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角下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开发——以沪教版化学教材为例
2017-11-01刘颖
刘 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新课程视角下教材的二次创造和开发——以沪教版化学教材为例
刘 颖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江苏 苏州 215123)
化学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材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课程资源而非唯一资源,在使用教材时,不再照本宣科,而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知识结构等进行进行二次创造和开发,才能使教材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新课程;资源;认知特点;思维能力;知识结构
一、调节教材逻辑顺序,将教材转化为导学案
立足于教师对教材知识特点、逻辑顺序、组织线索的分析,对每一个专题阶段性与核心知识的把握,以及对每个活动学科思想与方法的领会.对教材二次创造开发,可以在课程标准的导引下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
如在第四章教材《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中,教材的顺序是先学习燃烧的条件,再学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然后是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最后学习防火与灭火.根据2课时的安排,就需要将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放在一节课里完成教学,此时,燃烧的条件和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就会成为互相干扰的知识点,影响学生对概念对理解和消化吸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将燃烧的条件、防火与灭火,放在同一课时内进行教学,将学习燃烧的条件作为重点,以此为基础,认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这样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符合逻辑,也便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又如在第七章教材《常见的酸和碱》中,学习酸的逻辑顺序是先学习酸碱性,然后是常见的酸.表面上看这样的安排很合理,但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忽然看到“酸”、“酸性”、“电离”这样高大上对概念,已经如堕云雾中.虽然教材对这些概念要求不高,但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让一些本来基础就不是很牢固的学生望而生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第七章内容学习对畏惧和困难.基于以上分析,教学中会先收集大量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证据,归纳硫酸、盐酸相似的化学性质,作为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然后,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本质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整理“酸”、“电离”等概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和思维顺序.
二、挖掘教材知识素材,设计探究实验
Lawson提出假设—检验的论证框架,认为科学家的思考模式是从“提出假设”开始,而新课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如第六章教材《物质的溶解性》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为: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质疑:为什么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的限制是否有必要?饱和状态是什么意思?
学生在归纳了溶解度的概念后,设计了三个实验,达到对溶解度概念的攻关.
实验1:取1支大试管,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水中逐渐加入氯化纳固体(固体由少到多,振荡,同时不断观察试管中固体溶解的情况.
实验2:取2支大试管,试管中装入10mL水,加入的5g氯化钠固体和5g硝酸钾固体,发现氯化钠固体不能完全溶解,硝酸钾固体能够完全溶解.另取一只烧杯,烧杯中装入100mL的水,加入10g氯化钠固体,发现氯化钠固体能够完全溶解.
实验3:取2只小烧杯,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水,但是温度不同,向2支试管中不断的加入硝酸钾固体,观察两只烧杯中溶解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根据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进而设计相应的探究实验.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从感性认识转换为理性概念,并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
三、应用教材真实情境,开发化学习题
以化学观念培育为核心,以思维能力培养为关键,因此对化学习题的问题情境、分析方法、策略构建以及表达与交流的预设都需要基于教材、教学中的真实情境,进行设计.
如第二章教材《自然界的水》中,通过观察水电解实验,同学们可以观察到,接通电源后,正负极试管中的液面均在降低,同时连接正极的试管内液面降低的速度较慢,连接负极的试管内液面降低速度较慢.可以据此设计试题.
在水电解实验中,液面降低的速度较快的是____,原因是____.
再如第三章教材《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可以设计这样一道化学试题.
在探索生命奥妙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日益认识到生命细胞的组成和元素周期律有密切的关系,约占人体总质量99.97%的11种常量元素,全部位于周期表前20号元素之内,其余0.03%是由十多种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组成.
(1)写出常见的常量元素____和微量元素____(任意一种即可):
(2)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____倍.
教材专家、学者对新课程美好设想的具体体现,这种设想能否转化为现实,取决于作为课程执行者的教师.因此,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二次开发,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既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空间,又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构建学习知识的能力.
[1]毕华林.化学新教材开发与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峰. 扬州市实施必修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过程性培训”交流材料,2009.
[3]俞红珍.教材“二次开发”的教师角色期待.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
[责任编辑:季春阳]
G632
A
1008-0333(2017)24-0077-02
2017-06-01
刘颖(1979-),女,河北人,大学本科,从事化学教学及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