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7-11-01李军
李 军
(通化市人民医院眼科, 吉林 通化 134000)
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李 军
(通化市人民医院眼科, 吉林 通化 134000)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在科室的6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实验样本为30例,乙组采用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甲组在乙组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甲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好于乙组,(χ2检验,P<0.05)。结论 给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伊曲康唑;真菌性角膜炎;临床效果
真菌性角膜炎在临床上又称为角膜真菌感染,该病的致盲率较高,主要发于天气温和潮湿的发展中国家。该病的发病病因是患者的角膜外伤、泪液发生异常、隐形眼镜的长期配戴,或者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该病的主要致病菌是腐生性真菌,包含曲霉菌、镰刀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1]。本次研究就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的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如下。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投硬币的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所在科室的60例真菌性角膜炎患者分为甲组和乙组,结合临床相关资料,展开分析,每组研究对象是30例。
甲组,男12例,女18例,最大年龄是54岁,最小年龄是20岁,平均(35.2±7.4)岁。乙组,男13例,女17例,最大年龄是53岁,最小年龄是23岁,平均(36.2±8.5)岁。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性别和年龄可比,差异不显著,可为之后的观察指标的对照研究做好铺垫,(χ2检验,P>0.05),展开充分的对比。同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
1.2 研究方法
乙组采用二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二性霉素B浓度为0.15%,氟康唑滴眼液浓度为0.3%,交替滴注,每小时1次,2种药物间隔时间应该大于10min。甲组在乙组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治疗,伊曲康唑胶囊,每次200mg,每天1次,餐后口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分为完全治愈、明显好转以及基本无效等。完全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改善明显。基本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病情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利用Epidata3.0软件录入上述研究中的全部数据,通过SPSS15.0的统计学软件对所研究的观察的指标展开统计,并且做出系统的分析,其中包括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本次研究中,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采用平均数n,%表示,χ2进行检验。两组间分析的观察指标数据差异明显,即(P<0.05)。
2 结果
两组的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分析[n(%)]
3 讨论
曲霉菌属和丝状菌属是导致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的主要病原菌,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会因为地区的差异,菌种的不同分布受到一定的影响,对患者的临床用药效果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我国,真菌性角膜炎多发病时期是农村农忙时期,该病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的患者会直接发生视力散失。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严重程度与时间、病菌毒力和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关,如镰刀菌属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病情感染,且该类疾病患者的发展速度慢,曲霉菌属会导致患者发生严重感染,病情发展速度快,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严重的威胁[2]。
经过研究与分析,临床上对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患者主要采用的是多烯类和唑类抗真菌药物,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有效结合一定量的麦角固醇,从而影响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真菌的生长发育。两性霉素B属于多烯类抗真菌药物,药物稳定性差,会受到一定的光和热的影响,药性容易不断的下降,将该项药物配制成滴眼液,药液会对患者角膜的穿透较差,使得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差。氟康唑是主要用于治疗眼部的唑类药物,可进行有效的抑菌,减轻患者的一系列炎症反应,角膜穿透性较好。伊曲康唑属于三氮唑类抗菌药物,具有较好的亲脂性和亲角质性,氮原子可有效的抑制患者真菌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进一步的影响真菌内过氧化酶和氧化酶作用,进一步的导致真菌出现死亡[3]。
结合上述研究,给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采用二性霉素B,氟康唑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深究。
[1]李宁,王剑锋,卜京丽,等.那他霉素滴眼液联合伊曲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2):174-175.
[2]孙晓雪,谭 琳,宫学武,等.伊曲康唑在真菌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7):4117-4118.
[3]陈莲英,谢宝贤.角膜溃疡清创联合不同药物抗真菌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7):997-998.
R453
B
ISSN.2095-8242.2017.43.8476.01
本文编辑:柯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