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高职院校专业动态建设机制研究
2017-11-01卜树坡,刘勇,赵展
卜 树 坡,刘 勇,赵 展
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苏州高职院校专业动态建设机制研究
卜 树 坡,刘 勇,赵 展
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地方性的特点决定了专业设置必须与产业结构相适应。在调研苏州区域16所高职院校的基础上,分析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政行企校合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依托区域重点产业,开设新专业”、“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等策略。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高技能人才培养;产业结构;苏州市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产业发展和人才竞争日益紧密,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深度融合。国际上,发达国家实施工业4.0和再工业化战略,全球产业价值链面临新调整,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出“中国制造2025”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加速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改变。苏州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1]苏州区域高职院校应围绕“一基地、一高地”建设,紧扣“创新四问”鲜明导向,根据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的要求,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高技能人才支撑
发达国家美国、德国、英国等为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不断强化制造业创新,谋求全球竞争有利位置,重塑全球竞争优势。美国发布了《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发布了《工业4.0》,英国发布了《英国制造2050》,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白皮书》。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在加紧谋划和布局,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的竞争。笔者将美国、德国和中国发展战略做了比对,见表1。德国是“硬”实力,美国是“软”实力,而我国是“量多”实力。尽管各国家战略实现途径有所不同,但从战略目标上看,都在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体现在人力资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中国制造2025》将人才作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前提,高职教育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2]
二、苏州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苏州产业结构的调整状况
苏州的经济总量多年来一直高居我国各大城市前列,2011年就进入万亿GDP城市行列。2016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见表2。“十三五”期间,苏州市围绕调优调强的目标取向,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亮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1]确定了12个重点产业,分别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金融服务、科技服 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
表1 美国、德国和中国发展战略
表2 2012—2016年苏州经济发展统计情况
当前,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苏州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业、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高地。[4]2016年,服务业所占比重已超过50%,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 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2)先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布局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增材制造、生命科学、储能技术和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2016年,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5 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光伏、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 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2%。
“十二五”期间,苏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12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1.5:54.1:44.4;到2016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1.4:47.5:51.1;第一、二、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及比重逐渐呈现出“三、二、一”的高级发展态势,见表3。
(二)苏州产业人才需求状况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我国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预测,到2020年,人才总的缺口将达到1 900多万人,其中,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超过百万的领域依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750万人、电力装备411万人、新材料300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300万人;到2025年,总缺口将近3 000万人,其中,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超过百万的领域依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950万人、电力装备909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450万人、新材料400万人、新能源汽车103万人。
2016年,苏州市各类人才总量243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9.8万人,高技能人才52.43万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2.5万人,比上年增长8.6%。拥有普通高等院校22所(高职院校17所),独立学院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93万人,毕业生5.93万人。[4]随着苏州市重点产业的加速发展,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所带来的人力资源结构变化正逐步凸显,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课题组在调查中,大部分企业紧缺中高级技术人才和专业高级管理人才,区域专业技术人才储量还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依据苏州市重点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产业在工业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以及高技能人才占比等因素,根据灰色系统理论GM(1,1)预测模型分析,2020年,苏州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为7.8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达到33%;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重35%。
表3 2012—2016年苏州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及比重
三、苏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调查与分析
课题组针对苏州区域16所高职院校(苏州百年职业学院自2017年起开始招生,文中调查与统计未包括)进行了调查。
(一)专业设置
到2016年底,苏州区域拥有高职院校16所,在校生达8.5万人,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6所。专业设置总数高达169个,覆盖了《普遍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一级专业大类17个、二级专业类51个、三级专业157个;在《专业目录》之外还有专业12个。经对比,一级专业大类排名前五的依次为:电子信息类、旅游类、制造类、艺术设计传媒类、财经类,见表4。
表4 2016年苏州区域16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统计
(二)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应从区域实际出发,坚持人才培养“地方性、应用性、职业性”的办学理念,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课题组调查发现专业设置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1.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不高。调查显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服务业,开设的院校只有2~3所,招生人数不足百人。近三年,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和优化,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市政工程技术、审计实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苏州市职业大学开设了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物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开设了影视动画、生物制药技术、电信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苏州农业职业学院开设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药品生物技术等专业,但这些新办专业招生人数均偏少。
2.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高职院校缺乏前瞻性设计和整体规划,总体思路、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同步。未能结合自身条件、特色优势和服务面向,各展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16所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商务英语、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超过50%,导致招生、就业竞争激烈,也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专业特色不鲜明。《关于加快发展苏州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指出:“苏州市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不够鲜明,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畅,迫切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调查显示,16所高职院校,其中,9所都有省级品牌与特色专业,如苏州市职业大学拥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9个,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都拥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个,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和沙洲职业工学院都拥有省级品牌、特色专业5个,完全可以依托品牌与特色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群,服务产业集群。可是,目前都建成了工、理、文、经、管、艺等综合性高职院校。
四、苏州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策略
(一)深化政行企校合作,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德、英等国)的成功经验,集聚各方资源,建立由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政府部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做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制定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行业协会从行业发展趋势着眼指导专业设置,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的从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企业应主动融入学校,强化产教深度融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为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场地和设备;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依托产业调整开设新专业、淘汰老专业,积极探索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品牌优势的专业结构体系。
(二)依托区域重点产业,开设新专业
依托苏州“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先进制造业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12个重点产业,紧密围绕苏州市十一条优势产业链,即新一代显示、钢铁、化纤、汽车及零部件、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光伏、光电通信、集成电路、轨道交通、电梯、智能装备等开设新专业,见表5。
(三)坚持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专业
专业设置要坚持错位发展,根据苏州各市区的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专业,有效地解决专业设置趋同、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等问题。苏州所辖六区、四市,工业园区应重点发展纳米材料、信息技术和集成电路等特色专业;高新区应重点发展新能源、软件和医疗器械等特色专业;吴中区应重点建设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和生物医药等特色专业;吴江应重点建设纺织丝绸、半导体及光电子和显示器件等特色专业;相城区应重点建设现代物流、园艺技艺和服务外包等特色专业;姑苏区应重点建设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专业;昆山应重点加强数控机床、机器人和MEMS产业等特色专业;常熟应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服装和化工等特色专业;张家港应重点建设钢铁冶金、环保设备和精细化工等特色专业;太仓应重点建设汽车关键部件、光电通信和节能环保等特色专业。
表5 苏州市重点产业领域及对应专业
[1]苏州市政府.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苏府〔2016〕36号.
[2]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3]苏州市统计局.2016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7-01-16.
[4]卜树坡,刘勇,张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以苏州37家战略性企业为样本[J].职教通讯,2016(14):13-15.
G712
A
1674-7747(2017)23-0032-04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教育专业动态建设机制研究——以苏州为例”(项目编号:ZZZ21)
卜树坡,男,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控制工程技术。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