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2017-11-01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演练医务人员插管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某院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魏秀聪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53)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自2013年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制度,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及复训,以提高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将在医院2010年~2012年出生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013年~2016 年出生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轻度窒息及重度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规范的培训及复训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使得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被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得到有效地降低。

窒息复苏技术;新生儿;培训;评价

有效运用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技术,可提高医务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水平,使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降低。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制度从2013年开始建立,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使医院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以有效地提高了对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的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出生的2010年~2016年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将2010年~2012年出生的新生儿(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制度前)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016年出生的新生儿(建立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制度后)作为观察组。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a)由参加过省培训并且培训合格后的业务骨干组成培训考核小组,制定新生儿复苏工作制度,制定新生儿复苏人员的考核方式及内容,承担新生儿复苏培训和复训工作。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产科医师及助产士、手术室麻醉师及护士。b)新生儿复苏工作制度:新生儿复苏抢救流程图必须张贴在产房及手术室。产房、手术室均应配备新生儿复苏抢救设备及药品而且必须专人负责保管,定期检查设备及药品,保证设备处于功能状态,药品无短缺及均在有效期内。高危孕产妇产前产科技儿科要密切合作,新生儿娩出前及时请儿科会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复苏每一名新生儿要配一名儿科医师,抢救工作应分工明确,抢救结束后严格执行新生儿转运程序,及时转诊。在抢救后填写复苏记录表,记录现场抢救工作。及时讨论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并做好记录,总结经验教训。c)新生儿室息复苏设备准备:新生儿复苏辐射保温台、吸氧头罩、吸氧装置、面罩、气囊、喉镜及相关配件、负压吸引器、各种型号吸引管和气管导管、胃管、胎粪吸引管等。复苏备用药品:肾上腺素注射液、生理盐水。d)培训内容:发放相关培训教材,巩固理论知识学习,邀请新生儿科及产科专家进行讲座培训,每周一交班会,不定期抽查产科相关人员新生儿复苏流程理论;要求围产人员每月进行新生儿复苏流程操作考核;每月月底交班会后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演练,现场出题,指导演练过程中医务人员如何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并且演练结束后要做好演练记录,书写病程,主任及其他医护人员要指出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演练结束后进行现场打分,成绩不合格者需重新进行演练及考核,务必要求人人过关;对于危重新生儿和新生儿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再次进行演练,发现现场抢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避免、解决。

1.2.2 复苏方案 a)尽量吸尽呼吸道粘液;b)建立呼吸,增加通气;c)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心排出量;D:药物治疗;E:评价。以前三项最重要,其中A是根本,通气是关键。

1.2.4 复苏后评价 新生儿窒息复苏后由参与抢救的医师填写现场抢救记录表,发现复苏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程序给予纠正。

1.2.5 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评价 出生后 1 min Apgar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8.0 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培训后新生儿轻度窒息和重度窒息发生率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新生儿窒息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窒息新生儿一般情况

观察组共32例,对照组共 60例,两组窒息新生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窒息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2.3 复苏评价

复苏后均填写“新生儿窒息复苏现场抢救记录表”,按照复苏流程图判断其操作的正确性。32例窒息新生儿娩出后均按照复苏流程进行了4项快速评估,评估正确率 100%,进行正压通气32例,均有正压通气的指征,使用正确率 100%,正压通气加心脏按压及气管插管3例,无1例使用药物复苏。

3 结论

约有1/1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人为的提供帮助才能开始呼吸,约有1/10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需要借助进一步的复苏手段,例如正压通气、气管插管、胸外按压和或用一些药物辅助等,新生儿才能得以存活[1,2]。发病快、起病急是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特点,新生儿窒息复苏的临床特点是时间性和应急性强,所以医务人员对于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熟悉及运用水平直接影响新生儿的预后。通过对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可以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及应用新生儿复苏流程,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得到有效减少[3]。在新生儿出生1 min内,即快速评估和初步复苏新生儿,这是新生儿复苏流程的要求。在本研究中有100% 的快速评估和正压通气使用正确率,对照组新生儿的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表明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流程的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训练,提高其窒息复苏能力,就能够快速开通气道、建立呼吸,因而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成功后,需填写“新生儿窒息复苏现场抢救记录表”,通过此项填写,并对其进行临床评价,以此判断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技术的掌握及运用情况,以便进一步总结,而且通过定期的总结分析,明确在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更加完善新生儿复苏抢救流程,提高新生儿复苏的成功率。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培训方案,培训的特点主要为:a)紧密结合临床,每次演练都是根据临床中发生的新生儿窒息情况进行,而且不断总结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b)反复强化培训,培训内容丰富,采取形式多样化: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场合,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的讲座,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窒息复苏的理论知识;c)定期进行质量控制,使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的常规化。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场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时,气管插管掌握熟练程度不够,继续强化在新生儿插管模型器官上进行插管训练,指导医务人员掌握气管插管的指征、时机、方法以及气管插管导管的选择、固定,不能熟练掌握不同复苏阶段的气囊通气压力。在以后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中,要继续加强培训纪律,确保每位围产人员都能参加参加培训,且要保证学习效果。总之,对于复苏流程和复苏技术必须正确理解和熟悉掌握, 才能在复苏现场正确判断窒息、正确评估及果断决策。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远期合并症的关键是及时、准确、有效地处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而且有效、及时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对窒息新生儿的恢复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高红卫,毛新梅,李晓强,等.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2):5576-5577.

[2] 曹爱武.新生儿窒息性体克的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1800-1801.

[3] 徐 韬,王惠珊,宫丽敏,等.12所医疗机构开展新生儿窒息复苏领导小组试点干预的效果评价[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1(14):151-155.

本文编辑:王 霞

R722.1

B

1671-0126(2017)05-0076-03

魏秀聪,女,副主任护师,从事内分泌临床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演练医务人员插管
首次演练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统计知识综合演练B卷
未雨绸缪演练忙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