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2017-11-03雷会雯
雷会雯,陈 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008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雷会雯,陈 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广东 广州 510080)
目的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治疗的37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组,17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设为A组;198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设为B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结果年龄过大或过小、过敏体质、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稳定、有过敏史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发生,P<0.05;而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因素、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是引起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不良反应的类型上,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少部分患者出现肝毒性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易出现不良反应人群的监测,加强对患者饮食、情绪等因素的控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因素;预防对策
头孢菌素因抗菌谱广、抑菌活性高、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安全性高等特点而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临床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等[1-2],为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分析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因素,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现回顾性分析我院3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总结预防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370例患者为2015年1月~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根据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分组,A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共有172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76例,消化系统疾病43例,泌尿系统疾病53例。B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共有198例,其中呼吸系统疾病89例,消化系统疾病50例,泌尿系统疾病59例。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大,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饮食习惯、情绪、生活环境、过敏史等基础资料,统计A组不良反应的类型等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数数据的对比行x2检验,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比
从表1中得知,在性别和生活环境因素上,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年龄、体质、过敏史、饮食习惯、情绪因素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资料对比 [n(%)]
2.2 回归分析
将年龄、体质、饮食习惯、情绪以及过敏史因素纳入到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因素、过敏体质和有过敏史是影响到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多因素回归分析
2.3 A组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
见表3得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而肝毒性等不良反应较少,P<0.05。
表3 A组患者不良反应的表现(n,%)
3 讨 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般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对于多种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覆盖面广,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而且随着药物研究的深入,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到目前已研发出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抑菌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且抗菌谱更广[3]。但是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滥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菌也逐渐增多,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用的不良反应也增多,影响到治疗效果。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毒性、肾毒性、造血系统毒性等[4]。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反应和胃肠道反应,此两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明显高于肝毒性等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
在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上,本研究中发现年龄因素、饮食是否规律、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有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都会影响到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年龄因素、过敏体质和有过敏史是独立危险因素,P<0.05;针对引起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在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采取如下几点预防对策,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注重特殊人群的用药。儿童的造血系统、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发育不健全,老年人身体器官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在用药时需合理把握用药剂型、剂量、配置浓度、用药时间、配伍等[5],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大剂量的用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具有潜在的出血风险,因而对于特殊人群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补充维生素K,以免引起肠道菌群的失调,引发不良反应。(2)用药过程中的饮食和情绪。在用药过程中以及停药后的1周内,叮嘱患者不得饮酒、食用含有乙醇的食物、药物等,避免引起双硫仑样反应。在用药期间加强对患者情绪的干预,告知患者情绪不稳定的不良影响,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3)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体质等。在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饮酒的习惯等,对于过敏体质、有过敏史的患者要重点观察,例如:患者若存在青霉素过敏史或是家族过敏史,在用药前进行皮试,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4)密切观察。多数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后的30 min内以及用药后12~18 h、72~90 h,在用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临床表现的监测,在不良反应的高发阶段重点监测,若出现不良反应的征兆快速对症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和胃肠道不适反应,年龄因素、过敏体质、有过敏史是引起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并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监测,重视用药过程中的情绪、饮食干预,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1] 李楚倩,周陈西,刘孟娟,等.第3代头孢菌素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4):98-100.
[2] 钱先中,金惠静,杨 娟,等.我院12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2015,30(2):197-200,201.
[3] 韩根利,冯艳霜.头孢菌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21):2006-2007.
[4] 姜芳宁.183例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4):364-367.
[5] 朱 健.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使用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z1):199.
R978.1
B
ISSN.2095-8242.2017.049.9680.02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