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东人的消夏回忆
——木莲冻和地栗糕

2017-11-02

饮食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消夏浙东荸荠

浙东人的消夏回忆
——木莲冻和地栗糕

浙东的三伏天,闷热而漫长。聒噪的蝉鸣声挑拨着脆弱的神经,使人愈加心浮气躁……炎炎夏日,午睡醒来,总要吃点绿豆汤、西瓜来解暑,而从小在浙东一带长大的70后,应该不会忘记一种唤作“木莲冻”的冷饮,如今也会偶尔出现于街头巷尾。

小时候,路边摊的阿姨会竖起一块木板,用粉笔写“木莲冻”或者“冰木莲”,买者络绎不绝。凳子上架着白色的钢瓷面盆,上面覆盖一整块玻璃或纱布,里面是像龟苓膏一样的“木莲冻”,晶莹剔透,颤颤悠悠。只要几毛钱,热情的阿姨就会给你盛上一碗透明见底的“木莲冻”,迅速浇上一些薄荷糖水,递到你的面前。人就站在太阳底下连舀带喝的,嗖嗖没几下子,碗就见底了,心却一下子透凉清爽起来。

多年以后,我读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写道:“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这才知道儿时所食的“木莲冻”,由木莲这种植物制成。木莲在宁绍平原很常见,查阅有关资料得知:木莲是一种藤本植物,俗称“鬼馒头”,常匍伏生长于矮墙,或攀缘在高坡及树枝上,夏季开花,雌雄同株,结卵形的复花果。籽料细小,富含果胶,可制食用凉粉,有祛风除湿、消肿解毒之作用。

老底子的木莲冻,都是用木莲籽制作的,制作木莲冻的方法并不复杂。首先将摘下的木莲果用清水洗净,用刀对半剖开,挖出中间的木莲籽后,把木莲籽装入清洁的布袋,并紧扎袋口。然后打一桶冰凉的井水,将装入木莲籽的布袋放入桶内,用双手不断地绞搓,流出黏稠度很高的乳白色胶状液体,再盖上一块白布,将木桶放到阴凉的角落里,为了提味,还有人会挤入一小段“中华牙膏”进去,几个小时过后,木莲果汁与井水凝固成冻,这就是木莲冻了。但它本身无色无味,舀入碗里后加一些黄糖水、薄荷水,撒入几粒糖桂花才好吃。午睡爬起后,来上一碗晶莹剔透、甜丝丝、冰冰凉的木莲冻,用勺舀起一块送入口中,还来不及细细品味,便“咕噜”一声滑入喉咙。

与木莲冻呼应的存在是地栗糕。江南一带,有人会把荸荠称为地栗。地栗糕的原料和制作并不复杂,原料是荸荠粉,一般都是由新鲜荸荠经过“刨、洗、晒、磨”等工序取之,因其产量不高,粉得之不易,有点珍贵。如果用藕粉做地栗糕,那是大户人家的做派了,其味更胜一筹。

从中药店购回干薄荷,或在屋前房后揪一把新鲜的薄荷茎叶,小火煎熬出薄荷水,冷却之后备用,薄荷水辛凉解表,其有效成分不输市面上的“加多宝”。取适量的山粉块置容器中用凉开水化开,掺入薄荷水搅匀,锅内加少量水,煮沸后加白砂糖或黄糖、糖桂花,然后缓缓地将一碗混有薄荷水的粉糊,倒入沸水中,迅速用竹筷搅拌,直至锅中的山粉糊变色,呈厚黏的糊状,离灶后将其倒在平底瓷盆里,拿井水镇凉后,改用小刀划成菱形状即成。用薄荷水和冰糖调成卤,浇在上面,凑前去一嗅,一股冰凉的薄荷味会直沁脑门。

冷却后的地栗糕,一块块晶莹剔透,嵌在其中的糖桂花,朵朵绽放,令人赏心悦目。三伏天里,蒲扇摇摇,喝上一碗“木莲冻”,再来几块地栗糕,最能清热降燥。人们往往把冰凉的井水打上来,洒遍整个天井,伴有“弄堂直头风”迎面吹来,吃后边纳凉、边讲大道,那些都构成了追忆的元素、耐人寻味的美好。那类似果冻的口感,混合那股渗透力很强的薄荷味,足以让当年的孩子大快朵颐,就连赤膊摇蒲扇的老公公也会尝上几块。那股凉意在齿间徘徊片刻后直沁心脾,几块落肚后,不知不觉也赶走几分夏日的烦躁,获得一种酷暑里难得的惬意。由内而外的凉爽,顿时令人产生幸福的满足。

木莲冻和地栗糕,大概不少浙东人的脑海里都有类似的消夏记忆吧。

猜你喜欢

消夏浙东荸荠
清代浙东曲家补考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风雨闲
竹笏消夏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名画中的故事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