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2017-11-01张卫平

职教通讯 2017年23期
关键词:技能型顶岗互联网+

张卫平

“互联网+”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张卫平

“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深入分析新时期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环境变化和高职院校转型压力,提出重点推进“一库一平台”建设,逐步培育和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为各类培养对象开展个性化、菜单式学习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高职教育;会计人才;培养路径;“互联网+”

当前,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成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国务院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确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新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由此全面迈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与监督体系的重要工具,会计行业尤其会计人才培养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历史性机遇和新的挑战。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肩负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稳就业、惠民生和四化同步发展重要历史使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牢牢把握“互联网+”大会计时代机遇,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通过跨界整合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完善配套制度,努力实现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实体经济需求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

(一)“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环境发生了新的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潮流的涌动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广泛应用,引发了企业商业模式、交易方式和管理活动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导致会计行业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互联网+”催生会计行业新业态。“互联网+”正在变革传统会计行业模式。在会计基础服务领域,网络代理记账兴起,尤其代理记账APP运用贯穿了从新企业注册到记账、变更、注销等传统业务领域的各个环节,通过云端存储、数据共享,巧妙的解决了标准化服务、对个体会计人员的依赖和雇员的流失等问题,极大提升了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仅摆脱了单一服务模式的困境,节本增效,而且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全面的服务,带给客户全新的服务体验,客户可以利用云端数据及时了解掌握不同类型企业注册办理流程、公司运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路径等。[1]在会计信息化领域,云审计以低成本、高效率和大存储等不可比拟的平台优势引致会计审计工作的巨大变革。在云审计环境下,云会计服务供应商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的理念和技术搭建第三方公共审计云平台,会计师事务所只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审计人员即可分享该平台提供的审计工作相关技术支持和被审计对象有关资产、实物信息及银行和税务系统接入信息,极大降低审计人员的重复劳动,提升审计工作的专注度、审计分析和报告的全面性与质量。

2.“互联网+”促进会计业务新变革。“互联网+”正在加快传统会计业务流程的再造和优化。会计电算化、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构筑了经济社会中各经营活动主体内部及相互间电子信息传播的“高速公路”,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电子凭证不断取代纸质凭证,大量的会计资料数据以电子信息形式生成、传递、保管,在促进会计工作无纸化办公的同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业务活动与会计核算在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相分离的局限,推动会计核算工作由分散的独立核算模式步入扁平化的集中核算模式,见图1。小微企业财务部门或者会计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基于互联网技术既可以通过各种远程操作,实时采集业务核算单位的基础会计信息,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在业务端设置会计信息录入模块,由相关业务人员及时录入信息并自动生成会计电子信息,实现公司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流程的一体化。这种将线下业务核算转变为以线上为主的核算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间限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也必将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图1 云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的再造

(二)“互联网+”时代会计职能进一步拓展和强化

“互联网+”增强了会计辅助决策功能,拓展并强化了会计职能。财务管理部门基于信息技术通过实施部门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的同步集成,打破了传统会计事后核算和基于静态预算进行反馈、控制和评价的机械体系,将财务人员从简单、繁琐、重复的记账、做账、报表编制等日常会计核算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司财务分析、资本运作、绩效评价、风险管理等领域,并根据经营环境和市场变化,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实时预测决策支持、柔性优化资源配置和持续绩效改进,促进传统会计核算向价值管理和价值创造转型,提升财务管理在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发展中的独特地位。这一趋势在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表现得尤为显著,王建新、崔伟利(2004)将首席财务官(CFO)誉为跨国公司全球价值最大化的设计师。由于欧美跨国巨头较早完成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现已步入信息化的高级阶段,美国企业的CFO是地位显赫的高级管理者,不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还同时进入董事决策层和经理执行层,是企业战略的管理者,主要任务是解决公司为寻求进一步发展良机中的财务问题,相对而言欧洲企业的CFO首要任务仍是成本控制,我国企业尤其家族企业的CFO大多还停留在这一舶来的称谓上,疲于纷冗繁杂的事务性工作。

(三)“互联网+”时代会计技能型人才复合化需求提升

“互联网+”加速了会计人才的成长但也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合型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2]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日常大量会计核算事务性工作将逐步被计算机软件和程序代替,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将转移到公司财务分析预测、财务战略、风险管理等企业内部业务分析上来,持续改进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这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及专业技能的跨界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那些跟时代步伐,熟悉企业所处商业环境,掌握会计分析工具,参与到公司决策分析、价值创造、提供战略支持的会计人员将越来越受到公司管理者的青睐,脱颖而出,而那些不能适应时代需求,还停留在提供一般性记账、做账等会计核算服务的从业人员将被逐渐淘汰出局。为此,“互联网+”时代,会计人员在享受更加轻松的事务性工作环境的同时,要自觉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苦练内功,夯实会计专业知识功底,积极拓展计算机应用、公司运营、财务分析工具等跨领域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压力

(一)会计专业学科分类设置与“互联网+”跨界融合的冲突

“互联网+”时代依照学科分类设置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将难以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复合化需求。过去职业院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了与企业、行业和产业之间融合体系,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成功模式或经验做法,包括选派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定岗实习,从企业选聘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联合建立“校中厂”,将企业车间搬进课堂,与企业联合招收“订单班”,培养定制化人才,以及近年来部分院校尝试建立会计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将企业会计业务操作流程融入实景课堂,通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旨在锻炼和提升学生实务操作技能而举办的各类会计技能大赛。但在产教融合发展的思路上并未跳出传统按学科分类组织人才培养的固定模式,其本质仍是不断强化学生操作性技能培养。而这类基于记账、做账等操作技能培养的会计人才未来将被越来越IT化、智能化的系统所替代。未来会计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集商业触觉、决策意识、会计分析工具应用于一体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这对现行产教融合方式在寻求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上的突破,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互联网教育培训机构的兴起与生源结构性变化

“互联网+”加速了五大发展理念之开放与共享理念在教育领域的落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广泛应用,大学校园筑起的篱笆墙已然轰然倒塌,高校转变为鼠标点击型大学,教育资源共享的物理边界正在消融,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借助互联网分享国内知名学府、知名专家,甚至享誉全球的国外高校课程资源的梦想渐行渐近。一些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在突破互联网技术瓶颈后,依托风险资本、业界领军人物和高校知名专家学者,打造一流教育教学团队,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距离教育机构仅剩学位授予主体资格一步之遥。为消解“学位大跃进”,近年来,高校纷纷呼吁重拾搁置多年的学位条例修订,将学位授予权下放给高校。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发《学位证书和学位授予信息管理办法》(学位〔2015〕18号),决定自今年起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设计印制学位证书。这是否可以将之视为国家层面回应高校呼吁而释放的一个信号,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未来一段时期内也不排除国家将相关学位的授予权下放给高校或对教育培训机构开放。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社会办学与现有的高校共享办学国民待遇,站在同样的起跑线,面对着同样的生源结构,建立在文凭颁发和初学生源独特优势基础上的传统教育机构将承压转型。[3]

(三)高职院校互联网办学模式与现行体制机制的干扰

在互联网办学模式下,基于会计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和生源牵引,高职院校需要在专业设置、教育模式、教学评价、教育资源拓展等领域通过一系列改革,形成新的办学特色,确立新的竞争优势。这种变革必然对现行的体制机制造成冲击。然而,高职院校对“互联网+”教育改革及影响重视程度不够,业界存在教育主管部门热、院校不热,理论研究热、企业不热现象,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大多停留在初级阶段,相关软件、硬件投入偏少,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手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较少,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系统开发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由于政府在顶层制度设计上未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也未在会计行业标准制定上赋予企业相应的职能,企业不愿花费人力财力开展有效地校企合作。在现有师资队伍中,高职院校人员结构普遍老化,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青年教师对互联网、信息化等新兴技术的接受能力强、适应能力强,但比重偏小。同时,在学科交叉、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等方面,还存在固有的专业边界、专业壁垒问题。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在“互联网+”、终身教育时代,高职院校要根据生源结构性变化及需求,重点推进“一库一平台”建设,逐步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生源结构性变化及需求是指“互联网+”使得人人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和与时俱进的经常性行为,高职教育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对象不仅仅面向在校学生,而且还应扩大到社会在职人员,且未来培养方向应逐步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一库”是指会计教育教学品牌资源库,“一平台”是指基于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互联网教学云平台,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共同为各类培养对象开展个性化、菜单式学习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一)构建互联网教学云平台

1.确立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会计岗位体系设置及岗位履职指标的分析研判,掌握新时期会计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微企业会计岗位设置情况及自身办学特点,制定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该框架至少包括基于不同层级的会计职位分类一级菜单,每一职位所对应的岗位能力指标分解体系二级菜单,每一岗位能力指标所对应的知识结构与专业课程三级菜单,以及基于获得特定岗位能力的学分制度。

2.建设学科交叉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基于会计岗位胜任能力及学分制度,整合各专业方向专业群建设资源,组织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研究制定统一的标准,开展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专业课程体系开发。[4]根据会计岗位能力指标分解体系,将分散在各专业方向碎片化资源重新梳理和编排,形成新的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并在每一对应的岗位能力指标下集成。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至少包括财务战略、财务分析与预测、资本运作、全面预算、风险管理、绩效管理、商业模式以及XBRL等会计分析工具等相关理论与操作在内的完备体系。学生基于自身未来择业标准和个性化需求,自主选择学习任务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

(二)建设会计教育教学品牌资源库

1.虚拟企业社会商业环境。借鉴校企合作平台,联合行业企业专家,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采取项目式、案例式、探究式等手法,虚拟和再现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不同会计岗位所面临的社会商业环境。将课程教学体系与虚拟的企业商业环境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会计分析工具,自主解决系统情景设置问题,培养自身的商业嗅觉和决策思维,坚持在做中学、学而思、思而得。这既有利于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应对企业复杂社会商业环境的能力,增强岗位驾驭能力,又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纵深发展,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办学目标。

2.打造会计人名师讲坛。依托高职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平台,共享精品课程、慕课、微课、E-learning、翻转课堂等名师教学资源,弥补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水平建设滞后及传统教学“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模式的短板。同时,将会计商业文化、职场文化引入课堂教学,邀请业界领军人物、企业大咖举办会计人名师讲坛,分享会计人生感悟、会计人创业故事、会计行业改革与发展、会计视角下的社会热点与经济事件分析等专题,以便学生对会计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筑梦、规划、追逐和丰富自己的会计人生。

(三)完善互联网办学模式的配套支持

高职院校要自觉践行互联网办学理念,主动迎接“互联网+”教育改革带来的挑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握机遇,努力适应互联网办学要求,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加大对互联网办学软件、硬件投入和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平台建设,推动传统教育教学转型升级。[5]基于会计技能型复合人才培养目标任务,要进一步打破专业学科分类设置边界和壁垒,推动相关交叉学科的跨界融合,并以此统一调配师资力量,支持专业教师和团队探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和专业建设技术标准,建立新的学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考核激励制度和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所取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纳入考核体系,相关考核结果与年终目标奖励、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等直接挂钩,以便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释放改革发展活力。此外,各级政府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通过政策倾斜,积极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对取得高职院校学位证书和行业、企业等级认证的学生予以直接录用。

四、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创新以互联网为纽带、驻企工作站为基点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开发了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设立了企业教学工作站,以此重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见图2。将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学生、师傅与教师、顶岗实习与招生就业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与使用,主要由学院领导、教师、学生、家长、教学工作站教师、企业指教师导教师等人员组成。对不同的使用者分配相应用户级别,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学院教务处设立一个学院层面的超级用户;二级学院设立一个二级学院层面超级用户;二级学院超级用户设置专业带头人,将学生按专业分配给专业带头人;各专业带头人分配学生给校内指导,每个教师最多带20个学生。聘请优秀的企业师傅为学院兼职教师,校企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科学评价实习质量,强化顶岗实习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图2 “动态信息管理”+“企业教学工作站”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示意

(二)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保障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通过世界大学城空间开设了50多门精品课程及网络课程,学生在实习期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下载教学课件和辅导资料补习专业知识。(1)针对理论学习,网络学习平台设置了“经验介绍”、“精品课件”、“教学总结”三个栏目,其中,“经验介绍”围绕课程内容,将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案例、文案和专家论坛等资料进行了汇集、整合,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拓展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针对能力训练,设置了“视频直播”和“技能培训”栏目,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一系列学习性工作任务和综合性实践项目,以视频的形式植入其中,呈现给学生。当学生在完成顶岗工作任务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可以帮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针对交流讨论,通过平台所设置的交互对话功能,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了“成功案例”栏目,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体现了网络课程学习的职业教育性。

(三)设立企业教学工作站,真正落实工学结合

企业教学工作站是校内管理向校外管理延伸的部门及顶岗实习监控平台,每个企业教学工作站负责本区域各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管理,校企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科学地评价实习质量,实现对学生的实时动态管理。工作站不仅与教师下企业工作有机结合,还与招生就业工作相结合。

根据实习企业区域分布,学院在紧密型合作企业设立教学工作站,每个工作站轮流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指导。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动态管理信息系统中,认真、如实填写顶岗实习企业信息,提交不少于30篇顶岗实习日志;校内指导教师每学期实地走访每位顶岗学生至少一次;企业工作站教师每月实地走访区域顶岗学生至少一次,并对学生撰写的顶岗日志进行点评和指导,解答学生在顶岗实习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教学工作站教师、学生实习单位或岗位发生变化,网上都要及时更新。无电脑上网或者手机上网条件的学生,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或者工作站教师,由教师代为填写。企业、各二级学院、招生就业处可以在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系统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学生、教师所需要的报表,各种通知均能在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系统下载;教务处定期将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中汇总的顶岗实习情况编印成简报,供领导决策、企业教学工作站、二级学院参考。

(四)健全顶岗实习学习质量评价标准和指导质量评价标准

校企共同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科学评价实习质量。用职业标准,严格管理,统一考核,如产品合格率、出勤率、工作态度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加快角色转变过程。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学校导师评价和企业师傅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顶岗实习动态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评价。

(五)利用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能力

在顶岗实习期间,学院与企业共同设立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企业碰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热情。提升了学生就业能力,扭转了“高就业率”表象下隐藏着的“低稳定率”现象。

通过顶岗实习及自主学习,使学生感知企业内外部组织管理流程、业务流程以及组织间的关系,能够根据组织岗位任务要求完成相应的工作,认知企业各岗位工作对其他岗位业务的影响,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综合决策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基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体验和认识,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获江苏省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团队;在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展示的各项技能大赛中,学生也屡获佳绩。

[1]高一斌.“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J].金融会计,2015(9):5-6.

[2]孙玲,赵建梅.“互联网+”时代下改进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5(11):64-65.

[3]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12):130-131.

[4]王慧.“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9-12.

[5]余和剑.高职高专教学资源库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9):27-28.

G717

A

1674-7747(2017)23-0019-06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会计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SJG587)

张卫平,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与税务。

[责任编辑 李 漪]

猜你喜欢

技能型顶岗互联网+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教育部要求保障顶岗学生实习安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顶岗实习内容探析
高职煤炭类顶岗实习“421”运行机制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基于微信的移动客户端在顶岗实习系统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