他搞“百日维新”,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关在这里。这个故事引得奥巴马感慨:“中美历史上这一点是相似的,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是不变的规律,需要我们拿出勇气。”习近平则总结说:“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
通过故事,讲述中国改革发展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了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最集中的体现。他的讲话,善于用讲故事、举事例、摆事实的方式凝聚共识、解惑释疑,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比如,他用自己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游泳的故事,说明改革要“识水性”,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都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他通过讲述陕北“梁家河记忆”,表达自己对基层群众的感情,表达改革发展要不忘初心:“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
通过故事,讲述中国大国外交之“道”。朴实而有温度,凝练而有深度,习近平在国际场合的演讲,文风清新,独具魅力,已经成为国际政坛的重要“品牌”。中国梦、合作共赢、正确义利观、亚洲安全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这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通过习近平演讲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变得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2014年8月22日,习近平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演讲时说:“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搭便车”本来是国际上一种嘲讽中国、抹黑中国的论调,但在习近平巧妙引用之下,不仅幽默地驳斥了变味儿的“中国责任论”,也传达了中国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有哲人说,谁会讲故事谁就能赢得受众,谁就会拥有话语权。历史和现实都说明,政治家深谙本国历史文化,洞察世界文明潮流,善于通俗易懂地向本国人民和外国朋友讲述治国理念,为公众所理解和认同,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舵手,引领国家冲过激流险滩,驶向胜利的彼岸。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抵达多远的未来。理论是灰色的,而故事色彩斑斓。所谓“本立而道生”,我们编写《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就是希望读者能从中学习做好舆论工作的艺术,体悟故事背后的治国理政之道,把中国故事讲得愈來愈精彩,并不断书写更精彩的中国新故事。
是为序。
反腐没有“纸牌屋”
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舆论倾向和氛围。有几种论调还很有些市场,比如,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让干部不作为,反腐影响经济发展,反腐是权力斗争,反腐应当缓缓手,等等。对这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必须加以辨析、引导,驳斥错误言论,化解消极情绪,消除偏见误解,说清楚我们党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从而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月12日)
延伸阅读
《纸牌屋》(House of Cards)是一部美国的政治题材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冷血无情的美国国会议员及与他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在美国政治舞台上不择手段谋取权力的故事。
电视剧的主人公弗兰克·安德伍德,是一个老谋深算且几乎没有底线的职业政客。为扳倒即将履职的国务卿,他派下属和证人一起酗酒吸毒,以让证人作伪证;为了对付教育部长,他出卖德高望重的老部长,并假惺惺地扮演好人;以下属的不堪过去为要挟获取忠诚,一旦忠诚不再就立刻疯狂报复。这样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纸牌屋》赢得了许多掌声和拥趸。
《纸牌屋》第一季于2013年2月1日首播,因为高度逼真地还原了美国政客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的危险游戏,所以一经上映就备受各国政界人士和民众关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都公开表示看过《纸牌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跌宕起伏,堪称现实版的《纸牌屋》。目前《纸牌屋》第五季已确定拍摄,继续演绎西方政治大染缸中的暗箱阴谋和不堪伎俩。
《纸牌屋》原著小说作者迈克尔·道布斯是英国政治家,1975年步入政坛,先后出任政府特别顾问和撒切尔夫人政府幕僚长,最终在保守党副主席的职位上退休。正因为迈克尔·道布斯是西方政治的“圈内人”,所以他写的官场小说真实可感,精彩异常。國外媒体评价《纸牌屋》小说,“这是个无比刺激的故事,生动真实,引人入胜,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冷嘲热讽,同时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强调,反腐败不是看人下菜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也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有力驳斥了“反腐同群众利益无关”“反腐是权力斗争”等模糊认识和错误言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的坚定决心。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以“纸牌屋”为喻。在2015年9月访问美国时,有记者提问“中国反腐有没有权力斗争意味”,习近平表示,我们大力查处腐败案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就是要顺应人民要求,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善于讲故事的习近平,借用美国文化符号巧妙回答敏感问题,赢得了现场听众和美国媒体的广泛赞誉。“没有什么‘纸牌屋”的暗喻,诠释出中国共产党正风反腐的坚定立场。
梁家河的变化
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但是,这个心愿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
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2015年9月22日)
延伸阅读
陕西延安60多公里之外,陕北高原的山岭脚下,有一个小村子,名叫梁家河。1969年初,小村子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不满16岁的习近平,与14名北京八一中学的知青一起,徒步来到梁家河,在那里开始了他7年的插队岁月。
黄土地的生活很艰苦。那时的梁家河晚上没有电,习近平与另外5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只能在炕席下面撒农药粉灭蚤。
一开始,他连掏地、种玉米、割麦子都不会,只能跟着学,村子里的农民咋做,他就咋做。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习近平几乎没歇过,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村民张卫庞回忆道,“习近平是吃了苦的,跟我们一般苦”。
黄土地的生活也很充实。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习近平锻炼了“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的毅力,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技能,还让他有了一个施展才干的舞台。在梁家河,习近平“干活不惜力”,被认为“有知识、点子多”,是个“吃苦耐劳的好后生”,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先后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次,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一些农村在搞沼气,便自费前往四川取经,回村后带领村民修建了陕北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村民做饭和照明的困难。为了增加农田面积,寒冬时节,他带着乡亲们一起修筑淤地坝,每次都主动带头赤脚站在冰水里凿冰清理坝基。此外,习近平还帮着村里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等,改善了大家的生活。
1975年,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前往清华大学读书。临行前,大家排起了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都不舍地哭了。乡亲们还送给了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以此表达大家的敬意。
2015年2月春节前夕,已成为13亿中国人民领路人的习近平,重回梁家河。看到曾一起生活、战斗过的乡亲,习近平动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一位大国的国家主席,站在世界舞台中央向世人阐释中国,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也没有用什么统计数字,而是选择了一个对他个人而言最具意义的村庄。这样的选择,源自习近平不变的“初心”,而梁家河的今昔变化,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变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7年的农村生活,7年的同甘共苦,习近平收获了成长,更坚定了信念。
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由迷惘到坚定,由彷徨到自信,这样的转变,在于陕北高原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要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他最初对“人民”二字的体悟,就来自梁家河,来自那些让习近平始终魂牵梦萦的乡亲。
心中的鼓岭
1992年春天,我在中国福建省福州市工作时,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啊!鼓嶺》的文章,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渴望故地重游而未能如愿的故事。丈夫密尔顿·加德纳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他1901年随父母来到中国,在福州度过快乐的童年时光,福州的鼓岭给他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1911年他们全家迁回美国加州。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一看。令人惋惜的是,加德纳直到去世也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ng,Kuling”。加德纳夫人虽然不知丈夫所说的“Kuling”在什么地方,但为了实现丈夫魂牵梦萦了一生的心愿,她多次到中国寻访,最终都无果而返。后来,她在一位中国留美学生的帮助下,终于查明加德纳所说的地方就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鼓岭。放下报纸,我立即通过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专门邀请她访问鼓岭。1992年8月,我和加德纳夫人见了面,并安排她去看了丈夫在世时曾念念不忘的鼓岭。那天鼓岭有9位年届90高龄的加德纳儿时的玩伴,同加德纳夫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往事,令她欣喜不已。加德纳夫人激动地说,丈夫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那样深深地眷恋着中国。她表示要把这份情谊永远传承下去。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共创中美合作伙伴关系的美好明天——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2012年2月15日)
延伸阅读
1992年4月8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了一篇叫《啊!鼓岭》的文章,作者钟翰是一位中国留美学生。钟翰认识加德纳夫人时,加德纳已去世两年。从加德纳夫人口中,钟翰了解到,加德纳的父母是美国前驻华人员,他出生后不到10个月,他们就举家迁到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好几年,“直到民国建立,复又迁回”。
孩童时的生活,给加德纳留下了深刻的“中国印记”。文章写道,在加德纳的客厅里,有着非常多的“中国元素”:有唐寅的《仕女图》,有一只小小的木雕城隍,有一尊铁铸昭烈帝刘玄德的全身像……而加德纳更是一直有颗“中国心”,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儿时的中国故园看上一看,怎奈当时中美尚未建交。等中美关系好转后,老人又不幸瘫痪并罹患癌症。弥留之际,老人口中仍喃喃不绝地呼唤着“Kuling,Kuling”。
为了圆丈夫的心愿,加德纳夫人曾于1988年初夏造访中国,但无果而返。直到1990年春,她在整理加德纳的遗物时,从其幼时的藏书与作业中发现了11枚邮票,多枚邮票上都有“福州·鼓岭”字样,由此才知道,“Kuling”就是“鼓岭”。
1992年春天,在福建省福州市担任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看到报道之后,马上指示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热情邀请她访问鼓岭。随后,加德纳夫人从旧金山转道北京抵达福州。在习近平安排下,加德纳夫人来到其丈夫生前念兹在兹的鼓岭,亲眼看到那个美丽的地方,看到丈夫儿时曾徜徉其间的空蒙云雾、滴翠青山。来华期间,加德纳夫人还将丈夫生前收藏的一对脱胎漆花瓶赠送给福州人民,如今,这对花瓶仍珍藏在福州市博物馆。
一个心中的地名,一段友谊的佳话。鼓岭、马斯卡廷,相距万里,却在那个春天隔洋并交汇。习近平讲述的鼓岭之缘,是根深叶茂的中美友谊史的一个掠影。跨越20年,习近平用这个动人的故事告诉世界: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始终是国家间友好的根本。
有这么两段话,真切地表达了习近平对深化中美人文交流和地方合作的殷殷期许。一段是加德纳夫人访问鼓岭成功后,习近平给她发去贺信,其中说道:“我相信,由《人民日报》刊登的钟翰先生的《啊,鼓岭!》一文引出的感人故事,将在福州以至更大范围内广为流传,将激励更多人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继续做出努力。”另一段是习近平2012年到访马斯卡廷市后,寄语老朋友:“中美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国人民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进一步增进中美两国16亿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将决定两国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