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

2017-11-02殷骅贲志飞俞珊珊黄品同

浙江医学 2017年18期
关键词:颈动脉造影斑块

殷骅 贲志飞 俞珊珊 黄品同

●检测诊断

超声造影在无症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

殷骅 贲志飞 俞珊珊 黄品同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无症状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价值。方法 依据入院后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将172例ACI患者分为ACI组(首次发现颅内梗死灶者)90例和无脑梗死组(未发现任何颅内梗死灶者)82例。分别行颈动脉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以及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P>0.05)。ACI组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Ⅲ、Ⅳ、Ⅴ级为主,无脑梗死组以Ⅰ、Ⅱ级为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反映斑块内新生血管的密度及分布情况,较客观地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有助于临床上对ACI高危人群的筛查。

无症状脑梗死 超声造影 颈动脉斑块

无症状脑梗死(ACI)是指既往无脑卒中病史,临床上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仅通过影像学检查或尸检发现的脑梗死[1]。研究表明ACI发病率较高,是症状性脑梗死的5~10倍[2]。ACI可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认知功能、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3]。因此,临床上越来越重视ACI高危人群的筛查。本研究应用CEUS检测ACI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从而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以探讨CEUS在该类患者筛查中的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72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至少有1个厚度≥2mm的斑块;(2)临床上无明确神经系统症状和定位体征;(3)均签署CEUS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瓣膜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心房纤颤等易引起心源性脑梗死者;(2)头颅CT或MRI检查诊断为出血性脑梗死者;(3)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液流变学异常者;(4)感染或非感染性动脉炎患者;(5)恶性肿瘤患者;(6)无法耐受CEUS检查者。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修订的各项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依据入院后头颅MRI或CT检查结果将首次发现颅内梗死灶者设为ACI组(90例),未发现任何颅内梗死灶者设为无脑梗死组(82例)。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等临床资料以及颈动脉常规超声、CEUS检查资料。高血压诊断标准按照欧洲高血压学会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14版)分为有、无2个级别;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3版)分为有、无2个级别;血脂标准参照中国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标准。

1.2.2 超声检查方法 超声检查与资料分析均由2位具有多年血管超声检查诊断经验的医师完成,若诊断结果有分歧,则相互讨论后确定。颈动脉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均采用Philips iU 22彩超诊断仪,L12-5线阵探头;造影时机械指数为0.07,增益设为86%,聚焦点设置在动脉后壁下方1cm以内。(1)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按照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2015版)进行操作。先横切面、再纵切面连续观察颈总动脉全程、窦部、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及各自起始段的管壁三层结构、有无斑块、斑块内部回声等情况。在横切面上测量最厚斑块的厚度,同时测量较厚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按照NASCET方法[5]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选择颈总动脉远心段后壁或窦部后壁、颈内动脉近心段后壁处厚度≥2mm斑块为观察目标,如多发则选择最厚者,如合并钙化则选择钙化程度<50%且斑块顶部无钙化者。(2)CEUS检查:使用意大利Braacco公司生产的SonoVue进行CEUS检查。将5ml 0.9%氯化钠溶液注入对比剂瓶内,充分摇匀后抽取2.4ml,经肘正中静脉快速团注,并尾随5ml 0.9%氯化钠溶液。造影过程中固定探头,连续观察1~2min,如需再次观察,应与前一次检查间隔至少30min。

1.2.3 超声图像分析 参照正常动脉管壁三层结构回声将斑块回声分为低回声、中等回声、强回声及混合回声等4种类型,其中混合回声斑块定义为低或中等回声斑块内有强回声。根据2003年北美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发布的标准,将颈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程度分为4个等级: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血管闭塞。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分为5个等级[6-7]:Ⅰ级(不增强)、Ⅱ级(外膜增强,斑块内未见增强)、Ⅲ级(斑块内少量散在点状增强,见图1);Ⅳ级(线状增强伸入至斑块内部)、Ⅴ级(斑块内弥漫增强,见图 2)。

图1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Ⅲ级声像图(箭头所示为右侧颈动脉窦部后壁斑块内出现少量点状增强)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P>0.05);而年龄、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以及TC、HDL、LDL、TG水平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多模式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发现,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P>0.05)。CEUS检查发现,ACI组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Ⅲ、Ⅳ、Ⅴ级为主,分别占38.89%、20.00%和30.00%,无脑梗死组造影增强程度以Ⅰ、Ⅱ级为主,分别占42.68%和35.37%;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图2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Ⅴ级声像图(箭头所示为左侧颈总动脉后壁斑块内出现弥漫性点、条状增强)

3 讨论

ACI临床表现不明显,但A并非绝对“静止或无症状”。ACI可反复发作,是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8],因此对ACI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一级预防、对已发生ACI患者进行二级预防十分重要。年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是ACI的相关因素,不论患者目前有无脑梗死或脑梗死有无症状,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糖水平,减少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颈动脉常规超声是ACI高危人群的主要筛查手段之一,相比于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易行、可反复检查、价格低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9]。它能从IMT、斑块厚度、斑块内部回声、颈动脉狭窄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分析[10],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受仪器调节、检查者经验等因素影响,使观察结果重复性一般。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常规超声检查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仅应用常规超声筛查ACI高危人群不够全面。不稳定斑块是ACI的主要病理基础和最重要的始动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由于其管腔由少量内皮细胞围成,基膜不完整,周围缺乏结缔组织支撑;因此血管脆性大、通透性高,易诱发斑块破裂出血,加剧炎症反应,反过来炎性细胞侵入斑块内,加速斑块血栓形成,最终可导致缺血性脑梗死。近年来,CEUS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11-14]。CEUS用于检测并定量评价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其分布特点是预测斑块易损性的有效参数,但多用于症状性脑梗死的研究,很少涉及ACI。Shah等[15]利用CEUS观察15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病例的17个粥样硬化斑块,得到的结果与CEA术后染色计数的斑块内微血管密度对比,发现CEUS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有相关性;斑块内进入对比剂越多,内微血管越丰富,斑块稳定性越差,越容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本研究结果显示ACI组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Ⅲ、Ⅳ、Ⅴ级为主,说明此类斑块的新生血管不仅沿斑块周围及纵向环绕,并且向内部延伸、生长,使得斑块的易损程度相应增大、易脱落,从而引起ACI的发生;无脑梗死组超声造影增强程度以Ⅰ、Ⅱ级为主,说明斑块的新生血管形成尚不明显,斑块相对稳定。两组患者超声造影增强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表2 多模式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综上所述,CEUS可检测颈动脉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较客观地预测斑块的易损程度,有利于临床上对ACI高危人群的筛查。但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仅观察了颈动脉内最厚斑块的造影增强程度,但此斑块不一定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事件斑块;(2)CEUS检查时探头保持固定,不在该切面下的新生血管可能不被显示。

[1] Vermeer S E,Longstreth W T Jr,Koudstaal P J.Silent brain infarcts:a systematic review[J].Lancet Neurol,2007,6(7):611-619.

[2] Kario K,Pickering T G,Matsuo T,et al.Stroke prognosis and abnormal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s in older hypertensives[J].Hypertension,2001,38(4):852.

[3] Vermeer S,Prins N D,Heijer T,et al.Silent brain infarcts and the risk of dementia and cognitive decline[J].N Engl J Med,2003,38(12):1215-1222.

[4] 王新德.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5] 凌华威,潘自来,管永清,等.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9,15(11):53-55.

[6]Huang P T,Chun C C,Wang XT,et al.Assessment of neovascularization within carotid plaques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World Journalof Cardiology,2010,2(4):89-97.

[7] 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等.不同回声类型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的分析[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2,9(10):1053-1056.

[8] Lim J S,Kworn H M.Risk of silent stroke in patients older than 60 years:risk assessment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Clin Interv Aging,2010,5(3):239-251.

[9] 卓海燕.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09-210.

[10] Gujral D M,Shah B N,Chahal N S,et al.Clinical features of radiation-induce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J].Clin Oncol(R Coll Radiol),2014,26(2):94-102.

[11] 何慧疗,黄品同,王小同,等.超声造影颈动脉斑块增强类型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0,19(5):389-392.

[12] 黄品同,张莹,张毅,等.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造影参数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1):71-73.

[13] Hjelmgren O,Holdfeldt P,Johanssen L,et al.Identification of vascu-larised carotid plaques using a standardised and reproducible technique to measure ultrasound contrast uptake[J].

Eur J Vasc Endovasc Surg,2013,46(1):21-28.

[14] Li C,He W,Guo D,el al.Quantification of carotid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 using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ith histopathologic validation[J].Ultrasound Med Biol,2014,40(8):1827-1833.

[15] Shah F,Balan P,Weinberg M,et al.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plaque neovascularization:a new surrogate marker of atherosclerosis?[J].Vascular Medicine,2007,12(4):291-297.

2016-07-27)

(本文编辑:陈丹)

10.12056/j.issn.1006-2785.2017.39.18.2016-1163

宁波市社发攻关项目(2014C50062)

315010 宁波市第二医院超声科(殷骅、贲志飞、俞珊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黄品同)

黄品同,E-mail:huangpintong@126.com

猜你喜欢

颈动脉造影斑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