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未来

2017-11-01李泓萤

中华环境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香港

文 李泓萤

健康

城市的未来

文 李泓萤

从两周前知道要去香港出差,便默默盘算着到了香港一定要光顾的美食。可惜从登上去香港的飞机到离开那儿,我都在和无止境的工作与睡眠斗争着。美食计划完全落空,却意外地经历了一次收获颇丰的城市健康学习之旅。

香港总是和“城市”“经济”“人口”这些词语联系紧密,它一度代表着我印象中的城市形象。但我实际接触香港却是从湿地公园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开始的。自第一次在一位香港教授的讲座上听到了“保育”这个词,到后来参与动物保护工作,我和香港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从“亚洲四小龙”之一到如今世界第11大贸易经济体,香港曾是经济发展的典范。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香港是一个拥挤的城市,人口密度世界第三,人们工作、生活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700万人口、高度城市化、75%的自然生态地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因素在传统印象中似乎很难如此和谐地共存,但在香港确实如此。

此行目的是到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公共健康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话题。从学校到餐厅,早茶到晚饭,我们从“非典”聊到禽流感,从科研聊到社会和政治,都无比感慨香港这座城市的重要性。其间听到一条比较颠覆我个人认知的信息——香港竟然是2013年世界预期人均寿命最高的地区,男性平均预期人均寿命是81.1岁,女性是86.7岁。如此一个快速、高压、高人口密度的社会环境,是如何做到拥有世界最高的人均预期寿命的?这似乎是一个神奇的共存。

这种共存,或者说是城市发展和环境健康的平衡,让我对城市健康(Urban Health)这一问题重新有了兴趣。现在,我们大多数人要么就是“城里人”,要么就正处于“成为城里人”的过程中,所以也该多一些对这个话题的了解。其实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正在与空气污染做斗争的各位都是为了城市健康而努力着。

如果说目前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势不可挡的事情,那就是人口增长和与之相伴的城市化(Urbanization)。2008年,地球上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超过了居住在郊区的人口。而这些城市居民中约有1/4的人虽然身处城市,但却居住在城市的贫民区(Urban Slum)内,与印象中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尽管如此,全球移居到城市的人口还在以每年6000万的数字增长,预计到2050年,约有如今两倍的人口(64亿)居住在城市地区,相应地将有超过目前3倍的人口(20亿)居住在城市贫民区。

维港的云彩 康健 摄

这种迅速转变带来了很多显而易见的后果,很多我们正在经历,比如因为汽车增长、钢铁生产、火力发电、家庭取暖等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更多的我们难以看到的后果还包括社会资源和健康的不公平,约1/4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人口,往往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如清洁的水源、卫生厕所等)。即使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拥挤的人口和住房条件也会导致清洁卫生得不到稳定的保障;而居住在城市贫民区的儿童,不仅(比居住在富裕城市地区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还有可能成为童工。除此之外,城市化对于富裕城市地区的人来说也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大家不得不面对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的确,想要凭借有限的空间和资源为更多的人提供一定质量的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城市的发展再也容不得“拍脑袋”式的决定,我们需要全面掌握城市的空气、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对人类活动的接纳程度,要有全面而长远的规划设计,要有明智的决策者以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而城市的健康再不仅仅是卫生部门的事情,它与城市的建设、交通、能源、安全、教育等息息相关,因为未来城市的健康是一种大健康,而它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高,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所以需要每一个城市管理者为之努力。近几年,在媒体上经常看到一些描写城里人放弃城市生活“归隐”田园的文章,通常还配上几张唯美的照片,但这种“归隐”通常是昂贵的,大多数人还是不断地“进城”,向往城市的便利和机会,这就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理由。

今天,人们对城市环境与健康的高度关注,恰恰说明这方面还很薄弱。未来健康的城市不仅是产业的健康低碳发展,市容市貌的整洁有序,更是人与环境的和谐自然共生。再回到香港,香港这座城市并非完美,却能够在空间如此有限、人口密度如此高的条件下有效地推进着城市环境与公众健康的发展,这不得不令人深思!香港作为一个维持城市健康的成功典范,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破解其中潜藏的密码,并且推广到别的地区,可持续的健康的城市化过程也就有章可循。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人口香港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繁华背后,是一个念旧的香港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香港之旅
展与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香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