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荨麻疹患者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
2017-11-01徐光兰
徐光兰
( 溧阳市皮肤病防治所,江苏 溧阳 213300)
探讨荨麻疹患者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
徐光兰
( 溧阳市皮肤病防治所,江苏 溧阳 213300)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门诊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100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观察组(护理干预)各50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症状总分为(10.88±0.32)分、(10.90±0.3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总分(3.10±0.25)分,同期对照组症状总分(5.64±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荨麻疹症状,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荨麻疹;护理干预;症状总分
荨麻疹(urticaria)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症通常可在2h~24h内消退,但是却能够反复发作新的皮疹并且病程往往可迁延数月时间,使得患者苦不堪言[1]。由于荨麻疹不属于为重病症,所以患者前往社区门诊就诊治疗成为一种新常态。而在分流就诊过程中如何提高社区门诊服务水平及患者满意度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荨麻疹患者护理中采用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展开探讨,现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门诊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100例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8岁~68岁,平均年龄(37.46±2.33)岁;病程时间5d~10d,平均病程(5.25±0.25)d。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18岁~70岁,平均年龄(37.50±2.35)岁;病程时间3d~10d,平均病程(5.10±0.30)d。纳入标准(1)出现风团样皮疹者。(2)临床依从性好者。(3)无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严重器质性疾病者。(2)妊娠期、哺乳期患者。(3)不同意此次研究方案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可进行分组比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饮食指导、用药指导、日常生活指导等。
1.2.2 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皮肤保暖。叮嘱患者日常中应强化皮肤保暖工作,所穿衣物以舒适、保暖为宜,避免对皮肤形成挤压。尤其是手指、脚趾、鼻、耳朵等部位,提高末梢肢体血液循环效果,预防雷诺综合症的发生[2]。(2)心理干预。门诊工作人员应将荨麻疹的致病机理、诱发因素等相关知识告知患者,及时倾听患者心声,并运用专业性知识对患者感兴趣或存在疑惑、顾虑之处进行细致讲解,提高其对于病症的认知程度。同时引导其释放因长期病情困扰所致的抑郁、悲观、伤感等负性心理,保持情志豁达,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注重饮食。多摄取富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例如牛奶、鸡蛋、瘦肉、鱼、葡萄、绿茶、海带、蕃茄、芝麻、黄瓜、胡萝卜、香蕉、苹果、橘子、萝卜、绿豆、意仁等[3]。严格按照门诊工作人员制定的膳食结构进食,并且每天保证8h以上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4)社区联动干预。向荨麻疹患者定期发放教育处方,组织健康讲座等形式对荨麻疹患者实施全面的健康宣教,同时积极采用便捷的即时聊天工具,如QQ、微信等与患者保持沟通,及时了解病情并上门随访或叮嘱其前往门诊复诊。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选取的观察指标为护理干预前后荨麻疹症状总分,症状内容包括瘙痒程度、皮损分布、风团大小、皮损红斑程度,采用0分(无)、1分(轻度)、2分(中度)、3分(重度)四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4]。
2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症状总分为(10.88±0.32)分、(10.90±0.3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总分(3.10±0.25)分,同期对照组症状总分(5.64±0.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两组症状总分比较分)
3 讨论
荨麻疹是目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虽然病情并不会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却具有反复发作性特征,一旦未能够彻底去除诱因则可再次发作,使得患者身心饱受折磨。社区门诊作为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在治疗工作开展的同时积极实施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解除病情折磨,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护理前症状总分为(10.88±0.32)分、(10.90±0.30)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症状总分(3.10±0.25)分,同期对照组症状总分(5.64±0.22)分,二者相比较,观察组数值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通过实施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荨麻疹患者各种症状表现,为其重回正常生活轨道,防止再次复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分析其原因在于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是基于患者视角出发,强化了心理干预力度,对其存在的负性心理进行疏导,保持情志的豁达,而情志的舒畅则有助于病症的治疗及病情转归[5]。此外,护理干预方案将社区、门诊、患者有机整合,通过定期组织健康讲座的方式来提高荨麻疹患者认知程度并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为潜在患者远离过敏原或及早接受治疗提供了便利条件。加之其符合当前“健康医学模式”的要求,通过采取分流就诊的原则将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上合理分配使用,缩短了患者就诊治疗时间,大幅减轻了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压力,成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荨麻疹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相应症状,对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1] 郑兆玲.护理干预在荨麻疹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5(33):6875-6876.
[2]李永强.护理干预在丘疹性荨麻疹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10(01):110-111.
[3]施丽华,李彩燕,陈彬彬,等.护理干预应用于荨麻疹患者护理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5(12):231-232.
[4]杜晓秋,何英,陈刚,等.社区护理模式干预慢性荨麻疹的效果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4,10(06):622-624.
[5]石家宴,吴海斌,石建萍,等.人性化护理对改善行自血疗法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负性心理状态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5(13):132-134.
10.3969/j.issn.2095-9559.2017.05.039
2095—9559(2017)05—3391—02
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