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教育哲学是教育家型校长的不懈追求
2017-11-01严华银
文 | 严华银
建构教育哲学是教育家型校长的不懈追求
文 | 严华银
林启福校长和三明学院附小的“福泽”教育,是对于教育的过程、意义和价值的精准而客观的描述,也是对于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的真谛的客观而精准的揭示。教育,就是传递幸福,泽及他人,给人以追求幸福并传递幸福的能力,“福泽”教育既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
林启福校长和他的团队成员,正是在这一理念、思想和教育价值观的引领下,勤勤恳恳做教育,扎扎实实育人才,使得一所原本并不很杰出、硬件条件极为落后的学校,在短短的几年间,成长为在全省乃至国内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的名校。
一位优秀校长就应该有自己关于教育的思考、理解和追求,一所优秀的学校就应该有独特的关于学生、教师和学校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理念、思想和哲学。构建学校发展的比较成熟和稳定的教育哲学,应该是教育家型校长的基本职责、使命和不懈追求。
这也是林启福校长带给我们的关于名校长成长和名学校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启迪。
那么,福泽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理念和思想,其魅力何在呢?
我们以为,福泽,是关于教育的科学而朴实的表达。
“福泽”,福之大泽,这是对于学校和师生教育教学关系的贴切准确的描述。学校,本身就是一条注满幸福之水的长河,老师则是一条条水源丰沛的幸福小河,在这样的学校和老师的熏染教育之下,学生未来都应成为无数的幸福的小河。“福泽”,以学校和老师之“福”来润泽学生,润泽他人;学生终有一天又能以自身之福来润泽他人,润泽社会,并进而反哺、润泽学校。就此而言,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幸福的润泽,而且是立体交互的润泽。
福泽,是基于教育现实的理想追求的表达。
“福泽”,泽被天下,泽之所“被”,应该是普惠的,应该是公平的,绝无厚此薄彼的;而“泽”的动态的过程,恰恰是教育应有的姿态,那就是静静地缓缓地浸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舒缓、沉静,內隐着一种精神和哲学,那就是耐心、忍性,期许和等候着生命的幼芽和清纯的儿童悄悄静静地“生长”。这种表达的深刻,就因为对于现实教育的观察和思考的真切;而这种理想的追求,表现的是林校长及其团队成员教育的大爱和良知。
福泽,优秀的理念还有着扎实的教育行动的支持和支撑。
附小的校训是“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恰恰对应了“福泽”之“泽”性。涓涓、滴滴、细细、悄悄,可以说,起点在“微小”处,但又落点在大福中。这样一种基于儿童视角和立场的深入人心的简明、质朴的话语方式,在当今学校文化建设“高大上”成风的大潮中,很是另类,却又是难能可贵的返璞归真。不仅如此,学校已经建构的“七色花”德育课程以及正在建构并完善的福泽教育课程体系,都为这样的教育到位实施提供了至为重要的“物质”保证。
林校长的“福泽”教育观,根植于我国儒家教育的优秀传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除了呈现出孔子教育的一种基本原则和策略,更表达了“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公平地受到教育,都能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获得应有的发展”这样一种博大的教育家胸怀和理想,这可以说是“福泽”思想之源。林校长偶尔会讲起他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故事,他感恩于亲人、老师、同伴、领导甚或家长之处甚多,他以为,受惠于他人并进而播惠于世界和未来,这就是教育和传承。这应该是“福泽”教育之基。
(作者为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