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应该成为有危机感的城市

2017-11-01郑楠宋婉琴

生活文摘 2017年4期
关键词:宝鸡文化产业文化

郑楠?宋婉琴

接到宝鸡市社科联特约研究员座谈会的通知时,我被这次探讨的主题深深地吸引了。

一个城市如果安于现状,四平八稳地对于“宜居”现状心满意足的话,就会丧失进取精神和奋发图强动力,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这种想法不正常、要不得。所以,社科联确定“宝鸡的危与机”这样一个主题进行座谈,十分必要。

一、宝鸡应该居安思危

相比较而言,可以先举一下深圳的例子。经过了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特区靠中央优惠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深圳作为经济的“特”,不可能永远“特”下去,所以,有学者形容说,深圳永远被一种焦灼感所笼罩,每一次一个其他地方“新区”的推出都会在深圳掀起一阵波澜,每一次一个来自中央的优惠政策也都会让深圳有一种打了“鸡血针的感觉”。每隔三五年,深圳都要进行一场“深圳你被谁抛弃”这样的自我探讨。而对于深圳人来说,这种多少带点自虐色彩的拷问是真诚的,这是深圳不甘于流俗的一种城市特征和表现。而我们西部这些城市就缺乏那种以敢闯敢试为灵魂的魄力。

这几天,在搜索相关资料时,我曾看到一篇题为《一个投资商最难到达的陕西城市》的帖子,称一个投资商最难到达的陕西城市,不是榆林,不是商洛,不是汉中,而是号称陕西第二大城市的宝鸡。宝鸡有很多国有企业,最大的困境就是走不出去;宝鸡交通枢纽地位沦丧,当年定位是一个因为交通而诞生发展的城市,可如今陕西的交通中心是西安,宝鸡缺乏公路与航空战略眼光,尤其是西汉高速开通之后,绝大部分入川车辆不再经过宝鸡;人才不回流,只有一所偏文科的宝鸡文理学院,挣扎了很多年尚在评估路上奋斗着,宝鸡的工业基础不比西安差,就连咸阳都有三所大学,而宝鸡至今没有工业类大学;招商宣传太差,外人很难了解宝鸡实际的基础设施如何、投资环境如何,对于发展很不利;等等。对于这个帖子中的很多观点,确实让人感到情况如此。

我对城市文化事业留意较多。今年碰上一件事,感触良多。春节期间,受邀去周至活龙山参加周文化研讨会,看到那里平地突然冒出来一个“周城”,那个周城虽然尚在建设中,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吸引来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据说是一位从宝鸡出去的领导亲自抓的一个试点。联想到我们宝鸡的周城,当年也是在这位领导任上批下来的项目,在周原都把地方划拨出来了,图纸也设计出来好多年了,每年冬季参加岐山周文化研讨会时都会去参观一下那片空地和设计图,就是不见我们宝鸡的周城落地生根。我们宝鸡岐山是周王朝的发祥之地,是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我们守着那么丰富的、独特的文化资源,而我们宝鸡的周城却依然是挂在墙上供我们遐想的图纸而已。这种现象在宝鸡也不是这一个,我们就没有一点为危机感、紧迫感吗?

二、宝鸡文化事业发展危机四伏

长期以来,由于宝鸡在全国人民的印象中是一个老工业基地,“炎帝故里”“华人老家”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模糊、感性而宏观的层面上,再加上宝鸡本就是一个中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影响不大,这使得提升宝鸡文化影响力,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这一任务变得更加迫切。

首先,资源丰富宝鸡文化开发程度有待增强。尽管宝鸡文化资源丰富,然而主要以历史人文资源为主,其存在形式多数以史书为据,或散见于民间故事和日常生活之中,都是无形的。即使有部分实物印证,也是静态的、孤立的,不具有可视性和观赏性,从而缺乏吸引力。大量的文化资源处于一种潜伏和未开发的状态之中,这种高度抽象、高度隐形、高度死寂的存在形式,严重阻碍了宝鸡文化影响力的受众范围,使人无法亲近和感知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

其次,文化资源的“屏蔽效应”仍然存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了“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其中的“一轴”即宝鸡、渭南、天水等次核心城市。在全国各地深度挖掘文化产业潜力的大背景下,尽管宝鸡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周边地市对宝鸡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所形成的“屏蔽效应”仍很强烈。唐文化对周文化、始祖黄帝对炎帝、兵马俑对青铜器、华山对太白山、楼观台对金台观、崆峒山对龙门洞等等,都产生着“屏蔽效应”,這也对宝鸡文化影响力的提高形成了巨大阻碍。

第三,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总体看还未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是“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利用的封闭性突出。二是“小”,小打小闹,许多文化企业还是家族式的“小作坊”或“文化小买卖”,难成规模和气候。三是“同”,跟风赶浪,同质结构的竞争,同质产品的推销,同质资源的比拼,引起无序甚至恶性竞争之事时有发生。如金台区在胜利原上建造“西府老街”,渭滨区也将“陈仓老街”在太阳市隆重打造,毗邻的两大市区这样竞争结果如何,相信大家有目共睹。四是“弱”,文化企业生产技术落后,后劲不足,发展不快,经不起风浪。

第四,文化事业建设发展尚欠均衡。从区位来看,市区与农村、富区与贫区、平地与山区存在很大差别,前者比后者发展快,文化实力比较强,后者则相反。从主体看,各阶层、各主体之间在接受教育和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在文化教育上的投入较多,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的消费也高;而贫困落后地区及部分生活困难群众,文化教育投入少,精神生活往往相当贫乏。目前,宝鸡农民受教育的年限只有七年,在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6%,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到10%,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宝鸡软实力的提升。

总之,加大对宝鸡城市文化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多维立体地将宝鸡地区优秀的历史与现代文化在世人面前进行展示,扩大宝鸡城市文化的话语权、影响力与吸引力,把宝鸡城市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做,把一个真实的、现代的、发展中的新宝鸡展现给世人,以改变人们对宝鸡城市精神的修正。

三、宝鸡文化事业发展机会良多

对于宝鸡而言,发展、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化影响力,从而使得富有时代气息、体现地域特色、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都市文明的区域文化形象更加鲜明。endprint

(一)确立好目标选择

一是内涵目标选择:形成以环境形象、市政形象、市民形象、政府形象为主的城市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二是个性目标选择:创造以姜炎文化、周秦文化、佛道文化、生态文化等具有宝鸡城市特色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地域文化。

三是方向目标选择:形成“崇德尚礼的公众、开放创新的城市、和谐包容的环境”这样一个宝鸡形象。

(二)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事业

1.突出宝鸡文化特色优势

一是深度提炼宝鸡历史文化的核心和精华。突出中华文明源头、周礼文明和佛道文化为核心的主线,进行项目设计和城市VIS(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长期坚持打造品牌效应,最终使它成为宝鸡历史文化的代名词。

二是公共文化品牌彰显文化名城声誉。构建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实施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建造彰显宝鸡周秦文明的标志性建筑,加快基层文化场馆建设,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共享工程在全市的全覆盖。

三是积极锻造宝鸡城市文化精神。宝鸡要牢牢把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个核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握城市的特点,主动对接国家方针政策,用建设全国遗产城市的目标要求自己,从而得到国家与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2.以文化精品增强文化引领力

一是推动原创性文化作品的产业化。建立以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为主体、以优秀文化作品的市场化和传播为重点、以完备的产业链条为依托的文化创新机制。加快文学作品产业园、文化产品产业园、影视歌戏产业园、美术书法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使文化产品走产业化道路。

二是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文艺团体。采取有力措施及优惠政策,引进和培育战略投资者,以市场为内驱力,以资本为纽带,科学有效地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和企业,打造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能够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发挥其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提高全民文化艺术素质。使文艺活动参与者的参与欲望得到实现,观赏者的观赏需求得到满足,参与者和观赏者身心健康得到保障,最終使文艺活动成为广大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鸡群众文化工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以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支撑力

一是依托姜炎文化积淀,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通过大型庆典、学术交流、名家访谈等形式弘扬姜炎文化,建设融宝鸡文化展示和秦岭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华夏文明探源区,把炎帝陵打造成为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和体现姜炎文化的精品景区,让宝鸡以全新的面貌成为“姜炎文化产业核心区和聚集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西部文化产业新高地”。

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延伸文化产业链。运用经营城市理念,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以置换开发、个人投资、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社会共建、政府投入等五种方式破解文化基础设施资金难题,积聚有限财力,拓宽投资渠道。

三是做好民俗文化大文章,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一方面要依托民俗博物馆将宝鸡的民俗文化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集中、系统地予以展示;另一方面要开阔思路,通过长期举办民俗活动、才艺比赛、艺术制作等形式,进行产业开发,设立“宝鸡民俗文化产业一条街”,专门推销民俗产品,进一步丰富宝鸡的旅游产品市场。

四是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产业附加值。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作为提升宝鸡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点;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配置,打破传统文化产业与工业化生产界限,开展跨文化、跨行业、跨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把高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新文化科技,发展新的增长点;把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与现代审美心理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要打造精品,要彰显文化内涵。

五是强化旅游网络协作。与国外、省外的旅游部门共同联手,介绍宝鸡、宣传宝鸡,进而再吸引外地游客来到宝鸡,形成一个良性的游客宣传链条。同时,利用西安、兰州、汉中、安康、天水、平凉等地旅游景区的有利条件,实现网络协作,形成外地游客过境旅游宝鸡,给宝鸡带来更大的宣传。

六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宝鸡文化产业人才稀少,且专业性不强,这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要建立完善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文化产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实验区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同时,引进有远见、通文化、精技术的文化领军人才,引进善经营、通市场、懂经济的管理人才,引进能创作、善善美、爱艺术的文化人才,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动态用人机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宝鸡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宝鸡发布城市新形象整体建构与传播行动方案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s Suicide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秦腔里的宝鸡人最大的特色是“没有特色
千年打造的DNA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