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围城》
2017-11-01
★作家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江苏无锡人,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使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内容简介★
《围城》中的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他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婚。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鸿渐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但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方鸿渐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鸿渐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方鸿渐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文纨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辛楣也明白方鸿渐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鸿渐惺惺相惜。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在赵辛楣的引荐下,方鸿渐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作品评价★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它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追求取得的成功,以及与成功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不再堕入虚无。
但钱钟书并不是要简单地演绎这个比喻,他还要下一转语,不时地消除“围城”的象征。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的,如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最伟大的一部”。
★经典语句★
1.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的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
2.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3.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4.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5.世界上大事情像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而决不肯偷人家的钱。
6.有一种人的理财学不过是借债不还,所以有一种人的道学,只是教训旁人,并非自己有什么道德。
7.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
8.说大话哄人惯了,连自己也哄相信——这是极普通的心理现象。
9.写好信发出,他总担心这信像支火箭,到落地时,火已熄了,对方收到的只是一段枯炭。
10.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11.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交瘁。
12.据说每个人需要一面镜子,可以常常自照,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能自知的人根本不用照镜子;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有用。
13.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
14.假道学的特征可以说是不要脸而偏爱面子。
15.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
16.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假使人生真是这样,那么,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书评一篇写完交卷。
17.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18.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鸿渐背马路在斜对面人家的篱笆外站着,风里的雨线像水鞭子正侧横斜地抽他漠无反应的身体。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
★小说赏析★
《围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现实、典型,心理描写逼真、传神,以至于读者们会产生心灵感应;《围城》批判人性与文化,精神内涵深刻。
一、语言犀利,诙谐幽默,妙语连篇。
钱钟书的《围城》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了语言,否则《围城》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钱钟书善用比喻。《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
一是真实的写景写物的形象比喻,讀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
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这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endprint
又如五人赴三闾途中描写“这雨愈下愈老成,水点贯串作丝,河面上像出了痘,无数麻瘢似的水涡,随生随灭息息不停,到雨线更密,又仿佛光滑的水面上在长毛。”“老成”用在雨上,唯钱先生一人,用得好!雨丝密说水面上在“长毛”,更是形象新奇,但却又恰到好处!
二是把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或者反行之,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这种比喻更为常见,也是全书中的亮点。
如有意招方鸿渐为婿的张先生,喜欢中国语里夹无谓的英文字,钱先生称其“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这一比,比得既准确又生动,一个虚荣的假洋鬼子的嘴脸经这一比,原形毕露!
方鸿渐把信还给了唐小姐,“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失恋这种抽象的感覺,在这里成了具体的事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来看这一出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和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女明星被这样一写,真是要香消玉殒了。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听到辛楣说男傧相“对唐晓芙有意思”,方鸿渐的心搅腾得厉害,“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拦阻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出洋船上的光景”,化抽象为具体,以虚为实,实在精妙。
不过,有些比喻背后的道理也是值得人深思的,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做官,让人联想到腐败,其实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心里本身就长着一棵腐败的幼苗,只不过做官了,肥料施得好了,苗也就长得亭亭如盖,不可抑止了!
二、意蕴丰富,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
小说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十分相符,与时代结合并不紧密。所以,我们不可能像对别的小说那样,通过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说的主题。它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界限,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历史反思。
《围城》中的许多话语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哲理,时常散发出机智的光芒。这些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都可以给我们的写作以有益的借鉴。
三、心理描写。
即通过一系列的妙喻来曲传人物的心理,如“……鸿渐真要觉得自己子虚乌有,像五更鸡啼时的鬼影,或道家‘视之不见,抟之不得的真理了。”钱钟书在全书广泛地使用妙喻,并时时与心理刻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