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生长”定义教育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生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2017-11-01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郑邹斌

成才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长生命学校

■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 袁 莉 郑邹斌 刘 波 叶 红

用“生长”定义教育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生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 武汉市硚口区韩家墩小学 袁 莉 郑邹斌 刘 波 叶 红

“生长教育”的概念是基于卢梭和杜威“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提出的。生长教育认为教育的要义在于唤醒每个学生的生命自觉,使每一个孩子身上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三种生命蓬勃向上、自由舒展。

生长教育,即用“生长”定义教育,是将儿童完整生命的蓬勃生长作为教育最美的愿景,将唤醒和帮助儿童自由、自主、自觉地生长作为教师和教育的神圣使命,尊重教育规律,优化生长环境,丰富生长方式。从原点到远点,是生长教育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我们这代教育人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

“十三五”期间,我们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托“互联网+”推进教育改革,对生长教育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让生长教育在核心素养时代再放异彩。

一、生长教育的顶层设计

我们立足学校“十二五”生长教育的研究成果,运用系统论的“结构—要素”的原理,融合“生命教育”“生态教育”“生活教育”的理念,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精神,对生长教育进行了二次设计,如图所示。

1.生长教育的结构模型

生长教育以关爱生命、促进生长、快乐生活为核心价值,以“和谐生态的管理”为动力系统,以“协同共进的家校”为教育场域,以“生命生活的学校课程”为精神给养,以“互动生成的课堂”为主阵地,以“共生共为的教师队伍”为保障,以“互联互通的网络”为平台,构筑生长教育体系。

2.生长教育的理念

生长教育的理念是“让儿童的生命自由舒展”,它的要义是:其一,儿童生命包括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实施生长教育要“康健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达到身心两健;其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引导儿童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主动发展,健康成长。

3.生长教育的三要素

要素一——生命: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必须警惕学校办学目标的异化。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该是促进人的自我发展,远离名利之争。身在其中,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来自师长的善意,感受到学校对生命成长的期待。

要素二——生活:教育的唯一主题。“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是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所作的判断。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展开,生活是教育的灵魂。

要素三——生长: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生命中存在着很微妙的涉及智力发展的周期,它们循环往复地出现,每一个循环期都各不相同,且每个循环期中又再生出附属的阶段。我们将智力发展的这种周期性称之为“节奏”。教育应该踩着这种“节奏”,在学生心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方式。

三、生长教育实施策略

践行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意味着追求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既需要进行制度与文化层面建设的顶层设计,又要进行重大项目改革的基础规划。我们拟从管理、家校、课程、教学、队伍、网络六个方面综合实施生长教育策略。

(一)“生态·和谐”的管理:生长教育的给养系统

生长教育的学校管理,是一种“生态·和谐”的管理,是一种生态式的管理,基本的原则是“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促进群体的共生性”,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学校文化生态,为生长教育的实施提供“给养”——制度保障和价值引领,使生长教育的各项工作简洁、高效,沿着正确的价值导向往前迈进。

1.建构多方参与的学校治理结构

学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组成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建立一个由学校行政管理主导,由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学校管理治理结构,形成学校“生态·和谐”管理的新常态,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实施科学人文的管理

借鉴ISO9001∶2015国际质量管理理论,通过识别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制订学校常规工作管理的规范、程序、记录,实行科学管理,做到“要事有标准”“做事有程序”“过程有记录”,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借鉴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建立学校发展愿景和教师个人发展愿景,关心教师专业成长。我们注重骨干教师的梯队建设,通过邀请专家指导、申请个人课题、出版专辑等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

(二)“协同·共进”的家校:生长教育的生态场域

生长教育的家校关系是一种“协同·共进”的关系,家校共同构成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家长是没有“持证上岗”的教师,不少年轻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为此,我们编写了《韩家墩小学一年级家长研修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基本内容是:适应——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准备——一年级新生入学要做哪些准备;习惯——一年级孩子要培养哪些习惯;智慧——好父母要掌握的八个技巧;原则——黄金家教的七个原则。运用《手册》引导家长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重点以及方法,使得家庭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效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起点。

与此同时,我们对2~6年级学生家长的研修内容也作了相应的规划,并购买了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刘良华、卢勤等人的讲座视频,组织家长定期观摩,并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家长研修活动,建立家长学校课程研修学分制,确保家长能够系统了解科学家教的观念与方法,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育人合力,提高育人效率。

(三)“生命·生活”的课程:生长教育的精神给养

生长教育的“生命·生活”课程——润泽生命,丰富生活。课程是学生发展的资源,课程的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素质结构。为此,学校致力于开发多样的课程,为学生的生长提供精神养料。

我们在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了四个板块的校本课程。

1.好习惯教育

好习惯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在实施途径上,我们通过每周一节的校本课落实基本的导行教育,除了常规的教学,我们还把习惯教育渗透到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在教育方法上,我们遵循脑科学的原理,将习惯养成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为每一个习惯建立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励”构成的脑回路,进行反复强化,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魅力社团”分校班两级组织活动,每学期结合大型假日组织一次才艺展示,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电影课堂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我们运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方式,实现电影的教育功能。为此,我们精选百部儿童电影,每周周末向儿童播放,用电影带领他们跨越国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电影带领他们超越时空,回到过去,穿越未来;用电影引领他们开阔视野,充实知识,丰富想象,拓展成长的道路。围绕“看电影”组织开展的“谈感受”“写剧本”“做海报”“学表演”“读原著”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电影课程中获得独特的成长体验。

3.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学以致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创新素质实践活动。学校每学期向教师和学生征集一次研究专题,梳理提炼后形成《韩家墩小学项目学习选题指南》向全校发布。学生个体或团队根据指南选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研究计划,在家长的陪同下利用假期完成研究任务,开学提交研究报告。

(四)“互动·生成”的课堂:生长教育的中心场域

生长教育的课堂,是“互动·生成”的课堂。“十三五”期间,学校承担了武汉市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互动生成课堂教学模式》,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生成,从而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使学生通过认知、思维、情感、心理等方面的主动建构,实现精神生命的生长。关于“互动·生成”的课堂,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1.搭建学校混合教学平台

采用引进或自建的方式,建立适合我校互动生成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平台,确保互动生成教学的正常开展。

2.建设校本数字化学习资源

通过搜索、整合、引进、自建等方式建设适合我校互动生成教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确保教师有优质资源使用。

3.构建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互动·生成”课堂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问题情境为驱动,以多元互动为手段,以聚焦生成为目的,以练习拓展为强化来组织教学过程,其实施流程如下图所示。

4.探索技术支持互动生成的策略

通过案例研究与归纳演绎等方法,总结出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互动生成的策略,如情境促进生成、互动促进生成、评价促进生成等。

5.互动生成教学模式的评价

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引领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各课堂的教学变革。通过绩效评价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验证技术支持下互动生成教学的有效性。

(五)“共生·共为”的教师:生长教育的师资保障

生长教育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共生·共为”的团队,这是由教师群体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共生”是共同发展,“共为”是共同创新、合作育人。对每所学校来说,教师的生长都是最急迫的事,但它本身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慢功夫,如果说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便是安下心来,在“累并快乐着”的学习与研究中让素质慢慢养成。

1.理论学习促观念转变

学校秉承“教育即生长”的理念,分“教育生长论”“儿童教育论”“习惯养成论”“课堂教学论”“研究方法论”五章编写了《“生长教育”理论培训读本》,组织教师系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自觉。

对于教育教学理论,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照套,而要活学活用。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模板上设计了“右手栏”,要求教师解释每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意图,即所体现的理念或理论依据,把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促智慧生成

教学反思指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育、教学,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发现、理清表征所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3.课题研究促经验升华

当前,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途径比较多:一是参与学校的课题,二是参与专家领衔的课题,三是独立承担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不管是参加哪一级、哪一类课题研究,都要立足于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并经常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在案例研究中积累经验,在行动研究中探索规律。

(六)“互联·互通”的网络:生长教育的云端浪潮

为了拓展生长教育的空间,学校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让生长教育拥抱互联网。

1.wifi全覆盖。基于办公区、教学区无线网络全覆盖的便利,加强办公区域和教学区域教师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现代化学校评审的迎检硬件条件之一。

2.服务器升级。学校中心机房的服务器设施设备的全面优化,服务器的核心运转能力的更新升级,更好地为学校内部资源库和信息技术上课平台提供了保障,也为新的校园巡检系统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平台。

3.报告厅LED彩色显示屏。通过淘汰老式的远焦投影,提高报告厅的硬件条件,更新报告厅的信息技术设施设备,进一步为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优化助力。

4.班级名片。通过独特精美的名片设计,宣传和展示校园各班级的特色和亮点,提升校园信息技术下的现代化人文气息。

责任编辑 廖 林

猜你喜欢

生长生命学校
碗莲生长记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生长
《生长在春天》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