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凡物流形》新释新解

2017-11-01马文增

管子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释文复旦道德经

马文增

(北京市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100101)

新出土文献研究

上博简《凡物流形》新释新解

马文增

(北京市社科院 哲学所,北京100101)

以《道德经》为参照,以曹锦炎先生的释文为底本,借鉴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上博简《凡物流形》部分简文重新释文、断句、注释,并做白话译文,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凡物流形》的性质及作者,认为其是一篇听课笔录,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其作者是老子(周太史儋)。

上博简;凡物流形;道;德;老子;周太史儋

据刘中良先生统计,上博简《凡物流形》自2008年12月公布以来,至2011年4月末,在网站、刊物、论文集等学术平台上发布的相关论文共130余篇*详见《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研究》,刘中良,硕士论文,2011 年4 月,收录于“知网”。。其后,对《凡物流形》的研究迅速降温。笔者统计,自2012年至2017年8月,“知网”收录的相关学术论文仅为15篇。期间,“简帛网”“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等专业学术网站,以及学术会议论文集、学术集刊中亦少见关于《凡物流形》研究的新作。

笔者认为,学界关于《凡物流形》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总体而言是丰富的,但仍有一些重要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的问题尚未被触及到,因此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以下,笔者以曹锦炎先生的释文(甲本)为底本,借鉴学界同仁之先见,就《凡物流形》的编联、释文、性质等问题给出自己的意见。抛砖引玉,敬请同仁指正。

一、竹简编联、结构、释文、标点

关于竹简编联,除整理者曹锦炎先生的方案外,尚有“复旦大学读书会方案”“李锐方案”“顾史考方案”“王中江方案”等若干种*详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凡物流形〉研究概况及文字编》( 韩义刚,硕士论文,2011 年4 月,收录于“知网”) 。韩义刚先生的论文中详细列出了诸家的编联方案,本文不赘述。。笔者逐一研究后认为,诸家方案皆有其依据,同时亦皆有可商榷之处。笔者认为当编联如下:

1+2+3+4+5+6+7+8+9+10+11+12+14+15+24+25+22+23+17+26+27*李锐先生认为从形制上看,第27 简不属于《凡物流形》甲本。笔者认为第27 简确实是甲本的内容,是全篇抄完、编联好( 或空白简事先已编联好) 以后,经校对,发现漏抄了一支简,于是书手用一支较短的简补抄原文,抄好后再将其系在前后两支简中间。从上下文看,笔者认为这支简文字不缺。+18+29+30+19+20+28*关于第28 简,整理者称上下契口间距17.3 厘米,与其它简亦有所区别,故怀疑此简或不属《凡物流形》甲本。刘中良先生认为这一说法无可查验,整理者的描述可能有误。笔者同意刘中良先生的看法。+16+21+13

关于《凡物流形》之结构,学界皆认可曹锦炎先生的意见,将全文分为九章。在此基础上,曹峰先生又认为全篇应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前三章,重在提问,下篇为后六章,重在回答”[1]。笔者亦认为全篇应分上下两部分,但与曹峰先生不同的是,笔者认为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是《凡物流形》的讲述者(师)面对听讲者(生)所讲述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第二至第九章,是师生之间的问答记录。

以下,笔者以曹锦炎先生的释文为底本,参考学界同仁的意见,给出笔者的释文*括号内为曹锦炎先生释文之简序。。

凡物流形

凡物流形,奚得而成?流形成体,奚得而不死?既成既生,奚呱而鸣?既拔既根,奚后(1)之奚先?阴阳之凥,奚得而固?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曹锦炎先生释文(以下简称“原释文”)“厚”,复旦读书会释为“危”,从复旦读书会意见。(见褚红轩《上博七〈凡物流形〉文字释读研究》,硕士论文,收录于“知网”。)以下文字释读不同于原释文的,如非特别说明,皆引自褚文,不再单注出处。?

问之。曰:“升(8)高从埤,至远从迩;十围之木,其始生如蘖;足将至千里,必从寸始。*简文“始”下有章节号。日之有(9)珥,将何听?月之有晕,将可*简文“可”。原释文“何”,笔者认为应如字读。征;水之东流,将河*简文“可”。原释文“何”,笔者认为应读为“河”。盈*“珥”“晕”“流”右下皆有提示符,提示此句中存在句式、字音、字义变化。。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耀?其入(10)中*简文“中”右下有提示符,提示句式变化。,奚故小;雁障尌,昏*原释文“问”,笔者认为应释为“昏”。。天,孰高与?地,孰远与?孰为天?孰为地?孰为雷电*简文字形模糊难辨,整理者未释,复旦读书会认为是“电”。从“电”。?(11)孰为帝*原释文“电”,陈伟先生释为“帝”,“上帝”之意。从“帝”。。土奚得而平?水奚得而清?卉木奚得而生?天挽*原释文“悗”,笔者认为应释为“挽”。之失*原释文“矢”,笔者认为应释为“失”。人,是,故。(12)夫雨之至,孰华*原释文“雩”,刘中良先生释为“华”。从“华”。(详见刘中良先生硕士论文《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研究》第五章第二节。)而*刘中良先生认为简文漏抄“而”字。从刘中良先生意见。瀳*原释文“漆”,刘中良先生释为“瀳”。从“瀳”。之;夫风之至,*简文“至”右下有提示符,笔者认为应释为破折号。孰飘飁而屏之。”

问之。曰:“识道,坐不下席,端。文(14)视于天下,审于国。坐而思之,谋于千里。起而用之,阵于四海。”

问之。曰:“心不胜心,大乱乃作。心如,能胜心。(26)扬肫而礼,屏气而言,不失其所然,古曰贤。和朋和气、向圣好道*此字简文残缺,原释文“也”。笔者据所剩右上部分及上下文文意,释为“道”字。,(27)‘是’谓少彻。奚谓少彻?人白为识。奚以知其白?终身自若、*简文“白”“若”下各有一句读号,笔者判断为顿号。能顾言。‘无*原释文“吾”,笔者认为应释为“无”。能得*原释文“貌”,笔者认为应释为“德”,此处读为“得”。(18)中*原释文“众”,笔者认为应释为“中”。,德演*原释文“言”,笔者认为应释为“演”。而万民之利,*简文“利”下有句读号,笔者判断为顿号。德衍而为天地楷’——录之不盈录,敷之亡所容*原释文“均”,复旦读书会、孙飞燕先生释为“容”。从“容”。;大(29)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之力,故之力,乃下上;(30)之古德,咀*原释文“抯”,复旦读书会与李锐先生释为“咀”。从“咀”。之有味*原释文“未”,复旦读书会释为“味”。从“味”。,嗅*原释文“畀”,复旦读书会、李锐、宋华强先生等释为“嗅”。从“嗅”。之有臭*“之有臭”三字据乙本补。,鼓*原释文“飤”,复旦读书会、李锐先生释为“鼓”。从“鼓”。之有声,近*原释文“忻”,复旦读书会、李锐先生释为“近”。从“近”。之可见,操*原释文“躁”,复旦读书会、李锐、顾史考先生等释为“操”。从“操”。之可抚*原释文“操”,李锐先生释为“抚”。从“抚”。;戮*原释文“録”,笔者认为应释为“戮”。之则失,败之则(19)槁,贼*原释文“测”,复旦读书会释为“贼”。从“贼”。之则灭。识此言,起;于德,端。”

问之。曰:“德生两*原释文“恶”,复旦读书会释为“两”,学者多从之。从“两”。,两生参,参生神*原释文“吊”,笔者认为简文应释为“申”,读为“神”。简文“两”“参”“神”下皆有重文号。,神成结。是故有德,天下无不有;*原释文“章”,复旦读书会认为是句读符号。笔者从复旦读书会意见,释为分号。亡德,天下亦亡。德有,无(21)目*简顶端残,可补一字,笔者认为据上下文应补为“目”。而知名,无耳而知声;卉木得之以盛*原释文“生”,笔者认为应读为“盛”。,禽兽得之以鸣。远直*原释文“之”,笔者认为应读为“直”。、率*原释文“弋”,笔者认为应释为“代”,读为“带”,训作“率”。禽兽,奚得而名*原释文“鸣”,笔者认为应读为“名”。?”(13)

二、注解

第一章

1.凡物流形,奚得而成?

凡,总,聚集;物,物质,“凡物”即总物,分门别类的聚合各种物质,与《易·干卦》“品物流形”之“品物”同;流,演变;形,谷物之形,即五谷;奚,何;得,得到。因为种子的作用,所以土壤中的各种元素被分别聚合,从而演变成五谷。郭店简《太一生水》曰:“太一生水……成岁而止。”关于谷物成熟所需的条件,《太一生水》中有详细的叙述。

2.流形成体,奚得而不死?

成,变成,长成;体,完整的形体;奚,孰。谷物成熟,人得以生存,即人以谷物为食。此句意即《道德经》之“谷,神不死”。

3.既成既生,奚呱而鸣?

既,已经;成,胎儿发育成熟;生,出生;呱,象声词;鸣,声音洪亮。婴儿终日呱呱而哭,嗓音也不嘶哑,这是因为身体的各项机能和谐至极,元气十足。笔者认为此句文字经改动后化为《道德经》“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句。

4.既拔既根,奚后之奚先?

拔,挺拔,长高;根,根深;奚,孰;之,往,去;先,先之,先往。地厚天高,乃有所作为,万事万物遂先后出现,意同《易·系辞(下)》所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拔”喻天高,“根”喻地厚。

5.阴阳之凥,奚得而固?

阴阳,两性;凥,处,此意结合;固,稳固,延续。此句意同《周易》之“咸”卦,意两性组成家庭,使得社会稳固。

6.水火之和,奚得而不危?

和,相交,“水火之和”,水上火下之象,即《周易》之“既济”;危,败亡、灭亡,“不危”意转危为安:“水火之和”意以水之“润、下”(《尚书·洪范》)之性对治火之“燥、上”(《尚书·洪范》)之性,天下转危为安,意同《道德经》“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二章

1.问之。曰:“民人流形,奚得而生?流形成体,奚失而死?又得而成,未知左右之情。天地立,终立始。”

问之,提问;曰,答曰;民,《说文》:“众萌也”;得,得到,得以为人;失,失去;成,成人,此意诞生;左右,周围;情,情状,情况;天地立,天地建立,天地形成;终立始,终点即起点,即周而复始之意。

人得“炁”而出生,失“炁”而亡(参见清华简《汤在帝门》中汤与伊尹之问答);“又得而成,未知左右之情”。意又得炁而生后,懵懂无识。

此句省略“曰”的主语(笔者认为作答者乃老子,即周太史儋)。以下皆然。

2.“天降五度,吾奚衡奚纵?五气并至,吾奚异奚同?五音在人,孰为之共?九囿出牧,孰为之封?”

五度,五方,前后左右中;吾,我们,人,此指人体;五气,五形,金木水火土;五音,五声音阶,宫商角征羽;人,人体;共,同,调和;九囿,九州;出,出现;牧,主管,长官;封,分封,任命。此段言人体与宇宙存在对应关系。

3.“吾既长而或老,孰为侍奉?鬼生于人,奚故神明?骨肉之既靡,其知愈彰,其抉奚适?孰知其疆?鬼生于人,吾奚故事之?骨肉之既靡,身体不见,吾奚自食之?其‘来!毋讬!’吾奚待之?醮。祭祀奚升?‘吾如之!’何思?‘保!’顺天之道,吾奚以为首?‘无欲。’”

既,已;老,死;侍奉,服侍,伺候;靡,糜;知,所知,所感知;彰,明白,清楚;抉,抉择,此指能够抉择者,即身体的主宰、精神;适,去;孰知,谁知;疆,边,界限;事,侍奉,意尊敬;奚自,自何,如何;来,降临;毋讬,不要推辞,不要拒绝;待,对待;醮,醮礼;奚升,升起何念头;如之,遵循,指遵循祖训;思,想;保,保佑,保护;顺天之道,遵循阴阳之规律;“奚以为首”,以为首要者。“鬼生于人奚故神明”句“神明”二字前隐去主语“先王”(笔者认为全篇之“先王”皆指大禹)。

此段言祭祀、顺天之道。“吾既长而或老,孰为侍奉”,意人繁衍子孙后代;“鬼生于人,奚故神明”,提问:先王为何能成为神明;“骨肉之既靡,其知愈彰,其抉奚适?孰知其疆”,意人有身体与精神,精神与身体分离后感知更敏锐,莫测其去向;“鬼生于人,吾奚故事之”,意先王造福于后人,故后人当感恩;“骨肉之既靡,身体不见,吾奚自食之?其‘来!无讬’!”,意祭祀时应呼唤先王之灵;“吾奚待之?醮。祭祀奚升……”指祭祀时如何沟通;“顺天之道……”意保持道心、去除人心。此段关于身体与精神之关系、以及如何祭祀等可以《礼记·礼运》所载为参照。

4.“得百姓之和,吾奚事之?敬天之明奚得?鬼之神奚食?先王之智奚备!”

和,和睦;事,从事;敬天之明,敬神;奚食,以何为食;知,智慧;备,完备,无所不知,无所不包。此段言大禹之道。“得百姓之和,吾奚事之”意百姓和睦则君主无为,意同《道德经》“我无欲而民自朴”;“敬天之明奚得”意敬神可获得神之护佑;“鬼之神奚食”意先王(大禹)教育后人重德,即以德为食,亦即《道德经》所言之“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之意;“先王之智奚备”,意大禹智慧广大。此段内容可以《尚书·大禹谟》、《尚书·五子之歌》为参照。

第三章

1.问之。曰:“升高从埤,致远从迩;十围之木,其始生如蘖;足将至千里,必从寸始。”

升,登;高,高处;埤,卑,低处;迩,近;围,环抱,量词;蘖,芽。简文“必从寸始”后有章节号。此段言积累、渐变之理,笔者认为其文字经改动后化为《道德经》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句。

2.“日之有珥,将何听?月之有晕,将可征;水之东流,将河盈。日之始出,何故大而不耀?其入中,奚故小;雁障尌,昏。”

珥,日珥;将,将要;听,听到;晕,月晕;将,将士;征,出征;东,自西向东;将,把;盈,充满;耀,耀眼,刺眼;中,正中;障,遮;尌,树,“雁障树”意群鸟栖息在树上;昏,昏暗。此段言万事有征兆、有规律:日珥出现将听到雨声;月晕预示风;水向东流,充盈江河;太阳东升西落,阳光有斜射、直射之分。

3.“天,孰高与?地,孰远与?孰为天?孰为地?孰为雷电?孰为帝。”

孰高,谁高;与,欤;孰,谁;为,做;帝,天帝。此段言天帝比天地更高更远,是天地雷电的创造者。

4.“土奚得而平?水奚得而清?卉木奚得而生?天挽之失人,是,故。夫雨之至,孰华而瀳之;夫风之至,孰飘飁而迸之。”

平,平稳,安定;清,清澈;卉木,草木;天,上天;挽,挽救;失人,迷失之人;是,对,改正,《说文》:“直也,从日正”;故,原本,此意返本归真;华,水汽升华;瀳,降雨,《说文》:“水至也”;飘飁,飘风,鼓动空气;迸,屏,意逐。此句言地之稳固、水之清澈、草木之繁茂,乃至风调雨顺,都出自天帝。笔者认为此句经改动后被纳入《道德经》,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句。

第四章

1.问之。曰:“识道,坐不下席,端。”

识道,悟道;坐不下席,意竟日静坐;端,坐姿端正,身体正直。

2.文视于天下,审于国。

文,文王;视,观察;天下,天下大势;审,详究,知晓;国,国运。“文”为文王,《道德经》:“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3.坐而思之,谋于千里。起而用之,阵于四海。

谋,谋划;阵,陈,陈列;四海,四方。

此章言文王有道,知天下大势而能不失时机、有所作为。笔者以为“识道,坐不下席,端。文视于天下,审于国”句经改动而化为《道德经》“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句。

第五章

1.问之。曰:“至静而知,识‘知而神’,识‘神而同’,识‘同而险’,识‘险而困’,识‘困而复’。”

至静,最静,静到极点;知,知道,知古今;识,明白;知而神,有智慧而有能力;神而同,有能力而与道同;同而险,先与道同,后渐生出人心,险,险恶,指人心,《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险而困,险恶的人心导致陷入困境;困而复,陷入困境而回返。此句言至静有知,笔者认为经改动后化为《道德经》“至虚极,守静笃……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句。

2.“是,故。陈为新,人死复为人,水复于天。”

是,日新,自正;故,先,原本,本来,此指返本归真;陈,破败,凋敝;为,生,创;新,新生;复,又,再。

3.“感,败物不死,如月,出则或入,终则或始,至则或反——识‘此’。”

感,交感,指阴阳相生、互生;败物,趋向衰亡的物质;死,灭,消失;出,出现;入,隐没;至,满,盈;反,反向,此指亏;此,两者合,《说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此句言阴阳相生而物不灭。笔者认为此句经改动后化为《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句。

4.“‘衍!’起于德端,识道,所以修身而治邦家。”

衍,繁衍,相生,即《恒先》之“自生自”;起,缘起,出现;端,末;道,即“此”,阴阳互补,循环;所以,用以;邦,国。此句言“阴阳之道”之产生,其涵义与《道德经》“弱者道之用”句对应。“识道”前省主语“圣人”。

第六章

1.问之。曰:“能识德,则百物不失如;不能识德,则百物具失如。欲识德,纠而视之,任而服之,入远;求,讬于身稽之。”

识,识别;德,德者,有德之人;百物,百事,各项事业;失,失去;如,和,《说文》:“从随也。一曰若也,同也”,“失如”即失常、混乱;纠,聚集;视,观察,比较;任,任命;伏,服,从事;入远,去远方办事;求,所求,志向,志趣;讬,托,托付;于,给;身,此指女子;稽,考察。

此句言尧对舜之考察,应以《尚书·尧典》为参照。

2.得德而图之,如并天下而抯之;得德而思之,若并天下而决之。

得德,得到有德之人;图之,谋划国事;如,遵从,依照,《说文》“从随也”;并天下,全天下;抯,取,选择;若,顺从;决,决定。

3.选德以为天地楷。德生厚,忽存亡,贼盗之作可先知。”

选德,选用有德者;以为,以之为;天地楷,世范,楷模,此指官员;厚,丰厚,兴盛;忽,疏忽,怠慢,《说文》“忘也”,指疏远有德之士;存,蕴含;亡,灭亡;作,发生,出现;先,事先,预先。

第七章

1.问之。曰:“心不胜心,大乱乃作。心如,能胜心。扬肫而礼,屏气而言,不失其所然,古曰贤。和朋和气、向圣好道,是谓少彻。奚谓少彻?人白为识。奚以知其白?终身自若、能顾言。”

心不胜心,道心不能胜过人心,第一个心为道心,第二个心为人心;心如,道心宽容,如,同;能胜心,能包容人心;扬肫,仰面,表尊敬;礼,行礼;屏气而言,说话温和,意谦卑;所,应;然,样子;贤,贤人;和朋,不争;气,五气,即五行;向圣,归心于圣,此指仰慕舜帝;好道,尊道;少,小;彻,明白,“少彻”即第八章之“小成”;白,真诚,坦白;识,知道,有智慧,《说文》“知也”;奚以,以何,凭什么;自若,自顺,自我约束;顾,回顾,照顾,“顾言”意言而有信,守信用,《中庸》:“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2.无能得中,德演而万民之利,德衍而为天地楷。

无,无私,无我;得中,得“至善”(《大学》),即得智慧;德演而万民之利,教德而天下人互利,之利,互利互助,《礼记·礼运》“讲信修睦,谓之人利”;德衍而为天地楷,有德之人为官而成为庶民楷模。

3.录之不盈录,敷之无所容;大之以知天下,小之以治邦。

录,写;盈,满,此指写满一枚竹简;敷,铺陈,展开;无所容,无器具能盛之,意其作用广大无限,普遍适用;大,大用;知天下,了解万事万物之规律;小,小用;邦,国家,此指政事。

4.之力,故之力,乃下上;

之,适,往,引申为用;力,武力;故,是故;下上,下犯上,叛乱。“之力”前省“君主”,“故之力”前省“民”。

5.之古德,咀之有味,嗅之有臭,鼓之有声,近之可见,操之可抚;戮之则失,败之则槁,贼之则灭。

之古德,效法古之德人,遵循大禹之道,之为动词,去、往之意;有味,应时的新鲜食物;有臭,馨香,意居所洁净;有声,金玉,指雅乐;近,接近,亲近;可见,善人、贤人;操,持;抚,捧,此指典籍,意勤读先王之典;戮之,沉溺于游猎,指荒废政事,即《尚书·五子之歌》“外作禽荒”;失,失如,失常;败之,失道,纲纪败坏,即《尚书·五子之歌》“失厥道,乱其纪纲”;槁,国势衰落;贼之,以之为贼,即《尚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灭,灭亡。

6.识此言,起;于德,端。

识,知;此言,指“戮之则失”句;起,振兴,兴旺;于德,重德;端,端正,安定。

第八章

1.问之。曰:“德演而和、不阴,德衍而有众。”

德演,演德,修德;和,不争;不阴,坦荡,坦诚;衍,散,“德衍”意施任用有德者为官,《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有众,聚人,得人心。

2.“无乎,此之谓小成。曰:‘百姓之所之、所贵唯君;君之所之、所贵唯心;心之所之、所贵唯德。’得而解之,上□□、属,不与事。”

无,无私,去除私心;小成,所成就者一己之身,即成己;所之,所求;心,精神,思想;得,得此言,指禹得舜之指点;领悟;解,领悟,理解,明白;上,崇尚;属,联结,合一;不与事,不参与具体事务。

“曰”前省主语“舜”。《尚书·大禹谟》:“帝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上”后简残,缺2字,笔者认为或可补为“无为”,则全句意禹尊崇无为、合一之道。

3.“先知四海,直听千里,大见百里,是故圣人凥于其所,邦家治。”

先,前,此指禹,以治水、身先士卒、先人后己而名;知四海,管理水土,此指禹为司空,《书·舜典》:“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直,公正,此指皋陶,以正直而名;听千里,指皋陶掌天下诉讼之事,《书·舜典》:“帝曰:皋陶……汝作士,……惟明克允!”;大,博大,此指契,以宽容而名;见百里,掌人伦之事,此指契为司徒,《书·舜典》:“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圣人,此指舜;治,安定,有序。

第九章

1.问之。曰:“德生两,两生参,参生神,神成结。是故有德,天下无不有;亡德,天下亦亡。”

德,即郭店简《太一生水》“太一生水”之“水”,道家典籍亦有称之为“混沌”者;两,天地;参,交错,即郭店简《太一生水》之“相辅”;神,星球;结,联结的状态,即星系,此指太阳系;天下,前者意万物,后者意天地。郭店简《太一生水》“下,土也,而谓之地”;亡德,丧失德;天下亦亡,天地也将消失。此句言德为天地、万物之本源,笔者认为经改动后化为《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句。

2.“德有,无目而知名,无耳而闻声;卉木得之以盛,禽兽得之以鸣。”

德有,德之有,即有德;卉木,花木;得之,得其德,指文王之德政;鸣,欢鸣。

“无目而知名,无耳而闻声”,指周文王有德而能以《易》遍知天下万事,笔者认为化为《道德经》“圣人不见而知,不闻而听”句;“卉木得之以盛,禽兽得之以鸣”,意文王之德政能使草木、禽兽得时而生。《逸周书·文传》载:“文王……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鹿弭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畋渔以时。’”

3.“远直、率禽兽,奚得而名?”

远直,疏远正直之人,背弃道德;率禽兽,任用奸佞,残暴害民;名,称谓。“远直”前省主语“纣”。“奚得而名”意恶名昭著,意同《道德经》“强梁者不得其死”句。

三、白话译文

各种物质演变成五谷,因何而可能?五谷成熟,何者得之而不死?生命发育成熟而出生,为何哭声响亮?天地已成,先后来去者为谁?两性结合,何者因之而稳固?以水灭火,何者转危为安?

问道。答曰:“胎儿发育成形,何得而出生?婴儿长大成人,又何失而死?再次有生,无知无识。天地既成,万物周而复始。天降五方,人体中何横何纵?五气互动,人体中何异何同?天有五种声调,对于人来说,何者调和五声?九州各有州牧,谁统领他们?我们会衰老而终将死去,谁来继承我们的事业?人死为鬼,何以能成为神明?骨肉已糜烂,所感知到的反而更清楚,精神去了哪里?谁又知其最终的去向?人死而为鬼,我们为何要祭祀先王?骨肉已糜烂,身体消失了,我们又如何向其献食?呼唤:‘请降临!毋嫌弃!’我们要怎样对待?行醮礼。祭祀时心里应升起什么念头?是‘谨遵教诲!’心中应何所思?是‘请佑护!’顺从天道,何者为根本?是“去除私欲”。百姓既已能和睦相处,君主还有什么要操心的?敬神有何益处?归人之灵以何为食?先王的智慧是多么完备啊!”

问道。答曰:“登高自低处举步,致远从近处出发;十围之树,刚出现时如芽;足之将能行千里,必从蹒跚学步开始。日有珥,我们将听到什么?月有晕,大将可出征;水向东流,把江河充满;日之初升,何故看起来大而不刺眼?正午时光线直射,故太阳看起来变小;群鸟栖息在树上,因时至黄昏。谁比天更高?谁比地更远?谁创造了天?谁创造了地?谁创造了雷电?谁乃天帝。大地因何而稳固?水因何而清澈?草木因何而生长?天意悯失道之人,自我改正可回返。雨与风也是天帝创造的。”

问道。曰:“识道者竟日端坐。文王观天下大势,知周之将兴。坐而思之,志在千里;顺势而行,道济天下。”

问道。答曰:“静极而有知,知‘有智慧有能力’,知‘有能力有道心’,知‘有道心而后人心生’,知‘人心致困’,知‘困而悔,自正而向善’。旧孕育新,人死再为人,水复归于天。阴阳相生,故物虽衰而不灭,如月之运行,显而又隐,终而又始,盈缺转换——要明阴阳之理!阴阳之理缘自两极之生,圣人知阴阳之道,以之修身而治邦家。”

问道。答曰:“能识德人,百事顺利;不能识德人,则百事皆乱。尧欲选用有德之士,聚众人而使荐贤,任用舜担任官职、派他去远方办事;考察舜志之所在,嫁女而观察他如何对待。尧有公心而治世,以全天下为重而取舜;舜有公心而理政,顺从天下人之心而发号施令,拔擢有德之士为官。重用德人,兴;疏远德人,衰——为祸天下的贼盗之出现是有先兆的。”

问道。答曰:“人心遮蔽道心,大乱就会发生。道心宽广,能容人。敬而有礼、谦卑温和,古之所谓贤者若是。不争而顺应自然、尊道而贵德,这叫“少彻”。何以称“少彻”?人诚信即能有智慧。何以验证其坦诚?其终生以忠信行事。‘修心能得智慧,一身修德而天下得利,贤人为官以为庶人榜样’——这句话写下来写不满一枚竹简,而其用无穷,大可以之察天下大势,小可以之治国。以强力服人,则天下皆崇尚强力,导致上下相争。要遵从先王大禹之训,食时鲜、居处洁净、听雅乐、近贤人、戒游弋。朝政荒废则百事混乱,纲纪败坏则国势衰落,百姓视之为贼则亡国——识此理,能兴盛;重德,国家安稳。”

问道。答曰:“修德能不争而坦诚,用德人能得人心。‘无’以修身,这叫做‘小成’。舜帝曰:‘百姓所从、所贵者乃君,君所从、所贵者乃心,心所从、所贵者乃德。’(大禹)得此言而领悟其意,则崇尚无为、合一之道。禹掌管水土治理,皋陶掌管司法,契掌管伦常教化,故舜帝足不出户,而天下安定。”

问道。答曰:“德演化出天地,然后天地相结合,天地相结合然后形成星球,星球相互联系形成星系。因此有德然后有天下万物,德若无天地亦将失去。文王因有德,故其智慧如神,连草木、禽兽都因其德政而能不断繁殖。而商纣王背弃道德、率兽食人,最后得到了怎样的下场?!”

四、关于《凡物流形》的性质

整理者曹锦炎先生认为《凡物流形》有与《天问》类似之处,故将《凡物流形》“归入楚辞类作品”*曹锦炎:《凡物流形》“说明”,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第222页。。但学界多不认可这一判断,如陈民镇先生认为“从本质上看应当是一篇黄老学说的文献”[2]。更有学者注意到了《凡物流形》和《道德经》(今本《老子》)的关系,如丁四新先生说:“第三章‘登高从卑’六句及第八章‘一生两’四句,具有明显沿袭或改作《老子》文本的痕迹。”[3]

笔者亦认为《凡物流形》非“楚辞类作品”,而是典型的“黄老学文献”。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凡物流形》是出自老子(笔者认为即《史记》所载之周太史儋)之口、由听讲者(老子的学生,笔者认为或为楚史官铎椒)记录下来的一篇听课笔记:1.《凡物流形》第二章至第九章开头的“问之曰”三字,及文中出现的大量的同音字现象,都说明《凡物流形》乃听课笔记,是师生间的问答记录;2.从表述特点上看,《凡物流形》文中存在多处隐去主语、反问、隐喻、同一字的字音字义变化等特殊现象,这些现象同《道德经》(今本《老子》)的表述特点完全相同;3.从内容上相比,《凡物流形》的主旨与《道德经》毫无二致,某些章节的表述特点、用语更具有高度一致性。

关于学界发现的《凡物流形》与《道德经》的某些句子相似问题,笔者认为,《凡物流形》并非出自《道德经》,而是相反,《凡物流形》是《道德经》的来源文献之一,其内涵、部分章句在经过改动后被纳入了《道德经》(相关比较见本文第二部分)。

另外,笔者还认为,从内容上看,《凡物流形》适可与郭店简《太一生水》相衔接,《太一生水》与《凡物流形》可谓上下篇的关系。

[1]曹峰.上博楚简《凡物流形》的文本结构与思想特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陈民镇.楚辞还是黄老——略说上博简《凡物流形》的性质[J].文史知识,2015,(12).

[3]丁四新.论上博楚竹书《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C]//北大中国文化研究(第二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017-05-24

马文增( 1971—) ,男,北京市社科院哲学所助研,从事道家、儒家思想及出土文献研究。

K877.5

A

1002-3828(2017)03-0101-08

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7.03.16

(责任编辑:张杰)

猜你喜欢

释文复旦道德经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道德经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今在红楼第几层?——复旦《红楼梦》课程中的文化与人生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肩水金关汉简》(壹)(贰)释文校订
敬业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