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本的本草考证及资源研究进展※
2017-11-01梁勇满亮张清竹石达理焦美钰
宋 奇 梁勇满 许 亮张清竹 石达理 焦美钰 刘 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600)
藁本的本草考证及资源研究进展※
宋 奇 梁勇满 许 亮*张清竹 石达理 焦美钰 刘 悦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教研室,辽宁 大连 116600)
通过对藁本的本草学研究,查阅和分析历代本草到近现代本草著作的记载,考证其名称、基源、功效主治及其资源研究。结果发现藁本名称及其药用种类较多,不同地区藁本品种和功效也有一定差异;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多,但特有成分仍未知;野生资源日渐枯竭,人工栽培发展缓慢,虽有进展,但仍需技术扩大。
藁本;本草考证;中药资源;综述
2015版《中国药典》[1]记载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se Oliv.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和根,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干或烘干。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湿痹痛。藁本的药用价值及其特殊疗效已引起中医药界的普遍重视,因此需要对其资源研究进行考证。
1 藁本名称及别名考证
藁本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2]:“一名鬼卿,一名地新。生山谷。”汉《名医别录》[3]:“一名微茎,生崇山,正月二月采根暴干,三十日成。”《本草经集注》[4]《新修本草》[5]《证类本草》[6]《本草品汇精要》[7]《救荒本草》[8]将前两者综合起来,记载为:“一名鬼卿,一名地新,一名微茎。”三国魏时《广雅》云:山茝、蔚香;《山海经》又将其载为“藁芨”[9]。到了明代《本草纲目》[10]载为“藁茇”。近现代本草文献均以藁本为其正名,但由于其地区或药材来源不同,个别地区亦有其他别名,《全国中草药汇编(卷一)》[11]将川藁本、西芎、茶芎统称为藁本,将北藁本、热河藁本统称为辽藁本;《中药别名大辞典》和《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12]中就分别记载二十余种。将其别名总结如下。
表1 中药藁本别名及出处
2 藁本的基原考证
藁本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在历代本草中常与芎穷相混,《图经本草》[13]载:“叶似白芷香,又似芎穷,但芎穷似水芹而大,藁本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以名之。”《证类本草》[6]所附图中,有两幅似伞形科植物。《本草纲目》[10]载:“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穷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所附之图近于现代所用的藁本(西芎藁本)。商品主要有四川省及中南地区产的西芎藁本和东北、华北地区产的北藁本两大类。分别为伞形科植物藁本和辽藁本的根茎及根[14]。也有载其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火藁本的根茎及根[15]。王作实曾认为藁本是伞形科藁本属植物藁本,伊博恩认为是伞形科白苞芹属植物,但现代普遍认为其是前者[8]。藁本自生深山,草本,属伞形科。高三四尺,形状略类川芎,茎叶俱有疏毛,夏开白色五瓣花,至秋结平圆形果实,根为角质状,长六七寸,外呈灰褐色,正二月采根,供药用,产浙江、江苏、安徽等省[16]。总体来说,藁本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巫山、巫溪,湖北巴东、兴山、长阳,湖南茶陵,陕西安康;辽藁本主产于河北龙关、蔚县、承德,辽宁盖县、凤城,此外,山西繁峙、沁县,山东大部分地区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亦产,均为野生。
图1 《证类本草》[6]藁本图
图2 《证类本草》[6]似伞形科藁本图
辽藁本为辽宁的道地药材,然而历代本草著作对藁本的原植物藁本和辽藁本并无明确分类,辽藁本首次以原植物记载于近代的《中华本草》[17]。《辽宁道地药材》[18]将其道地沿革做出归纳:从《名医别录》“生崇山山谷”始,到《本草经集注》“今山东别有藁本,形气甚相似,惟长大耳”、《新修本草》“今出宕州(今甘肃境内)者佳”、《图经本草》“今西川、河东州郡(今山西境内)及兖州(今山东境内)、杭州皆有之。叶似白芷,香又似芎穷”。而且《图经本草》所载产于河东州郡及兖州的两种藁本植物,可能是现在用的辽藁本;《本草品汇精要》“道地并州(今山西境内)威胜军、宁化军”其原植物可能是产于“河东州郡,叶细根紫”的辽藁本。
不同地区会把同科或同属植物作为藁本来用。如,湖北鄂西地区有一种水藁本,别名川芎苓子,其原植物仍为Ligusticu msinese Oliv.;新疆藁本为鞘苞弯柱芹Conioselinu mvaginatum(Spreng)Thell.的根茎及根,别名西藁本;云南大理的黑藁本为蕨叶藁本Ligusticum pteridophyllum Franch的根;云南的黄藁本为滇芹Sinodielsia yunnanensis Wolff的根;江苏地区有一种山藁本(土藁本)为同科当归属植物骨缘当归Angelica cartilagino-marginata Nakaivar.foliosa Yuan et Shah的去根后的地上部分或泽芹属植物泽芹Siumsuave Walt.的全草[11];另外,《中华藏本草》[19]也有说法:西藏有用多裂叶独活Heracleu mmillefolium Diels;青海有用矮泽芹Chamaesium parodoxum Wolff、大苞矮泽芹Chamaesium spatuliferum(W.W.Sm.)C.N.Norman.的根作为本品使用。
3 功效考证
藁本味辛、温,无毒,归膀胱经,有散寒止痛、祛风胜湿的功效,由此可推测其药理上可能有解热镇痛作用。总的来说,藁本有镇定、降压、抗菌、抗炎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影响[11]。亦有抗缺氧、抗腹泻、抗溃疡、利胆作用[20]。概括为对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平滑肌的作用及抗菌抗病毒、抗血栓形成等[21]。其已明确成分藁本内酯的药理作用包括消炎解痛、抗癌、解热、抗菌、解痉、平喘、镇定等[22];其中的解痉作用是缓解偏头痛有效成分之一[23],但由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尚不清楚,所以难以断定其就是治疗巅顶头痛的有效成分。而且藁本内酯也是藁本的同伞形科植物当归、川芎的有效成分,我们尚未发现其特有的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
历史文献对其临床应用的记述不尽相同。《别录》[3]:“谓辟雾露润泽者,温升助阳,能胜寒湿,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新修本草》[5]载:“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头风痛,长肌肤,悦颜色。可作沐药面脂。实主风流四肢。”《本草备要》[24]:“寒郁本经头痛连脑者必用之。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元素曰:“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25]《本草汇言》[26]:“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治风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温升散,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若利下寒湿之证,必兼下行之药为善。”以上总结:藁本清中上焦之邪,善治巅顶头痛,又可长肌肤,悦颜色。
现代文献对其应用概括为:治风寒感冒,虚人外感;巅顶头痛,头风眩晕;腹痛泄泻,口臭口疮;疥癣油风,痈疡肿毒[27];兼治神经性皮炎[15],妇科炎症[28],外伤性房前积水,急、慢性鼻窦炎,解颅,偏头痛,单纯疱疹性角膜炎,血管神经性头痛,链霉素中毒致耳聋[29],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痤疮[30]等。
《归经中药学》[31]中谓其亦归于肝经,辛温通散,膀胱主表,肝主筋,故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止痹之功,主治风寒湿痹。
综上所述,藁本为辛温解表药,临床主治多,但其治疗巅顶头痛连齿痛是其他中药无法替代的,需进一步探究此有效成分,以便对症下药。另外,其可治粉刺酒齄,可研制开发成保养皮肤的化妆品;亦治口臭口疮,可制成丸剂等,便于使用;与羌活、防风、威灵仙、苍术等配伍使用可治疗肌肤经络间的寒湿痹痛。
4 总结
藁本的别名繁多,植物基源复杂,易与芎穷等混淆,地区不同其药用植物也有所差别,这有可能是藁本临床诸多疗效的原因所在;药理作用多,但特有成分仍未知,还有待继续研究;藁本市场发展前景好,但就目前看来发展还是缓慢,家种藁本品质不如野生,还需探索更好的技术方法实现高品质的人工栽培。
曾有人将新疆藁本Conioseninum tataricum Hoffm.与藁本和辽藁本比较,结果是新疆藁本的挥发油阿魏酸和肉豆蔻醚含量高,并含有与辽藁本相同的16种化合物,解痉镇痛作用与辽藁本近似,且抗皮肤真菌作用较强[32]。不同地区不同品种藁本作用不同,若明确有效成分就可变“废”为宝,以提高其他品种的利用率。
藁本以野生品供应国内和国外医药市场,野生藁本资源日趋匮乏,产量连年减少,而且少见家种藁本上市,使供给雪上加霜。我国少有藁本人工栽培,而且发展缓慢,尚未形成规模。野生资源十分丰富的东北三省和内蒙人工栽培藁本还属于空白[33]。笔者认为,野生藁本在东北及内蒙资源丰富,可以利用当地良好的生长环境,鼓励药农种植发展栽培藁本,但也不可盲目,需要有相关技术人员对其加以指导,科学种植,以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利用土地。目前少数地区如新疆伊犁尼勒克县已经实现特色种植生产,并使当地药农获得可观收益[34],科学种植也发展起来,如川贝母、藁本间作立体种植技术[35],仿生栽培模式[36]等;还发现了野生藁本新品种“抚香叶芹1号”,其地上部分可食用,地下部分可药用[37]。如此看来,藁本未来的发展将是可观的。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80.
[2]钱超尘,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16.
[3](梁)陶弘景集.名医别录(辑校本)[M].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20.
[4](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辑校本)[M].尚志钧,尚元勝,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0.
[5](唐)苏敬等撰.唐·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06.
[6](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尚志钧,郑金生,尚无藕,等校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237.
[7](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曹晖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79-180.
[8](明)朱橚.救荒本草校注[M].倪根金,校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3-34.
[9]刘道清.中药别名大辞典[M].2版.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3:11.
[1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图本)[M].倪泰一,李智谋,编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09.
[11]王国强.全国中草药汇编(卷一)[G].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90.
[12]谢万宗,郝近大.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0.
[13](宋)苏颂撰.图经本草(辑复本)[M].胡乃长,王致谱,辑注.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49.
[1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中药志(第二册)[G].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571.
[15]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874.
[16]杨叔澄编述.中药大义:中国药物学[M].肖红艳整理.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99.
[1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5[G].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86-987.
[18]孙启时.辽宁道地药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153.
[19]罗达尚.中华藏本草[G].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73.
[20]黄春林,朱晓新.中药药理与临床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12-213.
[21]梅全喜.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0.
[22]胡碧薇,初杰.藁本内酯实验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216.
[23]汪程远,杜俊蓉,钱忠明.藁本内酯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6(12):890.
[24](清)汪昂.本草备要[M].王德群,张珂,张玲,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49.
[25]唐学游.脑病中药新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26-127.
[26](明)倪朱谟.本草汇言[M].戴慎,陈仁寿,虞舜,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2-143.
[27]高学敏.中药学(上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21-222.
[28]周秋丽,王涛,王本祥.现代中药基础研究与临床[G].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2:1438.
[29]翁维良,房书亭.临床中药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9.
[30]郭海诚.中药西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005
[31]李平华.归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405.
[32]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五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685-4689.
[33]丁立威.蒿本产销现状及后市分析预测[J].特种经济动植物,2014,17(3):25-26.
[34]田孟强.藁本人工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4(2):161.
[35]罗孝贵,丰先红,李建,等.川贝母、藁本间作立体种植技术[J].南方农业,2016,10(30):45-46.
[36]于英,赵伟,杨旭,等.不同仿生栽培模式对辽藁本生产和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71-74.
[37]赵桂敏,姜学仕,李俊,等.野生辽藁本新品种——“抚香叶芹1号”选育报告[J].中国林副特产,2017(2):34-38.
Herbal Textual of Chinese Lovage and Progress in Resource Research
SONG Qi,LIANG Yongman,XU Liang*,ZHANG Qingzhu,SHI Dali,JIAO Meiyu,LIU Yue
(Department of Medicinal Plants,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Liaoning Province,Dalian 1166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herbal studies of Chinese lovage,with its periodical herbal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in modern herbal medicine works,the research of its origin,effectiveness and major functions of original plant are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ovage sizable for its names and variable uses,and different locations has little different effectiveness.Its type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medical application are much more,but the specific components are still unknown.Hitherto,the fine types are less than before.It's necessary to exploit new technologies for its artificial cultivation.
Chinese lovage;textual researc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review
10.3969/j.issn.1672-2779.2017.19.065
1672-2779(2017)-19-0147-03
国家商务部项目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No.2060302】;中国中医药管理局项目【No.201407002】;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 【No.LJQ2014101】;辽宁中医药大学杰出青年基金【No.20121228】
*通讯作者:861364054@qq.com
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