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固本汤合俞募配穴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
2017-11-01黄晓颖吴远鹏
黄晓颖,韦 蔚,吴远鹏
(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广西 柳州 545300)
益气固本汤合俞募配穴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研究
黄晓颖,韦 蔚,吴远鹏
(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广西 柳州 545300)
目的探讨选择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的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4年03月—2016年05月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支气管哮喘患者分组通过随机数表法展开;对照组:常规西药;观察组: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疗效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80.00%)非常明显(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结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有效选择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联合方案加以治疗,可以确保支气管哮喘系列症状获得显著改善,最终提高支气管哮喘疾病临床疗效。
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被归属为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其本质是气道的炎症,气道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组分参与发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气急、胸闷、喘息、咳嗽、咳痰等[1]。本文旨在观察益气固本汤合俞募配穴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以期从中医角度探索治疗支气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现将我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展开常规西药与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对比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03月—2016年05月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纳入标准:①200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同时符合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哮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气虚阳虚型诊断标准:咳嗽,咯痰,喘息,胸闷,哮鸣音,畏寒肢冷,腰酸肢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②临床症状为:表现出气急喘息症状以及胸闷咳嗽症状等。③将处于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加以排除,将患有肺癌疾病、表现出肺部感染以及患有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合并症的患者加以排除。所有支气管哮喘患者分组通过随机数表法展开;对照组(45例):男16例,女29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42岁~63岁,平均年龄为(54.29±3.96)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6年~36年,平均病程为(26.15±6.39)年;观察组(45例):男19例,女26例;患者的年龄分布范围为45岁~66岁,平均年龄为(54.33±3.99)岁;患者的疾病病程为6年~35年,平均病程为(26.19±6.52)年;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以及平均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方法
对于观察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方法选择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疗法。给予益气固本汤,基本组方为:黄芪30 g,人参10g,白术10 g,茯苓10 g,甘草10 g,陈皮10 g,半夏10 g,熟地10 g,山药15 g,山茱萸10 g,紫菀15 g,桑白皮10 g,五味子8 g,制附子10 g,肉桂15 g,杞子10 g,杜仲10 g,当归8 g,菟丝子15 g,鹿角胶15 g。用药频率为1剂/天,药物煎熬剂量直至300毫升,分别于早晨以及晚间口服药物治疗,用药治疗总时间为3个月。外用药组成: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分磨成粉末,用新鲜生姜汁将药粉末调成糊状(现配现用),穴位选用肺俞、中府、定喘、足三里,膏盲交替使用,于每年夏季入伏的第一天开始敷贴,每隔9天更换1次。控制敷贴的时间在4小时与6小时之间,敷贴频率为1次/9天,每年敷贴3次为1疗程。
1.2.2 对照组方法
对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支气管哮喘常规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口服β2受体激动剂、抗菌药物、茶碱类、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疗程3个月。
1.3 判断标准
1.3.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统计疗效指数超过95%;显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呈现出显著改善,统计疗效指数范围为70%~95%;有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呈现出改善,统计疗效指数范围为30%~70%;无效: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呈现出严重状态。
1.3.2 症状积分
0分: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1分:患者临床症状为轻度;2分:患者临床症状为中度;3分:患者临床症状为重度。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实施统计学分析,支气管疗效比较以%形式实施χ2检验,症状积分以±s形式实施t检验,当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80.00%)非常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比较[n(%)]
2.2 肺功能改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临床对比(±s)
表2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临床对比(±s)
组别 时间 FEV1(L) FEV1/FVC PEF(ml/s)观察组治疗前 1.36±0.39 67±10 207±90治疗后 2.08±0.42 88±15 313±96对照组治疗前 1.33±0.46 65±9 211±88治疗后 1.88±0.37 76±12 268±85
2.3 症状积分
观察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积分临床对比(±s)
表3 两组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积分临床对比(±s)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咳嗽 咯痰 喘息 哮鸣音观察组 45 治疗前 2.25±0.83 1.93±0.75 1.39±1.12 1.29±1.07 45 治疗后 0.85±0.66∗ 0.83±0.76∗ 0.69±0.75∗ 0.65±0.72∗对照组 45 治疗前 2.26±0.75 1.83±0.73 1.39±1.09 1.28±1.05 45 治疗后 1.29±0.87 1.21±0.83 1.06±0.85 0.97±0.93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邪实下虚之病证,宿痰伏肺,复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均可致气滞痰阻,气道继而出现痉挛、狭窄,终至发病。针对其病理基础加以分析发现,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了肺脾肾脏器功能失调的情况。对于表现出疾病缓解期的患者,疾病症状主要体现为气虚阳虚的情况。
支气管哮喘疾病的出现同患者的肺部以及肾脏密切相关,选择益气固本汤加以疾病治疗,可以使得患者的肺脏防卫功能获得显著提高。用药处方中的人参、陈皮以及半夏等可以实现健脾益脾以及益气益胃的治疗目的。山药以及茱萸等可以实现温肾化饮的治疗目的,桑白皮以及紫苑等可以实现补肾益气以及化痰止咳治疗目的。制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肉桂等可温肾纳气。诸味药材配伍合理,共奏健脾补肾、化湿止咳、温阳益气的功效,增强人体肺部防御功能[4]。
俞募配穴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机制在于通过皮肤使中药药性渗透入体内,俞穴同用可加强对脏腑功能的调节。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刺激对机体进行有效的调节,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使人体肺脏之通气功能显著改善,同时能明显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对抗气道痉挛,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俞募配穴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其关键在于穴位的选择。《难经·六十七难》曰:“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以俞募配穴为主,其原因在于俞穴和募穴汇聚或输注了脏腑之气,故其与脏腑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不仅可以比较准确地将脏腑疾病反映出来,还可以有效调节脏腑功能,使人体气血阴阳达到平衡的状态。俞募穴汇聚脏腑之气,中药敷贴于此二类穴位,产生的药力可通过穴位沿经络的直达病所,起到针药并用的作用,对人体脏腑发挥温通作用,调理肺、肾、脾三脏功能,由此正契合了朱丹溪“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的观点,遵循了肺虚、脾虚、肾虚的证候,因而终能促使人体脏腑功能恢复良性运转。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8%)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80.00%)非常明显(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支气管哮喘患者非常明显(P<0.05),有效证明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临床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疾病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方案采用益气固本汤+俞募配穴敷贴联合治疗,可以有效实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显著提高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质量。
[1]吴大斌.益气固本汤合俞募配穴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45例[J].西部中医药,2014,9(10):127-128.
[2]彭学云.中医疗法用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6):53-54.
[3]韩 丽,王琳英,于晓震,等.自拟理肺化瘀方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者血清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10(38):86-87.
[4]George M,Keddem S,Barg F K,Green S,et al.Urban adults'perception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asthma control[J].Jounal of Asthma,2015,52(1):98-104.
R451
B
ISSN.2095-8242.2017.43.8467.02
本文编辑:柯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