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2017-11-01王艳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王艳敏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学前研究述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前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王艳敏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心理学思潮,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四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现状重点从积极心理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对弱势儿童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今后的研究要合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扩展研究的范围,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积极心理学;学前教育;幼儿;幼儿教师;家庭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Seligman于1998年发起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倡导了解人的积极方面。2000年,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了名为《积极心理学导论》的文章,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吹响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科的号角。Seligman 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主观层面上的积极情绪体验研究;个人层面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和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研究。[1]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人类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它高度重视人自身所蕴含的积极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价值,体现“以人为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从中国知网搜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研究学前教育问题的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主要从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现状、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四方面展开论述。

一、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总体趋势来看(如图1所示),积极心理学自2000年产生以来,直到2005年逐渐被人们所关注。2006年以后,相关研究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虽然2013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的增长速度有所平缓,但是从数量上来看,相关研究的热度依旧持高不下。由此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趋势。

图1 “积极心理学”主题检索总体趋势(年份)

图2 “积极心理学”主题检索关键词贡献网络分析图

由图2“积极心理学”关键词贡献网络分析图可见,积极心理学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是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针对幼儿和幼儿教师的研究很少。

图3 “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文献数量图

通过主题词检索“积极心理学”and“学前教育”、“积极心理学”and“幼儿”、“积极心理学”and“幼儿园”、“积极心理学”and“幼儿教师”所得文献数量如图3所示。整体来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总体数量少,起步晚,但大致呈上升趋势(2017年研究数据不完整)。

二、研究现状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前教育研究主要从积极心理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对弱势儿童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以及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几方面展开的。

(一)积极心理学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研究

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幼儿的反应能力,抵消一部分消极情绪,带给幼儿更多正面影响和积极感知。[2]积极的语言能够带给幼儿快乐和舒缓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充满积极情绪和正能量,让人感受到力量和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乐观地生活。

积极心理学以积极情绪为中介变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积极情绪可以加速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加速新细胞的成长,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赞扬等方式,促使幼儿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挖掘其学习潜能,进而使幼儿用接受和吸收的心灵来积极的思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3]再次,积极的情绪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幼儿人际关系的进步,同时,能够丰富人际情感的多重体验,帮助儿童适应环境,并创造积极的自我和陶冶儿童的高尚品德。[4]此外,积极心理学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培养幼儿的兴趣、意志品质、健全的人格等,同时,对幼儿的立志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5-6]

(二)积极心理学对弱势儿童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研究

1.积极心理学对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残疾儿童是特殊的弱势群体,积极心理学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残疾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整体性,内容应该以残疾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7]

2.积极心理学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目前,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焦虑。积极心理学有助于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帮助留守儿童形成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促成留守儿童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8-9]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拓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完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此外,还要完善积极的社会制度系统,包括积极的国家制度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系统。[10-11]

3.积极心理学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与留守儿童问题相对应的,还有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提倡运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政府要规范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提供对流动家庭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幼儿园要积极接纳流动儿童,帮助流动儿童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帮助其获得成功体验、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还要注重家园合作,帮助家长树立和提高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育儿知识。[12-14]

4.积极心理学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自然灾害会对儿童带来极大的伤害,这种伤害不仅包括身体的伤害,还包括心理的创伤。积极心理学为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角度。[15]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具有消解的功能,在个体问题解决模式方面具有扩建的功能;积极的人格对问题评价与认知建构具有良性的导向;积极的社会制度是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16]

(三)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研究

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启示。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感,更好地培养幼儿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儿童文学担负着积极人格特质培养、积极情绪建构的重任,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文学资源,充分发挥儿童文学对幼儿发展的价值。[17-18]其次,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转变评价方式,采取平等、灵活、易接受的方式积极评价幼儿,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以正面指导取代消极否定,让幼儿在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努力改正缺点,取得进步。[19]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幼儿教师可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创设和谐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交往关系,给予幼儿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发挥家长及社区资源对幼儿的支持作用。[20]幼儿教师应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保教工作;为幼儿创建适宜的环境,给予幼儿积极情绪体验;构建良好的师幼关系,培养幼儿积极人格;借助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发挥家长和社区的支持作用,促进幼儿健康发展。[21]

此外,积极心理学为幼儿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提升幼儿教师的幸福感。有研究表明,通过运用“幸福日誌法”的方式,能提高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从树立积极认知入手,塑造幼儿教师的乐观主义人格特质;唤醒积极的情绪体验,降低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加强幼儿教师对自我的肯定,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为幼儿教师提供一种安全、自由而充满理解的环境,提升幼儿教师的个人幸福感。[21-24]

(四)积极心理学对家庭教育的启示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优化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积极主动、真诚友善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内在潜能,形成积极的人格特质,提升幼儿追求幸福的能力。[25]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家庭因素,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促使幼儿产生安全型依恋、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无条件地积极看待和接纳幼儿,鼓励幼儿参与社会性交往;以正向引导为主,建立亲子沟通的桥梁;重信守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开展适度的挫折教育,培养幼儿正确的面对挫折。[26]

三、研究局限

目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

(一)研究对象和主题涉及的范围有限

从研究对象来看范围有限。首先,从年龄层次的选择上,表现出成人化取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数针对青少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针对学前儿童群体的研究涉猎较少。其次,从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大多数针对问题儿童,如,焦虑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较少涉及健康儿童,特别是心理健康的儿童。最后,从研究对象的结构分布上,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幼儿、幼儿教师,较少涉及幼儿园管理人员、幼儿园准教师等其他学前教育工作者。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涉及的领域有限。如,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已有研究涉及到教师评价、班级管理、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等方面,但是,对积极心理学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课程设计和开发、区域活动的开展与指导、游戏的设计与指导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涉猎。

(二)研究成果缺乏可操作性

已有的研究大多只涉及到积极心理学对幼儿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但是,研究成果大多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可操作性,如,已有研究表明,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教师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采取哪些途径和措施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以期为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三)目前积极心理学还缺少令人信服的实证研究和纵向研究

目前,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层面,缺少实证性研究。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尚未能做出比较有影响力的纵向研究,它的一些结论主要是基于有限的横向研究和一些理论假设,然而,前者的价值远不及纵向研究,后者则流于哲学的思辨,没有实践的检验和科学的支持。因此,积极心理学若要增强生命力,还需大力加强实证研究和纵向方面的研究。

四、研究展望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积极心理学教育目前还在探索阶段,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者先后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积极教育研究,我国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学前教育的研究,涉猎范围更小,成熟的研究成果较少。我们应积极了解国外的积极心理学发展现状,学习和借鉴国际积极心理学发展和研究前沿经验,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各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扩展研究的范围

一方面,扩展研究对象的范围,积极心理学本身就是关注人的积极因素,因此,研究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弱势儿童群体,还要关注大多数的健康儿童,还要关注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从而促使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要扩展研究内容和主题的范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学前教育关注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丰富学前教育的研究视角,完善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

(三)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已有研究多停留在现状研究和描述解释阶段,多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缺少实证研究。我们要将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度剖析积极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仅仅十余年时间,积极心理学已经从一场心理学运动升级为一门世界性的专业学科。我们要把握时机,推动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促进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领域的结合与发展,将积极心理学更广泛地应用到学前教育领域中,促进积极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的共同发展。

[1] 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5(5).

[2] 段晓娅.培养幼儿积极情绪的重要性——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才智,2012(2).

[3] 崔映飞.积极心理学对3-6岁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作用[J].幼教天地,2015(83).

[4] 张庆.儿童情感创造力培养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5] 李会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幼儿积极人格的培养[J]现代职业教育,2015(27).

[6] 赵乾宇.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儿童非智力素质培养[J].知识与经济,2010(12).

[7] 沈明泓.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残疾儿童性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性科学,2012(5).

[8] 解艳华.用积极心理学治愈留守儿童的“心理创伤”.[N]人民政协报,2017-1-25.

[9] 徐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启示[J].科技创业,2011(8).

[10] 汪春梅,金艾裙.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6).

[11] 李燕燕,张春蕾.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4(5).

[12] 王静,但非,索长清.近十年我国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

[13] 侯冉,余欣欣,温小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14] 王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促进 3-6 岁弱势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15] 吴萍娜.积极心理学与灾后心理重建[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9( 02).

[16] 郑伟.积极心理学在我国的应用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6).

[17] 谢星.积极心理学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

[18] 黄俊.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与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3).

[19] 郑元三,丁凤丽.积极心理学对幼儿园教师评价方式的启示——以教师对调皮幼儿的评价为例[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1、2).

[20] 唐丽霞.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幼儿教师班级管理的启示[J].特立学刊,2012(4).

[21] 赵秀坤.积极心理学对幼儿教师教育工作的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4).

[22] 吴玲.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师自我评价[J].教育导刊,2012(10).

[23] 谢建军,康武.提高幼儿园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验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进行干预[J].重庆与世界,2010(13).

[24] 张二凤,李春良,张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幼儿教师心理压力调适[J].教育科学论坛,2015(12).

[25] 史晓华.浅谈积极心理学在儿童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J].新校园,2015(10).

[26] 李重阳.积极心理学视角:家庭如何培养幼儿积极人格[J].今日南国,2010(3).

[责任编辑张雁影]

ResearchReviewonPreschoolEducationDevelopmentfromthePerspectiveofPositivePsychology

WANGYan-min

(Schoolof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Positive psychology is a new trend of psychology,which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f preschoo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view,the paper approache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4 aspects: quantitative analysis,status quo,research limitations,enlightenment to disadvantaged children’s psychology,reference for teachers’ work and influence on family edu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researchers should base future research reasonably on the research fruit home and abroad,research scope should be further expanded and the a variety of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further study.

positive psychology; preschool education; children; kindergarten teacher; family education

G610

A

2095-770X(2017)10-0136-05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0.028

2017-05-07;

2017-06-11

王艳敏,女,河北邢台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心理学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