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为大?能成其大
2017-11-01张爱丽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氾”:同“泛”,即“廣泛、泛滥”。“不辞”:“辞”,即“言词、称说”;“不辞”,即“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不有”:即“不自以为有功”。“衣养”:即“衣服”,此处指覆盖。“不为主”:即“不自以为主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道广泛流行,上下左右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生存,而它不推辞也不管理。它生长万物的功业已成,却不占有荣誉。它养育万物,却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是因为它永远也没有私欲,可以称它为‘小,万物都要归附于它,而它却不自以为是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老子认为,天地间的大道像河水一般广泛流行,广大无边,无所不至,万物靠它生长,靠它养育,而它却从不居功、无欲求,所以它最伟大。圣人君子低调做人,不强求,不固执己见,所以得到人们的敬重和拥护。
古语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从前有四个小和尚,为了修行,进行禅宗的“不说话修炼”,约定在山洞里打坐七天,七天当中谁都不能说一句话。在四个小和尚中,有三个道行较高,只有一个道行较浅。由于这次修炼必须点灯,所以点灯的工作就由道行最浅的和尚负责。
“不说话修炼”开始后,四个和尚就围绕着那盏灯进行修炼。
第一天过去了,他们真的一句话都没有说。
到了第三天,油灯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竭了,又突然吹来一阵风,负责掌灯的和尚见状十分着急,实在忍不住了,就大声说:“糟糕!灯快熄了!”
听到他的叫嚷声,道行在他上面的第二个和尚就立刻斥责他:“我们在做‘不说话修炼,约定七天不说话,你怎么忘了?”
第三个和尚闻声大怒,骂第二个和尚说:“你不是也说话了吗?太不像样子了!你们想讲话,可以打手势,干吗非要说出口?”
第四个道行最高的和尚保持沉默静坐的样子,可是过了一会儿,他也就睁眼傲视着其他三位和尚,兴高采烈地笑着说:“你们三个都说话了,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说。”
于是,四个参加“不说话修炼”的和尚,为了一盏灯,先后都犯规了。最好笑的是,这三个“得道”的和尚在指责别人“说话”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开口说话”的错误了。
我们平常人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无论何时做何事,都必须以身作则,共同维护公共秩序,好事不争功,坏事不埋怨,当你想指责埋怨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先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也正犯着同样的过错。
再说,有一只老狮子病了,已经无力捕捉野兽果腹了,于是就想靠狡猾的诡计来混日子。它躲在一个洞穴中装起病来,大声地呻吟着。附近的一些动物听到狮子的呻吟声,纷纷进洞看个究竟。
狐狸听到了这消息后,也前往探视,走到洞穴前,只听老狮子的呻吟声越来越大,可怜极了。这时,原本打算进去的狐狸忽然竖起了耳朵,收回已经跨进去的前脚,在洞穴四周来回踱步。
洞里的老狮子见狐狸迟迟没有进洞,就忍不住问狐狸:“狐狸啊!你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呢?”
狐狸回答说:“我只见一些往里走的动物脚印,却看不到它们往外走的脚印,我怎么敢进去呀?!”
俗话说:“凡事进易退难。”平时应该训练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力,提高敏锐度,谋定而后动,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否则,率性莽撞的作为,则很可能将自己陷于万劫不复的险境。
作者简介:张爱丽,宝鸡市东风路高级中学教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