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觉设计在书籍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017-11-01刘萍

关键词:触觉材质书籍

刘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00)

触觉设计在书籍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刘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北京100000)

书籍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梳理书籍设计的常识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灌输书籍设计的新观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动力。在经历了“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概念厘定之后,书籍设计的魅力正是在设计创意、材料设计、装帧工艺上的不懈追求。本文在概念性书籍设计的基础上,提供了书籍设计教学实践的一些具体案例,以说明触觉设计在书籍设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引导作用。

书籍设计;教学实践;触觉设计;概念书

一、制作概念书

概念在辞海中被称之“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概念产生于一般规律并以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对象的本质内涵。

我们的课堂重点要求就是制作概念书,概念书或许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名词,我将那些出自内心深处,新颖形态,材质大胆选择的,个性特征明显的书籍设计都称之为概念书的设计。概念书的形态或者当前还不能被主流审美习惯接受,在书籍成本上也令人咋舌,但是在试验的过程,概念书所表现出思想的火花,点滴都是难能可贵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于书籍的“瞬间感悟”,书籍设计过程中,学生经常有繁复无比的各种念头,点子层出不穷,通过讨论交流等办法梳理思维,将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最后完成书籍的整个设计。

制作概念书的关键在于想象力的激发与概念的提出,想象在审美心理中有特殊的重要性。想象力是被黑格尔认为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在制作概念书的过程中注重设计者的主观感性思维,只要是出自于分析的想法都应扩展和联想并将其记录下来,以便为设计概念提出准备丰富的材料。

二、概念书的试验性

概念书是试验性的艺术品,犹如时装在T形台的表演,代表了潜在的设计潮流,“概念艺术的某些作品被认为是代表时代的试验”[1](P348)。在概念书的设计中,我们常用的思维方式有联想、组合、移植和归纳,尤其是移植和联想的方式,常常产生精彩的方案。所谓联想即是对当前的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的思维过程中,连带想到其它事物的思维方式,这对与概念书的设计简直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思维方式。而移植可以将不同设计领域中的原理、技术、形象和方法运用到概念书,移植无疑能帮助我们在设计思考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任何跟它的宗旨相关的设计概念以及概念发散所产生的形的分解,都可以用来能联想到许多能表达概念的造型,将这些形打散、组合、重组,我们就能得到若干可以利用的形式,再将这些形式变化运用到概念书的各个细小的方面,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设计概念(图1、2)。

三、概念确定材料的选择

图1 当代西方书籍设计作品

设计是“设计人员依靠对其有用的现实的材料和工具,在意识与想象的深刻作用下,受惠于当时的技术文明而进行的创造。”[2](P51)材料的选择虽然有其现实性的一面,但是从另外的视角看,可能会对材料的属性有颠覆性的看法,所以材料的选择也是依据是否能准确有力地表达设计概念来决定的,是选择具有人性化的带有民族风格的天然材料,还是选择高科技的、现代感强烈的材料都是由不同的设计概念而决定的。对设计概念的演绎、推理、发散等思维过程,可以将材料有效地呈现在设计方案中。在这一过程中,前文提到的组合性思维对我们材料的选择非常有效,通过对现有材料的重组,获得新的形式与材料质感。组合思维无疑是跳跃的概念中重要的线索。

如图3-5的书籍材料正是由不同设计概念确定的,《西域无边》的造型饶有趣味,借用了蒙古包的外形,这样的“圆”形,同时表达了“无边”的意味,材质是柔软触感的纸张,与外形产生了一种对比;《灯书》用的是柔韧的皮纸,符合灯书功能上的需求 ;《眼观六路》在材质的选择上最为大胆直接,透明材质的函套,是与书名相得益彰的展现方式,赋予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众多的材料中,用什么材料最能够体现书的内涵是一种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审美意识,在进行书籍设计时需要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表现美感,如何将书的思想及风格体现于材质选择上,作为设计者应对书籍的内容了解透彻,了解越深入越能掌握住它的思想特征,将思维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再将选择的设计材料由视觉形象上升为思维形象,使之与内容吻合,并互为映衬,牢牢掌握选用材料的主动性;其次,是在材料的功能性和工艺性上的认识和掌握。装帧设计的过程,也是对材质的选择过程和研究的过程。任何一本书籍设计成功与材料的正确选用是不可分的。

四、触觉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用

触觉设计在书籍中是很少被人提及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尚有许多材质触觉设计的想象空间,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概念和感觉的交错和转嫁,使美的技巧增加了许多新鲜”。[1](P110)

书籍设计教学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梳理书籍设计的常识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灌输书籍设计的新观点,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动力,书籍经历了“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概念厘定,已经清楚地显示它的魅力正是在设计创意、材料设计、装帧工艺上的不懈追求。

在课堂上,无疑我们要讲述书籍的设计基本理论,以便学生了解书籍的设计过程、掌握书籍设计的技能,但是,基于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目的,给学生讲课时我会有意识地区分艺术性和商业性这两个概念。商业上成功的书籍我们从市场上可以很方便地得来许多成功例子,而注重艺术概念的书籍毕竟是非主流的小范围的,不易得见。我会重点告诉他们,做书有时可以纯粹作概念性的,当你做一些书时,你可以先不考虑它是否能够出版。而只考虑材质的无限可能性,以此来锻炼自己对于材质的感悟能力,接受这样观念的学生的作品中多强调材质的触觉感受,追求书籍形态的突破以及概念化的设计理念。

(一)材料触觉感的训练

图2 当代西方书籍设计作品

图3 《西域无边》

图4 《灯书》

图5 《眼观六路》

图6 学生李扬作品《魇歌》

图7 学生李扬作品《魇歌》

制作概念书最先面对的就是书籍材料的触觉感训练,“就材料而进行的触觉练习会帮助学生意识到质感与表面的特性”[4](P99)下面介绍的是学生在书籍设计中对视觉质感的理解以及对书籍材料触感的可贵探索。初次接触书籍设计的学生头脑中有着未曾束缚的可贵的空白和无畏的勇气,他们对书籍的材料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如图6-7中《魇歌》的封面以牛皮做成,牛皮未经处理,保持天然的野性气息,除了牛皮本身的肌理效果,学生还用用锥子手工扎出来想要的线条。封面主题图形用自创的装饰画,为了突出和配合下方的小圆孔,主体图形的四周用牛皮绳串行一圈。装订也是手工串线,主题图形也有意地偏离视觉中心,书中插图画得很有想象力,与书名《魇歌》相得益彰。同类型材质的还有图8岳姗姗的作品《我的视角》,牛皮材质用的是反面,取其柔和的触感和细密毛孔形成的肌理效果,两道金属拉链与牛皮材质的气质并不冲突,两种材质的对比很自然也很温和,并不是狠狠地对峙。材质的温柔和内敛的气息与书籍内容的结合贴切,手绘的插图镶嵌在牛皮装裱的框内,充满神秘野性的气息。整个书籍的手工充满了女孩的心思缜密和独特的审美意味。

(二)探讨材质的对比之美

“因为与材料表面有关的质感在优良的‘综合’艺术与设计作品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4](P106)从《诸神的天空》一书中可以印证这点,书的内容讲述的是浩瀚夜空各星座的神话传说,学生在选用材质时特别强调材质的表现力以及材料之间的对比。其书选用透明的有机玻璃板作封面,封面的北斗星用自行车轴承内的小钢珠凸出表现,背景的星空用錾出的小孔来暗示(图9),只看这书籍的封面的材质对比,我们就能感受“碧海青天夜夜心”般的幽远清冷,可以说设计者对材质的独特气质把握得非常恰当。书名也是用錾子凿出的小孔来拼写,另外,书的函套用清冷的深蓝纸材结合了洁白的仿毛皮材料制作。函套自身纸材与仿皮毛的材质对比、色彩的对比是一层含义,函套与封面坚硬且玲珑的玻璃板又是一层有趣的对比,层叠显现的书籍材质对比,吸引着读者去翻阅这本《诸神的天空》。遗憾的是连接书籍封面的金属合页过于笨重,与封面材质不甚相配,破坏了书籍整体的深邃空灵之感。和这样思路相仿的还有图10学生王倩男《老人与海》这一作品,用海水、船、鱼骨等实际材料为读者点明了书中的重点内容,只是在制作工艺上,想要将水保存在书籍封面中尚是一个挑战,加了水的封面重量也很惊人,且寄希望发现可替代的轻型材料可以模拟水的装饰效果而易于制作、保存。

(三)书籍形态的练习

制作《国粹》书籍的学生梁子研利用对京剧的认识将书籍的形态作了较大改变,用京剧脸谱的椭圆形作为书的外形,版式编排也因地制宜,以椭圆形来排列,书籍翻开之后脸谱的耳部相连。其它如函套材料各种无不围绕京剧相关元素来做文章(图11《国粹》),星空用錾出的小孔来暗示。在书籍形态上大做文章的还有张姗姗,她将《追逐梦想》(图12)一书的外形做成的尖锐的三角形,书籍翻开之后外形改变便成了菱形,用另类的书形来倾诉她与众不同的梦想。

图8 学生岳姗姗作品《我的视角》

图9 学生曹袆菲作品《诸神的天空》

图10 学生王倩男作品《老人与海》

图11学生梁子研作品《国粹》

王猛同学锐意打破书籍的传统概念,她将书的封面做成了她所要讲述故事中的房间微小模型,书籍从房间中开始翻开——不,是扇形打开。将书籍造型和其它形态结合起来,从思路上来说值得肯定,书籍的形态和材质的探索路上需要这样的跳跃性思维(图13)。

(四)视触觉的导入

概念书的材质自由发挥,引发了学生的莫大兴趣,在材质的追求上也力求新颖,如果材质的本身材料触感达不到要求,他们会利用印后加工等手段来做视触觉导入,如《野兽的眼睛》(图14)金属铝片属于触感坚硬冰冷的材料,但是光滑的触感给人感觉却是精密而现代的,与书籍内容的强悍、狂野气质总还有出入,学生韩旭巧妙地通过视触觉的导入来改变材质触感:在光滑的铝片封面上焊接上大小两圈正方形的圆点铆钉,材质的整体感觉截然改观。如此一来,既改变了材质的触感特征,将材质与内容紧密结合,又给书籍造型增加了立体空间。小圈铆钉内的具象的图片简直呼之欲出。通过后期加工实现了导入书籍视触觉的材料新感觉。

图12 学生张姗姗作品《追逐梦想》

在材料的视触觉导入上马思翔同学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的书籍作品封面材料用了他自己穿旧的牛仔裤,裤兜保留下来还清晰可见,在布面上重新轧线,把图像缝制在大大的“S”中,周边一圈是特意挑散的长长短短的经纬线,书名是自己用丝线绣出来的,手工的亲切感和材质触感的柔和(图15),使得书籍内容和书籍形式相得益彰。用现成的布面旧材料演绎温馨的童年怀旧影集,算是材料选择上的废物利用;或者说是因地制宜、别出心裁。

在书籍设计的课堂上,让学生对触觉设计作重点练习,是笔者在教学过程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实践,希望借此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来完善和补充自己对书籍的触觉设计的研究。

“有的事物我们喜欢触摸,有的事物我们不喜欢触摸……设计师是通过触觉的创造性运用来十分贴切地感受材料的”。[4](P99)在书籍材料的探索中,触觉设计的创造性尚有可喜的未曾涉足的大片领域。

图13 学生王猛作品《心悦丽舍》

图14 韩旭作品《野兽的眼睛》

图15 学生马思翔作品《steven》

[1]Charles Harriso.概念艺术和重要判断[J].概念艺术,2002(09).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4]德卢西奥·迈耶.视觉美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J524.2

A

1003-9481(2017)01-0032-04

刘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触觉材质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亚里士多德的触觉科学辨析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衣服材质大揭秘
食的触觉
钢琴演奏教学中视觉、听觉、触觉的协同研究
外套之材质对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