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当作一种责任
——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
2017-11-03陈晖
本刊记者 陈晖
把人生当作一种责任
——记蓬溪县常乐镇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
本刊记者 陈晖
“书记回来了,你要注意休息啊。”9月29日,正在移栽千叶佛莲的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的20多个村民看到走进花田的他,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笑着打招呼。他忍不住去抱地上的千叶佛莲,却被生产经理姜文春拦住,因为他肋骨骨裂才刚控制住病情。“乡亲们,今天不能和你们一起下地了,多多原谅!”他满怀歉意。
他曾是转业后创业十年、响当当的千万富翁,又是响应蓬溪县委“人才双引”工程号召、放下生意毅然返乡创业的第一人。他,就是十九大代表、常乐镇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
让土地充满希望
11个村民组,1719人,地贫人密,土地撂荒,全县有名的“困难村”……家乡的状况深深刺痛了蒋乙嘉的心。“一定要让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充满希望,让老百姓重树发展信心。”
在拱市村老百姓看来,这个开着奥迪车的同乡老板有点怪:他不仅拿自己的钱修路,还和村民们一起推车修堰塘、建堤坝。刚开始,蒋乙嘉干这些活路并不在行,但他不服输,天天和村民一起干。一个月后,他推车、砌堰就超过了部分村民。
担任拱市村第一书记之后,蒋乙嘉和村“两委”制定了新村全域规划,并投资创办了四川力世康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由村党支部牵头建立“公司+农户+合作社”的三方利益联结机制。按照规划,力世康公司先期投入500万元发展经果林和水产养殖业,前3年公司承担租地、种苗、种植、管理等费用和风险,3年后产业初见成效时,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利润按4:4:2 (公司40%、农户40%、村集体20%)比例分成,让农民变“股东”,村集体经济由“空心”变实体。
“以前我在广东清远县打工做陶瓷,5年前,看到村里的土地上重新长满了作物,我就回来了。家里的3亩多地流转给合作社,不但有补偿金,每天还有60元的务工收入。”52岁的蒋开珍一边在玫瑰花田除草一边说。像蒋开珍一样,村里回到家乡的外出务工人员有三分之一。
为了精准利用土地资源,蒋乙嘉专程邀请农技专家实地论证,把全村土地从低到高分为一台土至五台土等五个类别:一台土用来种柚子、李子、梨子等水果;二台土到四台土用来种植千叶佛莲、核桃、花椒等;五台土用来种植耐旱的仙桃。
“柚子进入了挂果期,明年就可以卖了,500亩能卖170万元,这样公司每年支付给老百姓的流转土地费就够了。”2011年,记者第一次采访蒋乙嘉时他所说的“让山上撂荒地变‘银行’、让山下撂荒地变‘粮仓’”的誓言已经变为现实。
让鲜花开满村庄
“7天了,我要赶紧去看看我的花。”在北京住院一周就返回拱市村的蒋乙嘉,看着车窗外的5000亩千叶佛莲,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眼中充满柔情……
蒋乙嘉所说的花,正是千叶佛莲。“我省是千叶佛莲的原产地之一,品种比较名贵,新培植株首次花开最短也需要三年以上,部分长达8年至10年。”蒋乙嘉介绍说,经过反复培植、试验,6年后千叶佛莲终于在拱市村的田野里盛开了第一朵花,就是这朵堪称“综合功能最齐全”的花卉,给全村的老百姓带来了新的希望。
“千叶佛莲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期有8~10个月,2015年市场价是每株400~1000元。”姜文春介绍说。
“据滇南有关医药文献记载,千叶佛莲属药、食两用,可以从莲花中提取胎盘素,也可以加工制作佛莲花茶;花蕊含有大量花蜜,可以制作蜂蜜、蜂胶。”公司副总经理朱义彬分析说,千叶佛莲进入盛产期后,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农业产业化,进而把规模效应转化为精细效用。
蒋乙嘉(中)和村干部一起查看即将出售的千叶佛莲。目前拱市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千叶佛莲培植基地,被誉为“中国千叶佛莲之乡” 图/蒋东宏
蒋乙嘉,男,汉族,1958年3月生,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拱市联村党委书记。曾获2014年全国最美基层干部,2015年中国好人,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荣誉。
为了给产品打开销路,蒋乙嘉南下北上,只争朝夕。近几年的连续奔波,让蒋乙嘉肋骨骨裂的陈旧伤爆发,压迫神经,导致他今年8月在天津出差时倒在宾馆房间,两个半小时动弹不了,手机放在电视柜上近在咫尺也无法拿到呼救……就这样也没能让他放慢工作的脚步,医生建议15天的住院治疗被他一推再推。而种植基地却在他的推动下遍及遂宁市、绵阳市、北京市和福州市。他还在全国同步建立了56个销售点和12个售后服务点,确保村里的每一种农产品都让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入。
“蒋乙嘉简直是个拼命三郎,他不仅投入所有精力、还赔上了2000多万元的创业身家、3000多万元的贷款,拱市村才能有今天这样的面貌,作为家乡人我们看得很清楚。”朱义彬坦言,自己和其他100多名优秀人才就是被蒋乙嘉感动,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返回家乡。
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好日子
夕阳西下,移栽千叶佛莲的村民们等在路口,蒋乙嘉招呼记者下车,原来刚才坐的面包车也是村民们上下班乘坐的班车。只见村民们手拿劳动工具依次坐上班车回家了。
“我做水产鱼总是做不好。蒋书记知道后,不但邀请市、县养殖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还帮助我注册成立了四川龙福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规模经营。”唐远福说,现在他发展水产特色养殖已经达到300余亩,实现年均收入300余万元,“我也像他帮助我一样,帮助其他人在我公司上班赚钱”。像唐远福这样的29名种养大户先后担任了技术带头人。
经过10年的艰苦奋战,2016年拱市村村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7年的2300元跃升为2016年的13680元,村集体收入也达90余万元。拱市村不再是“贫困村”,还先后获得省级“环境优美示范村庄”、省级“四好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并已纳入“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创建。
看到拱市村一天比一天好,周边几个村的老百姓也找到蒋乙嘉,希望得到帮助。2015年,在蓬溪县委支持下,拱市村与周边5个村合并建立了拱市联村党委。依托产业发展,拱市联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7个乡村5800农户从事各类农作物种植,流转土地8000余亩,实行一社一品,形成了“长线高效产业与短线特色农业”相结合的集中成片产业区。从拱市村第一书记、村支书到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的肩头担负起了带领更多乡亲脱贫致富的重任。
9月9日,为期一月的“千叶佛莲文化艺术节”在拱市村举行,蓬溪县人民政府与来自天津、沈阳、广东等地的公司签署了相关投资合作协议。天士力集团为拱市村三七中药材种植基地授牌。
“由于联村党委整合发展,预计3年后,我们的农业总产值将达1200多万元。仅此一项,就能实现人均增收3000元,带领周边2万余名群众脱贫致富。”蒋乙嘉的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笑容。“让土地充满希望,让鲜花开满村庄,让乡亲们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蒋乙嘉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正是这份热切的自信和愿望,让他一次次纵身跃入激流,去搏击、去创造!
“如果说,村干部是一条连接党和人民的纽带,他用10年的拼搏书写了责任;如果说,带领乡亲脱贫致富是一种历练,他在这历练中锻造了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最宝贵的品质——忠诚与担当。”蓬溪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光健深有感触地说,在蒋乙嘉精神的感召下,蓬溪县回引在外成功人士312名返乡创业,共带动两万多名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蒋乙嘉的同行者越来越多。
(责编:冯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