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困境及路径研究
2017-11-01刘智勇刘玉
刘智勇++刘玉
摘要: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存在诸多困难,在此域尝试“互联网 +”精准扶贫,是扶贫模式的一种创新,具体说来,应主要采取“互联网 +”特色产业、“互联网 +”教育培训、“互联网 +”专业服务、“互联网 +”休闲旅游、“互联网 +”物流配送等措施,借助互联网,架起贫困山区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把贫困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脱贫发展的优势,实现贫困区的小产品和大市场对接,使之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2.016
“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是指互联网在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技术为支撑,创新精准扶贫、脱贫模式,推动扶贫工作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扶贫对象、措施、管理等方面精准无误的一种可持续的健康扶贫模式。
近年来,常德市扶贫成效显著。2013年来,常德市就率先开展驻村帮扶举措,先后投入扶贫资金20多亿元,减少贫困人口近40万人。为确保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2017年脱贫攻坚的基本任务还是很重,扶贫任务为贫困人口23.9万人、贫困村为350个。
1常德市农村实现“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意义与可行性
1.1“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意义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已成为国家贫困治理、脱贫攻坚新引擎。“互联网+”在扶贫项目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扶贫项目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的精准化、专业化及高效化。“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有效摆脱了传统扶“公平公正”的困境,贫困户与基层政府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化与公开化,减少了交易成本,从而助推贫困治理的精准化。通过在互联网上交易,减少了农户出售农产品的中间环节,保证农产品的“有产必销”,最终弱化了农村贫困户的农业生产与加工的风险。
1.2常德市农村实现“互联网+” 精准扶贫模式的可行性
目前,在常德市农村实施“互联网+” 精准扶贫模式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是整合现有扶贫信息,在常德市范围内实现扶贫信息共享,建设涵盖全市信息的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处理。市、县、乡各级扶贫机构实现对贫困户情况和扶贫信息的共同分享,全视角、全方位监督管理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个平台才能达到精准扶贫工作所倡导的在识别、帮扶、管理以及考核等上达到高精准度的目标,加快扶贫帮助步伐,树立脱贫典型,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2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困境
2.1贫困地域生存环境较差
常德市目前存在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多在低湖低洼区、石山区、深山区、高寒区。而且这些地方比较偏僻、山大人稀、交通不便、田土分散,农民依旧是一家一户,从事着难以自足的小农经济。这些地方根本就无法感受到“互联网+”大数据对他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无法改变自然条件恶劣这些现状,这些地方耕地本身也比较少,再加上耕地不是挂坡地、天水田,就是低产丘、內渍区。贫困村与贫困人口在3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的涝保收耕地面积少。农产品的产量与产值基本不能做到自给自足,难以实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目的。
2.2基础设施落后,贫困群体自我发展缺乏基本保障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农村扶贫攻坚政策,常德市政府为了确保扶贫攻坚政策的有效落实,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常德市委、市政府虽经多次扶贫建设投入,但这些贫困山村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并且更新与维护成本极高,远远不能满足脱贫致富的需求。这些贫困山村获取外援的能力较差,村民及乡村基层干部也不具备跑项目、争取内外部资金的能力。
2.3贫困群体普遍人口素质不高
(1)贫困区域人口缺乏相关技能培训。缺乏技能培训人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虽然常德市政府之前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农民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但是受交通、信息传递及传统思想等多方面影響,培训活动很难精准落地。
(2)贫困区域基础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素养不高。调研发现与城区中小学相比,贫困区域在基础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方面还相差胜远。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地方的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当地村民文化素质偏低。
(3)贫困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在自然条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贫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都异常明显,都使得一些高素质人才望而却步。所以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常德市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但从成效来看收效甚微。
2.4致贫返贫率高
据调查,常德市每年都存在一定数量的群体因病、因生育、因灾返贫,这种返贫对这部分群体打击更大,使得他们容易丧失信心。有些因病、因灾返贫的群体甚至会陷入“宿命论”中,大大增加扶贫工作的难度,而因生育返贫的部分家庭出现较多的贫困代际传递现象。
3“互联网+”背景下常德市农村精准扶贫路径
3.1“互联网 +”特色产业
常德市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队,应邀请高校科研团队及相关专家团队,依据贫困山区的气候条件和特色资源,深入探索支撑产业,开发特色产业,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目前,在常德市政府的领导,在专家团队的反复论证与考虑与考量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贫困地区正尝试打造“一地一产、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互联网 +”的实质是为特色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实现产前、产中和产后无缝对接。既节约生产成本,又可打破地域限制,实现按需生产,还可寻根索源。由此可见,“互联网 +”可以嵌入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还可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化,生产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化,农副产品质量更加安全化。endprint
3.2“互联网 +”教育培训
(1)实现教育培训重心转移。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项目及学历教育培训,教育培训中心由学校转向田间地头,在此基础上,搭建“互联网 +”服务平台,共享教育培训成效。
(2)转变教育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方式精准化,培训途径多样化。依托“互联网 +”服务平台,改变“面面”培训为主的方式,实现“点点”为主的个性化培训方式上,主要是利用“互联网 +”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实现点对点的专家咨询、入户指导、技术点播等服务。综合网络远程教育培训、逐步实现移动手机智能 APP 终端、微信、微博等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3.3“互联网 +”专业服务
(1)“互联网 +”政务服务。贫困山区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才造成人们视野狭窄、致富无门,“互联网 +”政务服务引入扶贫领域,就是在互联网平台把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扶贫措施、扶贫项目、扶贫对象、扶贫成效、扶贫资金、扶贫经验等信息公之于众,既便于查询,又开阔眼界,还相互借鉴,更有利于监督。
(2)“互联网 +”法律服务。贫困农民大多生活在闭塞的山区,对于没有多少文化又不懂法律的贫困农民来说,有许多法律问题,急需法律救助,通过“互联网 +”法律服务,可实现法律工作者与贫困农民进行网上互动交流,为他们答疑解难,解决实际问题。
(3)“互联网 +”金融服务。一是方便贫困农民贷款还款,简化办事流程;二是实现贫困农民与扶贫部门及时沟通,有的放矢使用扶贫资金,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网络平台,发展农业众筹融资模式,盘活贫困农民现有生产资料。
(4)“互联网 +”医疗服务。“互联网 +”医疗服务,可实现远程会诊、对症治疗,把贫困农家和城里的先进医疗技术和护理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既省时又省力还省钱,提高贫困群体的生活与生命质量。
(5)“互联网 +”农技服务。“互联网+”农技服务,贫困农民可实现与农业技术人员时时交流、有效互动,解决贫困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农产品的生产、管理、销售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撑。
(6)“互联网 +”就业服务。通过互联网发布就业创业和岗前培训信息及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贫困农民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转岗意向,实现城乡人才有序流动。
3.4“互联网 +”休闲旅游
(1)通过“互联网 +”资源开发,将贫困山区的地理优势、秀美环境、特色产品、主题文化、美食养生、道路交通及与周边成熟景区的关联等信息发布出去,广为人知,以吸引社会各类相关人士的关注和参与。
(2)通过“互联网 +” 筹集资金,利用互联网的辐射作用和便捷渠道,可实行线上进行旅游产品投资意向选择和资金支付交易,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总体上说,“互联网 +”休闲旅游,就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打造各具特色,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其宗旨是绿色、环保、循环、有机,注重特色美食,深挖传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3.5“互联网 +”物流配送
常德市贫困乡村开展“互联网 +”物流配送服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快山区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快捷化、标准化。第二,开展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服务,充分利用村委会、农业合作社、小卖部、医疗点等作为物流企业与农民联系的中转站,构建城乡商品双向流通渠道,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第三,实现物流体系多元化格局,以工农业产品流通对接促进山村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产品生产、存储、加工、流转等为主体,以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农超对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等为补充,实施多元参与、立体化的工农业产品流通体系,构筑起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的便捷之路。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使山区农民致富有产业,教育多元化,信息暢通化,物流便捷化,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可实现专业指导化,使山村快速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7881.
[2]吴晓燕,赵普兵.农村精准扶贫中的协商:内容与机制—基于四川省南部县 A 村的观察[J].社会主义研究,2015,(6):102110.
[3]同春芬,张浩. “互联网+”精准扶贫:贫困治理的新模式[J]. 世界农业,2016,(8):5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