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2017-11-02李会敏
杨 利, 李会敏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长沙 410081)
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杨 利1*, 李会敏2
(1.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长沙 410081; 2.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长沙 410081)
利用RS与GIS技术,结合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从斑块、景观层次和景观空间格局上研究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20 年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面积快速减少,非湿地面积快速增加.2)湿地景观类型中水体与泥滩地变化最大,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破碎度增加,形态变化复杂,而泥滩地与之相反,非湿地各景观类型变化不大,整体发展态势较好.3)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化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4)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水体及草滩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有改变,但整体上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呈现降低趋势,而非湿地特别是耕地景观在近几年优势度显著增大.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湿地; 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
湿地具有独特的水文、植被、生物特性[1],对地区、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2].湿地景观格局指大小、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3],与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湿地景观研究较多的关注格局、过程与变化方面的原理及方法[4-7].我国的景观格局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开始[8],随着RS与GIS技术的发展,对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的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13].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占地500亩(33.33 hm2)以上的,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由城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建设厅审查同意后,报建设部批准,可以申请设立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我国于2005年2月设立第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至2013年已设立4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市湿地公园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14].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始建设以来,积极保护湿地生态环境[15],但湿地公园建设难免会对湿地的景观格局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因此,对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与建设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湿地公园建设前后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从而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湖南省汉寿县境内东部,是国际重要湿地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200个中等生态区之一.湿地公园有湿地植物416种,鸟类217种,一级保护鸟类有白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等10种;鱼类118种,中华鲟、白鲟均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涨水为湖,冬季出现洲滩交错的湿地景观[16].1998 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2002 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8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景区.
图1 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置图Fig.1 Qingshan Lake National Urban Wetland Park locations
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采用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的遥感数据,1993年~2002年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2005年~2013年为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之后.因为西洞庭湖区湿地夏季丰水期主要为水体,景观类型较为单一[17],为了便于研究区湿地景观类型的完全显现,数据获取均为冬春季枯水期(11月至次年3月).其中1993年、1998年、2009年的数据为美国陆地卫星5号(Landsat-5)TM传感器所获取的影像,2002年、2005年的数据为美国陆地卫星7号(Landsat-7)ETM+传感器所获取的影像,2013年的数据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卫星(HJ-1A 星)CCD 传感器所获取的影像.遥感影像的获取时间、传感器、图幅号及空间分辨率信息如表1.
表1 研究所用数据列表Tab.1 List of data
在ENVI5.0中对其几何校正、辐射校正处理,利用最大似然法对研究区遥感影像进行监督分类,参照全国湿地分类系统,并结合青山湖湿地的具体情况, 把土地利用类型分为水体、泥滩地、草滩地、耕地、建设用地、林地6种类型,对照Google earth中的高分辨率影像,在Arcgis中进行人工修正,对错分、漏分的地区进行修改得到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图(图2).运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4.2,参照相关研究,从斑块类型和景观层次两个水平上选择景观格局指数[4,17],对其进行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及其生态意义如下.
1) 斑块类型水平(class level)
斑块类型面积(CA):反映不同斑块类型的物种、能量和养分等信息流的差异.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一类斑块组成.
斑块密度( PD):反映景观破碎化程度, 也反映景观空间异质性程度.
斑块个数(NP): NP与景观破碎度成正比, 即NP越大, 景观破碎度越高, 反之景观破碎度越小.
最大斑块指数(LPI)LPI等于某一拼块类型中的最大斑块占据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用于表征景观中的优势种、内部种的丰度等生态特征,其值的变化可以改变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反映人类活动的方向和强弱.
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Mean Patch Size)用于表征某一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值越高破碎化程度越低,反之破碎化程度越高.
2) 景观层次水平(landscape level)
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SHAPE_MN(Area-Weighted Mean Shape Index)与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MN(Area-Weighted Patch Fractal Dimension)相类似,表征景观形态复杂程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 SHDI值越大, 说明斑块类型增加或各斑块类型所占面积比例趋于相似, 则景观破碎化程度越高.在比较不同时间、空间景观时, 该指数能够直观表达景观格局的差异.
聚集性指数(COHESION)用于表征某一景观中斑块的整体属性或斑块的关系,反映整体景观中各类型斑块的聚集程度.
2 结果分析
2.1 景观整体变化特征
计算得出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多年的景观类型面积(表2),并据表2将水体、泥滩地、草滩地合并为湿地,将耕地、建设用地及林地合并为非湿地.2013年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的总面积为316.85 km2,其中草滩地最多,占总湿地面积的46.01%,水体次之,占总湿地面积的34.15%,草滩地与水体构成了西洞庭湖青山湖湿地的主体部分.非湿地面积为31 km2,仅占总面积的10.1%,其中林地面积为23.46 km2,占非湿地面积的比例达75.68%,可见截至2013年林地是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中非湿地景观类型的主要构成部分.
1993年~2013年20 a间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之前的1993年~2002年9 a间,湿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1998年达到最少278.77 km2,1998年积极实施 “退田还湖”工程,水体面积以年均0.32%的速率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最多286.89 km2.2002年之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湿地面积以年均0.35%的速率逐年递减,到了2013年湿地面积为2002年的96.15%,减少了3.85%.非湿地类景观类型的面积整体上呈现一定波动,1998年最多为35.11 km2,2005年达到最少,仅为20.14 km2.林地是非湿地景观类型的主体部分,其面积变化与非湿地面积变化呈现高度一致性;因湿地公园建设,林地等非湿地类型相应增加,2005年之后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非湿地景观类型面积以年均6.7%的速率增加,至2013年达到31 km2(图3).
图3 湿地、非湿地面积变化图Fig.3 Wetland and unwetland area variation
2.2 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2.2.1 斑块层次
1)景观组分变化.斑块类型面积CA与斑块所占面积的比例PLAND构成景观的组分.计算各斑块类型的面积及斑块所占面积比得到表3.
表3 各斑块类型部分景观指数(CA、PLAND)Tab.3 Part of each patch types’ landscape index (CA, PLAND)
1993年~2013年间草滩地的平均斑块类型面积为121.44 km2,占总面积平均比例为38.68%,超过了1/3,在整个景观格局中占有较大优势.草滩地在2005年之前斑块面积大小呈现一定的波动,1998年最大为121.18 km2,占整体景观斑块面积的38.61%,2005年之后青山湖湿地公园开始建设,对湿地的保护加强,因此草滩地斑块面积自2005年之后大幅增加,2009年达到最高138.76 km2,占总体景观类型面积的44.18%,2009年之后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又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2013年草滩地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减少到126.84 km2.
水体在6个典型年的平均斑块面积为118.82 km2,占总斑块面积的平均比例为37.85%,与草滩地所占比例大小差别不大.水体斑块面积在1993年~2005年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1998年最少为122.63 km2,占整体景观面积的39.07%,1998年之后“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使其水体斑块面积逐年增长,2005年达到最大139.95 km2,占总面积的比例达到44.58%.2005年湿地公园建设后,水体斑块面积以年均5.70 km2的速度快速减少,至2013年仅为94.32 km2,占总面积的30%.
泥滩地是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的第3大主要景观类型,1993年~2013年中6个典型年份的平均斑块面积为41.19 km2,占总面积的平均比例13.12%.2005年之前泥滩地景观斑块面积正常波动,至2005年泥滩地斑块面积达到最少24.20 km2.因水体斑块面积萎缩后会向泥滩地转化,因此,2005年之后随着水体面积的急剧下降,泥滩地面积在这个时期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至2013年泥滩地斑块面积增加至54.80 km2,占整个景观面积的比例也高达17.43%.
草滩地、水体、泥滩地属于湿地景观,青山湖湿地斑块面积变化大部分取决于草滩地与水体的面积变化情况.在2005年之前及湿地公园建设之前的正常年,湿地面积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正常波动,2005年之后整个汉寿县经济建设以及湿地公园建设发展,导致西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恶化,湿地面积开始逐年减少.
耕地、林地与建设用地属非湿地类型范畴,且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耕地在1993年~2013年间6个典型年份平均面积为16.32 km2,占整个景观面积的平均比例为5.20%,与其他两类相比斑块面积最大.林地与建设用地在6个典型年份的平均斑块面积分别为13.18 km2、3.03 km2,占整个景观面积平均比例分别为4.2%、0.96%.因3种景观类型斑块面积的变化原因各不相同及因斑块面积较小分类精度受到影响,其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但2005年3种景观类型斑块面积变化趋势皆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耕地与建设用地景观类型斑块面积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因此湿地公园开始建设前后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一致性,都是先减少后增加.而林地斑块面积整体呈现自然波动状态,2005年之后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2009年斑块面积最大16.96 km2,之后以每年0.45%的速率减少,至2013年减少到了11.38 km2.整体来看,非湿地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2005年之前自然波动,2005年之后随着湿地公园建设的发展持续增加.
2) 景观个体动态变化.最大斑块指数LPI、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SHAPE_MN、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FRAC_MN反映景观个体动态变化(图4).
图4 各斑块类型部分景观指数变化图Fig.4 Part of each patch types’ landscape index variation
由图4可知,从最大斑块指数LPI上看,青山湖湿地公园建设之前,水体、草滩地、泥滩地始终是西洞庭湖青山湖湿地景观的3大优势类型.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最高并随时间小幅波动,草滩地的次之,且波动幅度较大,第3个波动幅度较大的景观类型为泥滩地,其他类型最大斑块指数较小,波动范围也较小.说明水体与草滩地这两类景观类型在湿地公园建设前占据优势地位,湿地的发展受外界干扰较少.2005年之后,随着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人类活动对湿地干扰度增强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水体的最大斑块指数逐年下降且降幅较大,至2013年水体最大斑块指数降至4.16,已失去其优势地位,草滩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变化趋于平稳,但也呈现低速逐年降低的状态,而泥滩地快速增长,至2013年已成为第二大优势景观类型,其他几类也随着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湿地公园开始建设之后,非湿地景观优势开始凸显,而湿地景观中水体最大斑块指数迅速降低,面积减少的同时破碎度增加,泥滩地变化较平稳,而泥滩地与水体变化情况相反,可见部分水体向泥滩地转化.
水体的平均斑块面积在1993年~2005年间逐年下降,2005年~2009年间有小幅升高,2009年之后又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水体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前破碎化程度逐年提高,建设之后的4年间,因人们对湿地保护意识的增强,破碎化程度小幅下降,2009年之后湿地公园及汉寿县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又大大促进了水体景观的破碎.泥滩地平均斑块面积1993年仅次于水体,1993年~2005年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大幅波动趋势,2002年为特殊点,平均斑块面积达到最高,约是1993年的两倍,破碎化程度最低,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受监督分类过程中斑块合并影响,二是整个洞庭湖胡面面积受季节影响很大,在2002年左右枯水期仅有2 740 km2,而丰水期则可能扩大到12 000 km2[18],而影像监测的是1月份西洞庭湖遥感影像,处在枯水期,与其他月份相比水量较少,因此泥滩地平均斑块面积变大.草滩地的平均斑块面积1993年~2013年间正常波动,没有大的变化,说明20年间草滩地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始终保持稳定.1993年~2005年间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始终保持稳定波动,2005年之后逐年增加,说明湿地公园开始建设之后,当地居民林地保护意识提高及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地景观破碎度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平均斑块面积始终平稳,而耕地景观破碎度2005年之后开始逐年降低.由以上可知,除水体外,各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随着湿地公园的建设变化并不是很大,而水体破碎度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1993年~2005年间水体景观的形状指数与分维指数先平稳波动后减小态势,2002年~2005年间大幅减小,2005年~2013年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此期间水体景观的形态经历了由复杂到简单再复杂再到简单的循环过程.而草滩地景观形状指数与分维指数变化情况大致与水体景观相反,1993年~2002年间正常波动,2002年~2005年间大幅增加,2005年~2009年间大幅减少,2009年之后平稳,草滩地景观形态整体呈现简单-复杂-简单-平稳的过程.而泥滩地景观在2009年之前复杂程度变化平稳,2009年之后景观的形状指数与分维指数大幅增加,说明这期间泥滩地景观的复杂程度大幅增加.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景观的形状指数与分维指数值均较小,且在1993年~2013年间小幅波动,表明这3类景观形态复杂程度变化不大.
2.2.2 景观层次 在景观层次上对青山湖湿地公园整体景观类型的斑块数(NP)、斑块密度(PD)、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SHAPE_AM)、聚集性指数(COHESION)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SHDI)进行计算得到表4.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到图5.对表4跟图5进行分析总结得到如下结论.
1) 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的破碎化程度用斑块数、斑块密度与平均斑块面积来度量,斑块数越多、斑块密度越大、平均斑块面积越小,则表示景观破碎度越强.结合表4及图5可得,2005年之前,斑块数及斑块密度都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斑块数由1993年的744个降低到2002年的533个,至2005年又增加到740个,斑块密度由1993年的2.37降到1.7,又增加至2.36,整体上斑块数及板块密度减少了.而其平均斑块面积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2002年达到最大值0.59 km2,2005年又降低至0.42 km2.这说明在2002年之前整个湿地的景观格局趋于完整,而2002年~2005年间人类干扰加强导致景观格局开始变的破碎,2005年破碎程度达到最大.2005年之后湿地公园开始建设,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及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斑块数及斑块密度减小,平均斑块面积也增加,整体上景观格局水平破碎化得到改善.
表4 青山湖湿地景观水平指数Tab.4 Qingshan Lake’s wetland landscape level index
图5 景观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图Fig.5 Landscape index variation in landscape level
2) 景观形状变化复杂.通过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来度量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整个景观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2005年之前轻微波动,至2005年指数值为8.90,与1993年的8.54相比相对增加.2005年之后逐年下降,至2013年景观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已降至6.38,说明湿地公园建设之前整个湿地景观形态较复杂,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使景观复杂程度逐年降低,规则性增大.
3) 景观异质性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表现在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与空间分布的异质性.本研究分别用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景观的聚集度指数来描述.2005年之前,湿地景观聚集度先增加后降低,由1993年的98.58增加至2002年的98.76,之后至2005年又降到98.63,整体上聚集度增加.shannon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由1993年的1.31增加至1998年1.32,至2005年降至1.26,整体上多样性指数降低.由此可见湿地公园建设之前湿地整体景观格局聚集度增加,景观多样性减少,景观异质性减小.但2005年之后整个湿地景观聚集度持续降低,其聚集度指数的值由2005年的98.63降低到了98.18,景观多样性指数持续增加,由2005年的1.26增加到了2013年的1.40,这些变化也都表明了湿地公园建设对湿地景观的干扰致使其景观异质性增加.
2.2.3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通过分析1993年、1998年、2002年、2005年、2009年、2013年6年间各斑块类型在景观格局中的优势度来确定其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变化情况(表5,图6).
表5 青山湖湿地各斑块优势度值Tab.5 Each patch dominance value of Qingshan Lake Wetland %
景观类型2005年2009年2013年RdRfLpDoRdRfLpDoRdRfLpDo水体37 5888 4330 2946 6531 4486 1225 4142 093080 9824 2139 85林地4 0926 223 329 245 424 684 439 747 424 946 0311 1泥滩地7 7137 286 2314 3614 3540 111 5619 417 4312 3414 0714 48草滩地44 5888 433651 2544 1887 435 6250 7140 3464 5232 6342 53建设用地1 158 230 932 811 18 230 872 771 215 170 974 58耕地4 8936 760 9310 883 5415 422 856 173 6279 430 9721 25
图6 各斑块优势度变化图Fig.6 Each patch dominance’s variation
由表6与图6可以看出,作为湿地景观的水体、草滩地优势度值远高于其他非湿地景观类型,可见,水体与草滩地为整个景观的基础.泥滩地优势度也大于其他3类,由此可知湿地景观始终是青山湖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水体景观优势度2005年之前正常波动,优势度平均值为48.57,2005年之后,优势度持续降低,2013年降至最低39.85,平均值为42.86,优势度虽然有所降低,但仍远高于除草滩地以外的其他景观类型.草滩地在2005年之前变化趋势为先平稳变化后增加,整体上由1993年的45.92增加至2005年的51.25,至2005年草滩地优势度已超越水体.2005年之前草滩地优势度平均值为45.50,2005年之后平均值为48.16,由此可见草滩地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优势度较大幅度增加.泥滩地优势度变化较平稳,整体上有较小幅度的降低.综合来看,湿地景观类型优势度呈现小幅降低趋势,但整个湿地景观以水体与草滩地为景观基质的情况没有改变.
林地优势度2005年之前呈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1993年~1998年由6.34增加至12.06,1998年之后轻微降低,至2005年降至9.24,之后保持稳定的小幅增加趋势,至2013年又增加至11.1,可见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林地的优势度增加.耕地优势度值则变化幅度较大,2005年之前都是呈现大幅波动变化,2005年后受人类活动干扰有一定幅度降低然后快速增加,至2013年耕地优势度已增加至21.25,成为整个景观第三大优势类型.建设用地优势度变化幅度也较小,但整体上随着汉寿县经济建设的发展呈现增加趋势,至2013年其优势度值达到4.58.综合来看,非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呈现增加趋势,特别是耕地近几年优势度增加明显.
3 结论与讨论
基于遥感解译制图和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定量分析了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前后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不同时期的变化.1993年~2013年20 a间西洞庭湖青山湖城市湿地公园湿地面积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之前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及“退田还湖”政策原因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 1993年~2002年三峡大坝修建期间,湿地面积由1993年的282.1 km2减少为1998年的278.77 km2,1998年由于实施 “退田还湖”工程,湿地面积逐年增加,2002年达到最多286.89 km2.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发电及2005年湿地公园建设,林地等非湿地类型相应增加,湿地面积减少为282.1 km2, 2013年湿地面积减少为275.85 km2.
草滩地、水体、泥滩地的斑块面积远大于其他三类非湿地景观类型,是景观斑块的主体部分.湿地公园建设之前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的各景观指数除水体跟泥滩地外正常波动,而2002年~2005年间部分水体退化成泥滩地导致水体景观破碎度增加,水体景观形态变复杂.湿地公园建设之后除泥滩地外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态趋于复杂,而非湿地景观类型优势凸显.从景观层次分析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整个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景观形状变化复杂,景观异质性增加.湿地公园建设之前整个湿地景观以水体与草滩地为景观基质,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大部分呈现正常波动.湿地公园建设之后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降低,但水体与草滩地的景观基质地位没有改变,而非湿地景观类型的优势度逐年增加.
本文将湿地公园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6类,过于简单.要详尽反映湿地公园建设前后景观类型的变化,应该进一步对公园景观类型进行详细划分,以便了解公园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变化.另外,在后续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公园景观结构变化对公园湿地功能的影响.
[1] 周德民, 宫辉力, 胡金明, 等. 中国湿地卫星遥感的应用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6(6):577-583.
[2] 刘红玉. 中国湿地资源特征、现状与生态安全[J].资源科学, 2005,17(3):54-60.
[3] 张东水, 王钦敏, 汪小钦, 等. 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及其周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遥感分析[J].湿地科学, 2009,27(3):250-254.
[4] 宫兆宁, 张翼然, 宫辉力, 等.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 2011,66(1):77-88.
[5] 王永丽, 于君宝, 董洪芳, 等.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空间演变分析[J].地理科学,2012,32(6):717-724.
[6] 韩淑梅. 南东寨港红树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驱动力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7] 傅伯杰, 吕一河, 陈利顶, 等. 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新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2):798-804.
[8] 王宪礼, 肖笃宁, 布仁仓, 等.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1997,17(3):317-323.
[9] 张 芬. 基于RS和GIS的景观格局动态演变分析及模拟预测[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10] 韩 敏, 孙燕楠, 许士国, 等. 基于RS、GIS技术的扎龙沼泽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6):42-49+131.
[11] 张明阳. 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12] 石迎春. 基于RS/GIS滨海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D].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13] 宫兆宁, 张翼然, 宫辉力. 北京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 2011,66(1):77-88.
[14] 吴后建. 国家湿地公园有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湿地科学, 2015,13(4):495-501.
[15] 肖 莉, 陈亮明. 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与对策——以西洞庭湖青山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学, 2009(1):90-91.
[16] 刘云珠, 史林鹭, 朵海瑞, 等. 人为干扰下西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冬季水鸟的响应[J].生物多样性, 2013(6):666-676.
[17] 杨 利.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18] 申锐利, 张建新, 鲍征宇, 等. 洞庭湖水质评价(2002-2004年)[J].湖泊科学, 2006,18(3):243-249.
ResearchonlandscapepatternhangesofQingshanLakeNationalCityWetlandParkinWestDongtingLake
YANG Li1, LI Huimin2
(1.College of Tour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2.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y and combining the landscape structure analysis software Fragstats4.2,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s 20 year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Qingshan Lake Nationa City Wetland Park in West Dongting Lake are studied with six years’ Remote Sensing data, including 1993, 1998, 2002, 2005, 2009 and 2013,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patches, landscape arrangements and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the area of wetlands decrease rapidly, while that of non-wetland increased rapidly. 2)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of water increased and the water Shape becomes complicate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etland Park, while the mudflat is opposite with water, and the non-wetland landscape changed little. 3) The entire wetland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creases, with landscape shape becoming complicated and the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creasing. 4) The status of landscape matrix of water bodies and marsh land has not changed. The whole wetland landscape 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 non-wetland especially the cultivated landscape h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ominance.
landscape pattern; landscape index; wetlands; Qingshan Lake Urban Wetland Park
X87
A
2017-02-20.
湖南师范大学青年优秀人才计划项目(2014YX05).
*E-mail: 1329566960@qq.com.
10.19603/j.cnki.1000-1190.2017.05.021
1000-1190(2017)05-06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