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的领导力
2017-11-01沈丽新
沈丽新
在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些“神奇”的教师。无论学校分配给他们怎样的班级,班级的课堂纪律都会渐渐好转或者更加优化。自然,他们所授学科的班平均成绩也会逐步提高,班级的学习风气、综合素养等也会逐渐优秀。
这些教师的“神奇”之处是什么呢?其实是他们具备了良好的领导力,在学科教学或者师生关系处理方面,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与具体实施的方法途径,进而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处理好师生关系。那些特别需要教师去“管理”的班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显示出教师的领导力有问题,才导致事件频出,不得不需要一再去“管理”。
著名的领导力专家、世界顶级企业领导与变革领域的权威代言人约翰·科特有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在企业如此,在班级里其实也一样。有效教学和班级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教师优质而高效的领导力,而非“班级管理”能力。
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领导力。
一、 不刻意去讨孩子欢心
美国广受欢迎的实战派育儿问题专家、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德曾去一所学校蹲点观摩。他请校长给他安排一个比较会管教学生的优秀教师,希望能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听几天课。最后,他来到了施默克老师的课堂上。他发现,施默克老师非常“会管教学生”,是因为“她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冷静而随意的权威性,正是她的这种权威性,使得她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而且,约翰·罗斯蒙德发现,施默克老师并不努力去讨学生们喜欢,她在学生面前明显表现出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去哪里、想要什么,学生反而能够尊敬她、服从她。
我非常认同约翰·罗斯蒙德的发现。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确信,综合表现好、学习风气好的班级基本都来源于具有权威性的教师。“好教师”与“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之间不是绝对画等号的。有些教师——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时常都努力让孩子喜欢自己,但出于人性的本能,最受孩子欢迎的其实是对他们不怎么管束甚至放任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根本谈不上是“好教师”。事实证明,一开始就“受孩子欢迎”的教师,未必真正成为“深受孩子喜欢”的教师。
有领导力的教师是引领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那个人。有时候,明知道自己的规则孩子不喜欢,但基于对孩子的学业与心智成长的负责,仍然坚持要孩子遵守。那一刻,他们其实并不是“受孩子欢迎的教师”,但他们依然会坚持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去引领孩子的学业与心智成长,不刻意去讨孩子欢心。
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人文关怀,但是,在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是课堂教学与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一个动辄问学生“好不好”“行不行”“我们先……然后再……好吗”的教师,很快会失去自己在学生面前、在教室里的领导者形象。淘气的孩子往往就会在自己确认“这个教师领导力不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各种不合作或违纪行为,教师不得不展开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行为。这也意味着教师“领导课堂/班级”程序失败,进入到“管理课堂/班级”程序。
二、不在乎孩子是否喜欢自己的决定
一个具备领导力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权威性。在教室里,有些领域可以让孩子们自主讨论、自行决定,但在学科教学与班级事务处理中,必须有一定份额的内容是教师依据学科特点、教育常识和儿童心理来独自决断的。其实,明显能让学生感受到权威与果断的教师,反而会更迅速地得到更多学生的信任,甚至让他们萌生安全感。学生会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师是一个能让我学得更好、成长得更好的老师。
有的班级,每天打扫教室要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如果教师不在场监督,很可能第二天看到一间几乎像没有打扫过的教室。值日生们大多数都喜欢玩玩闹闹的值日过程,觉得这是游戏,而不在乎会花费多少时间。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不管带哪一个班级,班级每天的值日工作都能控制在10分钟内完成,且保证教室的各个角落都整洁有序。这样有领导力的教师,不在乎学生是否喜欢他决定的值日安排,只在乎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学生用最短的时间优质地完成教室打扫。
约翰·罗斯蒙德指出:“现如今大多数父母都不符合‘领导型父母的特征,大多数父母都有意地不去做令孩子不高兴的决定。”这样的父母我们常常会冠以“溺爱孩子”的名称。但如果教师也这么做呢?或许谈不上是“溺爱孩子”的教师,但至少是缺乏领导力的教师。要不了多久,学生对这样的教师会渐渐不再敬畏,进而滋生各种学业问题和纪律问题。
三、不诉说自己有多么辛苦
几年前,听到一个班主任在教室里对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长篇演讲,倾诉着自己初为人母的辛劳,还有工作的辛苦……我知道这位教师的用意,是希望孩子们能因为理解、体谅老师的压力与辛苦而有所进步,好让她少操一点心、少生一点气。
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曾说过:“极少有学生理解我所作出的犧牲。他们还仅仅是孩子。”教师要能够处理好职场与家务、教师与学生的边界。自己有职场压力的时候,可以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的共情与帮助,没有理由跟学生去诉说自己有多辛苦。如果让学生察觉到“老师在向我诉苦”,其实也会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希望得到我的同情”,那就表示教师在渐渐失去在学生面前的领导力。
四、不与孩子发生争吵
在一个孩子健康、顺利成长的家庭里,父母的领导力往往较好。孩子由于年幼,无法管理好自己的童年,家长有责任替他们管理,让他们将来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很难听得到父母与孩子会有争吵。当然不是父母所有的决定都能得到孩子的赞同、认可与配合,而是当父母与子女之间有分歧的时候,父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
同理,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学业、交往等各方面的成长也不可能完全交给孩子自己负责,一个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是有能力、有责任替孩子做各种有利于成长的正确决定的。在孩子不认可、不服从的时候,教师要尽力避免与学生争吵,而是寻求学生更容易理解的表达与呈现方式,让他们最终去接纳。
教育孩子,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教师,其重点之一就是教育者本人在孩子面前是否具备良好的领导力。尤其是在班级里,在教师给予孩子相当程度的自由与民主的同时,也需要适时向孩子展示教师自身的权威,以此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安全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