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战略投送能力生成机理的思考

2017-11-01汪洪艳赵方庚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动员要素力量

卜 超,汪洪艳,赵方庚

(1.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士官学校,安徽 蚌埠233011; 2.空军航空大学 信息对抗系,长春 130022)

● 战略投送StrategicProjection

对战略投送能力生成机理的思考

卜 超1,汪洪艳2,赵方庚1

(1.陆军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士官学校,安徽 蚌埠233011; 2.空军航空大学 信息对抗系,长春 130022)

为深入研究战略投送能力基本规律,以作战需求为基础,从资源类别、作用关系、方式构成3个维度对战略投送能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提出战斗力决定战略投送发展方向,必须紧贴作战需求;资源配置决定战略投送整体形态,必须一体统筹规划;系统结构决定战略投送能量聚合,必须优化力量体系;能力强化决定战略投送运行效率,必须推进系统集成。

战略投送能力;生成机理;资源配置;系统结构

机理,是指为实现特定功能,事物运动过程中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的本质规律。作为核心军事能力和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投送能力在建设与运用中也必须遵循自身生成机理。我军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刘继贤[1]认为在战略投送系统涉及的要素中,综合运输网、运载工具、投送对象可以说是“硬件”要素,组织指挥可以说是“软件”要素;王旭东等[2]认为,战略投送系统的运行机理,是指影响战略投送各子系统协同运作的各个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战略投送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的方式和程度;董志强[3]认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应重点从理论研究、指挥体制、保障平台、配套保障力量、动员机制、训练机制等方面着手。总体看来,关于战略投送能力的生成机理,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研究的系统性、时效性亟待加强。

1 战斗力决定战略投送发展方向,必须紧贴作战需求

1.1“超大规模”转向“快速灵活”对战略投送的需求

机械化战争时代,强调大规模兵力兵器集中,以量的积累换取质的跃升,形成对敌方的物质能量优势。信息化战争时代,随着军队情报侦察、识别定位、指挥控制等能力的极大提高,武器射程与精度、突防与机动能力、发射速率的提升,作战力量远程、快速、精确打击能力大大增强,使“以快吃慢”“精兵破敌”等目标不再遥不可及。然而,要真正达成以上目标,还必须具备很强的战略投送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建制部队及装备一次性强行投送至作战地域,并保证快速展开形成战斗力。

1.2“歼敌略地”转向“精确释能”对战略投送的需求

传统战争中,交战双方以攻城略地、杀伤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粗放释能”的方式对敌进行“覆盖式摧毁”。当前,这种“面对面”的对抗方式已被“点穴”“斩首”等精确释能方式所替代。“精确释能”必须以“精确决策—精确预置—精确送达”为前提,尤其是远程破袭、定点清除、渗透袭击等特种作战样式,需要将作战力量精确投送到敌后纵深地域。在这些非线性、非程式打击行动中,对战略投送系统的直达投送、高速投送、全域投送等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1.3“军种合成”转向“多维联动”对战略投送的需求

长期以来,我军主要关注的是陆军为主的合同作战。而现代战场上,陆、海、空、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力量多维联动的联合作战成为主要样式。各单元在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掌握下,实施跨军(兵)种、跨建制、跨级别全方位整合,以平等作战主体身份经远程机动进入战场。联合作战中,战略投送以联合投送为主要表现形式,必须能够统筹军地运力、联勤运力和各军种运力,强调统一调配、多式联运、无缝衔接与深度融合[4]。

2 资源配置决定战略投送整体形态,必须一体统筹规划

战略投送是一个大系统,构成要素众多,关系异常复杂。可从3个维度出发,对战略投送系统进行分解(如图1所示)。

图1 战略投送系统构成要素关系

2.1硬件、软件、人力要素要同步发展

从资源类别维度出发,战略投送系统可分解为硬件、软件、人力资源3类要素,其中:硬件要素包括投送装备、投送保障装备、交通基础设施、相关物资器材等;软件要素包括投送指挥体制机制、理论研究水平、法律规章、预案计划、技术标准、训练水平、信息系统及信息资源等;人力要素包括投送指挥管理人员、建制投送队伍、地方投送队伍等。 战略投送软件要素是释放硬件要素潜能的“催化剂”,是实现硬件优化配置的“牵引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而人力要素在前两者之间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软件要素的牵引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投送人才队伍,才能有效施加到硬件要素上,从而实现战略投送能力的整体跃升。因此,在处理硬件、软件、人力3类要素辩证关系时,既要坚持软硬并举、基本同步,又要做到软件适度优先、人才超前培养。

2.2主体、客体、环境要素要统筹发展

从系统内外作用关系维度出发,战略投送系统可分解为投送力量、投送对象、外部环境3个子系统。投送力量是实施战略投送这一联合军事行动的主体,包括运载工具、投送保障装备、投送队伍、投送设施等要素;投送对象是战略投送行动作用的客体,主要指被投送的作战兵力集团(包括部队、装备、物资等);外部环境是战略投送行动赖以展开的外部条件的集合,包括地缘政治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投送通道环境、安全环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等[5]。当注重投送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时,也不能忽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反映为部队编成模式与响应能力、武器装备技术性能、作战力量后勤保障需求等属性对投送主体的适应程度,即投送对象的“可投送性”。另外,外部环境会对投送行动的决策、准备、实施全过程产生显著影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投送活动能否安全高效完成。一是注重“客体适应主体”的新视角。在进行部队体制编制改革论证、大型武器装备研发时,都要将“可投送性”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尤其是陆军部队,在作战力量分类建设前提下,应将“精干轻薄型”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整体推进编制结构标准化、作战单元小型化、保障力量模块化、平台装备轮式化[6],以提高兵力集团对快速投送行动的适应能力。二是注重“外因内因耦合”的新视角。在战略投送决策与指挥活动中,要跳出勤务保障的视野,站在核心军事能力和作战行动的高度,置身国家与军事战略的大局,整体审视外部环境、投送力量、投送对象、防卫力量、保障力量等要素,谋篇布局,整体运筹,促进系统与环境的互塑共生。

2.3“铁、公、水、空、预”要素要协调发展

从方式构成维度出发,战略投送系统可分解为铁路投送、公路投送、水路投送、空中投送及预置能力。合理界定各方式的地位,对于优化有限资源的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当前,虽然海、空投送能力是我们亟待加强的弱项,但陆地投送能力仍然是主体力量,其中:铁路投送因其基础设施完善、运量大、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军遂行联合投送的基础力量;公路投送因其机动灵活、安全性好等优势,是我军投送体系中的突击衔接力量。新形势下,我军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任务越来越重。因此,作为远程跨区投送骨干的海空投送能力便成为重点发展的拳头力量。预置的实质是一种预先投送,它以战慑并举、布势蓄力的特有作用,成为我军投送体系的战略预备力量。

在明确“铁、公、水、空、预”投送方式定位的基础上,资源要素的配置原则就顺理成章:对海空投送建设要抓住国家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大飞机”项目的契机,特别关注,特事特办,加大资源投入和经费支持,突破核心技术,改善规模与质量;对陆地投送建设要着眼国土全域机动、快速到达需求,巩固主体地位,加大装备创新力度,实现内涵式发展;对战略预置应统筹各战略方向威胁,在扩大陆基预置规模的基础上,尽快研究论证我军海基预置的具体方式,适时推进实施。

3 系统结构决定战略投送能量聚合,必须优化力量体系

3.1以体制结构优化牵引系统重组整合

在我军新的领导指挥体系下,应按“全军一体、军地一体、集中统一、指挥灵便”的原则,健全高度权威的战略投送指挥机构。在战略层面,建议由军委后勤保障部牵头设立战略投送指挥组,平时会同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集中统管军地投送力量的规划、管理和建设;战时以该组为基础进行扩充,吸收军委机关、国家机关、各战区、各军种有关部门领导,共同组成战略投送指挥联席会,在统帅部领导下统一划拨调用军地投送资源。在战役层面,建议以战区为牵头机构,成立战区战略投送指挥组,会同战区军种机关、国防动员单位、辖区各省(区、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战区内投送行动的指挥、协调和调度。

3.2以信息结构优化导控系统要素能量

信息结构力的表现是信息改变了投送能力体系中诸要素孤立、分散的关系,将其聚合为有机整体,并主导引领能量的有序、充分释放。要着眼信息流引导物质流,构建全维战略投送信息网络。一是搭建基础平台。尽快建立覆盖投送指挥机关、国家交通运输部门、国防工业部门、联勤保障部队和作战部队的信息基础网,运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构建上下联通、左右互通的投送信息平台。二是完善资源管理与决策系统。进一步完善投送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能翔实掌握军内外投送工具、保障队伍、交通设施等的实时状况;研发智能决策系统,在投送次序分配、方式选择、路径规划、梯队划分等方面提供决策支持。三是发展在运可视系统。确保能对在运部队、装备和物资进行实时跟踪调控,对其位置、数量、包装、流向、流速、状态等进行动态监控,实现全要素、全过程精确控制。

3.3以编成结构优化促进系统健康发展

投送力量在规模一定的前提下,其编成方式是否与作战力量相匹配,将直接关系到战时兵力远程快速机动的效率。一是联勤投送力量建设中,以模块化、多能化、集约化为方向,以满足立足全域、联合保障、聚焦跨区、辐射境外的多元投送需求为根本目标,与作战力量同步建设,充实联勤投送部队,按军委—战区—联勤保障部队(战区陆军)的渠道实施垂直指挥,主要负责各军种通用的陆上投送任务。二是军种投送力量建设中,以增强应急机动保障能力为基本目标,依托军种综合保障基地,与其他保障力量一体编组。平时由各军种建设管理,战时接受军委(战区)联指的指挥,打破军种界限。三是地方支援投送力量建设中,针对地方各类交通运输队伍的特点,采用不同编组方式:铁路、航空、海上投送支援队伍主要实行集中编组,以便于实战训练和整体动员;公路、内河投送支援队伍主要实行模块化编组,缩小队伍建制规模,以便于动态重组、灵活调用。

4 能力强化决定战略投送运行效率,必须推进系统集成

4.1强化力量转化运用能力

一是注重创新理论牵引能力生成。在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重点强化整建制部队联合投送、空地一体战全域投送、陆基机动平台投送、海基预置、跨境投送、航天投送等前沿理论问题研究。二是注重高效指挥决策保障能力生成。根据投送规模与范围,采取集中指挥与委托指挥、预案指挥与临机指挥、定点指挥与跟进指挥相结合的方式;灵活采用固定与机动、有线与无线相结合的指挥手段,解决好“动中通”问题;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决策的时效性与科学性。三是注重实战训练促进能力生成。进一步增强投送力量训练的战场针对性,突出遭遇精确打击、复杂天候和电磁频谱环境、通道饱和、军(兵)种混合编组等条件影响,注重营造“危局”“乱局”“困局”,从难从严摔打投送队伍。

4.2强化投送动员征用能力

一是改进动员机制。以《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国防交通法》等法规为遵循,修订地方与行业性动员规章、实施细则、补偿办法等,完善联席会议、工作会商、数据共享、项目联合审批等制度,适当精简动员流程。二是完善动员平台。战略投送指挥机构应组织军、地有关单位根据战时投送动员需求,开发军地一体、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安全可靠的动员数据库及互通平台,实现投送动员对象实时可视。三是拓展动员领域。着眼我国战略利益拓展和我军力量运用多元化趋势,积极探索海外投送动员、地方物流直达配送、支援机队(船队、车队)整体转制、投送基地非核心任务外包等新型动员形式,全面提高动员效能。

4.3强化投送保障能力

一是聚力提高投送力量战场生存能力。坚持投送行动与作战行动一体筹划,将投送防卫纳入联合作战体系,采用“藏、伪、骗、打”多种手段,构建点、线、面多层次防护屏障。二是聚力提高多维勤务保障能力。应着眼立体化勤务保障,加强战略投送中基地保障、跃进定点保障、直达越级保障、机动支援保障等现代保障方式的研究演训,增加海上横向补给、临时浮动平台、救捞船、机场升降装卸平台、越野起重抢救车等保障装备,切实增强应急投送保障能力。三是聚力提高协同保障能力。新体制下,战略投送保障可能涉及战区、军种、联勤保障部队、国防动员系统、地方支前队伍等多方力量,协同保障将成为常态。平时,应通过完善协调机制、制订战备预案、组织综合演练等手段,强化运用计划协同、临机协同、委托协同等多种协同方式的能力,提高保障效能。

[1] 刘继贤.围绕战略投送能力的要求实行院校建设转型[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10):2.

[2] 王旭东,王学,管晔.战略投送复杂系统特性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14(11):19.

[3] 董志强. 着力提高我军战略投送能力[J].军事学术,2009(9):18-19.

[4] 陈兆仁,崔腾龙.联合投送核心理念与理论创新[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5,17(7):2-3.

[5] 曹廷泽.战略投送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4:87-91.

[6] 黄德利,高昆鹏,温中贺.合成旅模块化建设问题探析[J].装甲兵学术,2015(4):39.

(编辑:张峰)

ThoughtsonGeneratingMechanismofStrategicProjectionCapability

BU Chao1, WANG Hongyan2, ZHAO Fanggeng1

(1.Automobile NCO Academy,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Bengbu 233011, China;2.Information Electronic Warfare Department, Air Force Aviatio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2, China)

To deeply study the basic law of strategic projection capability, the paper studies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 of strategic projection cap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battle demand from resource type, function relation, and mode structure. It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consider combat demand of fighting capacity to decide strategic projection direction, overall plan resource allocation to determine the integral shape of strategic projection, optimize power system structure to decide energy aggregation of strategic projection, and improve system integration to determin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strategic projection.

strategic projection capability; generating mechanism; resource allocation; system structure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0.002

E234

A

1674-2192(2017)10- 0005- 04

2017-05-09;

2017-06-07.

国家社科基金军事学项目(13GJ003-110).

卜 超(1979—),男,硕士, 讲师.

猜你喜欢

动员要素力量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麦唛力量 (一)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孤独的力量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怀疑一切的力量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