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景区中生态步道系统的营造及运用★
2017-11-01谷凯丽
徐 伟 谷凯丽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山地景区中生态步道系统的营造及运用★
徐 伟 谷凯丽
(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针对山地景区步道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对步道的营造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步道功能性为基础,在平面布局、材料选择、空间尺度和人性化方面提供生态步道的营造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象鼻沟景区设计中,打造别具风格的山地步行体验,并丰富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山地步道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风景园林,生态步道,营造手法,山地景区
0 引言
步道系统是景区中观光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连接景点、游览参观等作用。山地景区作为纯天然的生态景观,在步道系统的规划中,要求设计者以生态的理念服务于游客,并融合于景观。对山地景区步道系统的生态性研究,具有保护自然服务游客的双重属性,值得研究规划。
目前景区步行系统设计的不够清晰,断头路多,增加了观光的时间,造成了旅者的不便。其次,应急通道的设置考虑不周全,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进一步锐化,旅游人群突发疾病又不能及时处理和治疗,或长时间行走,休息设施不足等问题越来越尖锐。最后,步道的处理手法上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但越来越多的景区选择同一种样式的步道设计手法,这使得观光趣味性千篇一律。以这些问题为难点对象鼻沟的步道系统进行了系统化的规划设计。
1 山地景区生态步道系统的营造
山地景区的步道系统由步道路面、步道标识系统和附属设施构成[1]。三个分项间相互穿插交融并起着六大功能性作用。分别是休憩娱乐、交通集散、旅游引导、空间分隔、生态调整和基础供应。其中步道路面具有前五项功能[2],标识系统具有旅游引导和空间分割的作用,附属设施具有休憩娱乐和基础供应的功能。休憩娱乐方面迫切需要解决健身的问题,为人们提供场地。步道系统的营造中宜布置休闲广场、行走绿道和自行车拉力道等等。这不仅是步道系统功能性的需求,促进人的精神活力提高更是生态性的体现;交通集散方面要保证步道的连通性,景区出入口宜连接城市道路系统,方便游客的到达更易于游客的疏散;旅游引导方面标识系统应保证其正确性和完善性,标识统一完整并与步道紧密结合;空间分隔方面按功能分区进行因地制宜的划分,可按山地走势布置生态步道,减少对自然的破坏;生态调整应与空间分隔紧密结合,对生态敏感性地区设置保护措施;基础供应方面需设置休息用的亭子、座椅、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照明灯等[3],在设计中需要考虑设施与步道的连贯性和一体性。步道系统生态性的营造应在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基础上完成。
步道系统生态性营造手法有以下几种。
1.1平面布局
步道系统在平面布局上应以交通集散功能作为设计依据,标识牌和附属设施应围绕步道布置。宜采用“串联”式的手法,用步道将各个景点“串联”在一起,尽量抑制断头路的出现。在步道平面构成中常采用阵列式和错落搭接式。这种步道的构成形式在早年的景观设计中得到了肯定,但是随着各大景区纷纷效仿,便失去了它原本的趣味性。步道设计中可采用其他构成主义的手法进行设计。例如,“架起”“凸凹”“设立”等。将构成手法和步道的生态性融为一体,构建出新的步道艺术表现手法。平面样式上亦可从仿生学角度入手,模仿自然生物的形态对步道进行设计。
1.2材料选择
调查结果分析,山地景区步道的材料基本上以木材、石材、金属、玻璃和纤维材料为主。植物性质的材料与人之间有亲密感,给人温和舒适的感觉,主要的木质材料有天然木材,藤条、竹子等;石材给人稳定的感觉,适合铺设在安全性不高的步道上,主要的石材有天然石材和人工石材;金属材料作为新颖的材料,给人新鲜的感觉,可用于亮点工程的设计;玻璃材料透光度极高,稳定性较好,常用于视觉冲击力强的部位,提升观光乐趣;纤维材料可塑性高,仿生性强,可用于装饰步道。材料的选择上可根据当地的生物资源作为步道原材料,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尊重自然,倡导能源的循环利用,方便维修整理[4]。标识牌和附属设施的材料选择应与步道的材料相协调,从质地的选择到颜色的选择都应相辅相成。
1.3空间尺度
景区属于开敞空间,步道的设计目的在于观赏,故游道不宜过宽。以人的平均身高高度1.7 m为基准,步道宽度在大于身高高度时,会使人形成远距离的感觉,游客之间形成安全的隐私距离;宽度在等于身高高度时,会形成舒适的感觉,适合结伴同行;步道宽度在小于身高高度时,会造成紧张的气氛,结伴同行时略显拥挤,来往人交错时会形成尴尬的气氛。理论上说步道的尺度感在1.7 m左右时都会给人舒适的感觉,但是在旅游高峰时期观景效果就会非常差,每到旅游黄金周时期,景区内都会爆满,人群严重拥挤,这种情况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与景区所能容纳的人流承载力有关,道路布置的少且稀疏,而观景道路只有一条,造成了必然的拥挤。所以,在主要的观景步道上,应分析人流的集散程度,多设计其他浏览路线或增加步道的弯曲度,增加步道承载量。也可在登山步道中设置不同高度的参观路线,保证观光的视觉效果。
步道标识系统的尺度感体现在与人的互动中,根据人体工程学的原理[4]标识牌的高度,大小和比例应以人的比例尺寸为设计标准(见图1)。当人距离标识牌1.0 m时,以眼睛平视的高度为基准,眼球向上和向下30°是最适宜的观看尺度。将成年男女的平均身高尺寸综合分析,得出标识牌中图画与字体的高度宜在地面以上0.92 m~2.18 m之间,宽度宜小于张开手臂的宽度即1.7 m。标识系统的疏密应以地形的复杂程度为基础,在关键位置和交叉口处设置标识牌。附属设施宜分片布置,每片设施应满足卫生间和医疗卫生的功能,采用500 m的服务半径进行布置。垃圾桶以100 m为单位布置。
1.4人性化设计
通过人的感官体验、行为方式和心理需求来设计步道系统。以使用者的性别,年龄阶段和社会阶层,他们在使用步道时具有不同的使用观上设计步道[5]。步道系统的设计也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需要,在扶手栏杆、步道构成形式、步道审美等方面考虑。附属设施设计应吸引儿童玩耍,提供成年人休憩的凉亭等设施,设施的配置宜尽量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舒适的躺椅,并设有扶手等设施。而外观的选择可针对青年人的审美,提供休息拍照的观景平台。配套设施的设计上应结合自然生态的理念,材料的选择和配色上应与景观融为一体。尺寸应符合不同人群的需要。
步道是人们旅游中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地方,步道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感官效果,发挥生物资源的优势,表现出不一样的步行体验。例如,驳岸道路考虑人视觉感官的需要,展现开阔的场地感,展现心旷神怡的感觉。少量的种植高大的树木,道路两旁种植低矮的植物,采用木栈道的形式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
2 山地景区步道系统的生态性设计——以象鼻沟为例
象鼻沟景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北省西南边陲的宣恩县境内,地处武陵山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优势,境内山水秀丽,历史悠久,民族文化独具特色。
步道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串联”式的人行道路网,景区出入口连接省道。在其路线规划中,用步道将功能分区合理分隔,并将主要景点“串联”起来。将步道的通达性作为设计原则,连接性作为设计根本,将景区出入口连接省道,并设计大面积的游客接待中心,方便游客集散和出行。功能上添加了自行车环线健身游览方式和登山健身方式等,并设计线路和消耗能量的标志,提高人们健身的趣味和积极性。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之称。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竹子生长周期较短,竹节硬度较高,可塑性强,观赏性好,将其作为步道的材料发挥其美观性,将竹子成组捆扎,用架起或平铺的手法铺设。利用竹子枯叶作装饰物修饰步道,利用藤条捆扎作登山步道,材料环保且视觉美观,更加生态的将步道和自然环境融合。编竹筐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步道的平面设计上采用竹筐的肌理,将生态性和人文性结合,提升乡村人民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环保是生态的组成部分,当地盛产青石板,景区原始道路中有一部分已用青石板铺设,针对这一部分采取保留的形式,并除以杂草保持清洁。将有年代感的记忆留在景区中,不仅能给当地人民以认同感和怀旧感,还是环保方面的要求,更是对自然和当地文化的尊重。运用仿生学设计手法将不同叶子形状的砖拼贴在一起,制造一种踩落叶的意境。节点设计中,采用胶泥状的步道效果,将细沙,水和胶按照一定的配合比,形成胶泥,铺设若干平方,吸引小朋友在此停留,并设置凉亭供游人休憩,分散步道的行走压力。在登山步道设计上采用藤蔓缠绕的弧形穿梭形式,人走在藤蔓之下,被满眼的绿意包围,观感效果极佳。这些设计都是本着生态环保的目的,并天然取材而营造一种游憩的气氛。设计尊重步道系统的六大功能,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特征进行规划,充分展现出山地景区的独特魅力。
3 结语
山地步道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景区游览路线的重要责任。通过对山地步道系统的概况总结,提出步道系统的规划理念。步道路面、步道标识和步道基础辅助设施需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在功能上相互融合,更要在视觉角度上融合起来。以步道的功能为基本要求,以合理和安全性为指导方针,以生态绿色为目的,将山地景区步道设计地更加生态化和人性化,提出更多的生态步道的设计手法,增加景区的活力和魅力。构建符合人们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步道形式。
[1] 徐克帅,朱海森.英国的国家步道系统及其规划管理标准[J].规划师,2008,24(11):85-89.
[2] 王秋鸟.乡村旅游步道系统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6.
[3] 王 静.森林公园游步道附属设施设计初探[J].现代园艺,2017(5):66-67.
[4] 蒂 利.人体工程学图解[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 张海涛.重塑山城步道魅力——山城步道的生态化设计[J].生态经济(中文版),2004(11):114-117.
Th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fecologicaltrailsysteminmountainscenicarea★
XuWeiGuKaili
(SchoolofResourcesandCivilEngineering,WuhanInstituteofTechnology,Wuhan430079,China)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ways in which the pedestrian walkway system is not perfect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functional function of the walkway, the ecowalk is offered in graphic layouts, materials choices, spatial dimensions, and personalization. It is also used in the design of the Elephant Trunk ditch to create a style of mountain walking experience, and enrich the design concept to propos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future mountain trail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trails, design methods, mountain view
TU986
A
1009-6825(2017)27-0169-02
2017-07-18★:“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编号:CX2016045)
徐 伟(1984- ),男,博士,教授; 谷凯丽(1992- ),女,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