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店,可以让满街都是圣人

2017-11-01刘景活

椰城 2017年8期
关键词:邓丽君圣人书店

刘景活

书店,可以让满街都是圣人

刘景活

刘景活,重庆合川人,雕塑艺术家、重庆喜马拉雅艺术书店创办人。

【题记】

旧文一篇,应《椰城》杂志之邀,发表在这里,为了纪念《小城故事》这首歌的词作者庄奴先生,也为了我那间小小的书店。

庄奴先生,生于北京,他后来到了台湾,成为著名的歌词作者。

连续下雨,书店的卷帘门坏了几天,很不方便。昨天联系了维修人员,一大早就在修门,我无事,就在门外配合修门的小刘师傅,这时,突然接到《重庆晨报》记者令强的电话,说庄奴老师今天早上去世了。令强说,记得以前来书店,见挂着有庄奴老师给书店的题字,希望能够给报社用一下。电话挂断,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第一次见庄奴老师的场景。

那是2011年11月24日上午,我去重庆渝中区中四路的巴渝文化会馆,参加我的好友、音乐台主持人泥耳主持的一场活动,活动是在“老记者牛翁九旬诗文展”的现场举办。牛翁是我们重庆新闻界的老前辈,那天庄奴老师也参加了。

庄奴老师去,是因为音乐广播电台在现场有个“牛翁对话庄奴:说重庆往事,道重庆变迁”的录播节目。节目仪式在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旋律中开幕,牛翁带着庄奴参观了展览,并题词“庄老来临,拙展生辉”,对庄奴能亲临现场表示感谢。

听说庄奴不日将在重庆举办90大寿音乐会,牛翁现场就泼墨题写了一首诗,赠与庄奴作为生日礼物。

诗云:

盒饭官筵一面缘,廿年犹忆识荆餐。

狷吟愧我难怡众,妙词惟君巧入弦。

华韵恳培名嘴显,乡音凭唱雅歌传。

今朝拙展承光顾,深谢台端赐教言。

牛翁放下笔,对大家解释说:“1991年,庄奴先生受邀为电视纪录片《神女峰的故事》来重庆创作解说词,那时候我也有幸前往座谈会参与研讨,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记得那时的午餐就是每人一个盒饭,外加一个鸡蛋。虽然当时庄奴已经是很著名的歌词作者了,不过我却大胆建议他,把那首为片子写的歌词删减一些,有些地方罗唆了点。没想到他真的听取了我的意见。”

庄奴欣然接过题诗,笑道:“这是我90岁收到的最大礼物。”

2011年那时,正是实体书店倒闭的高潮,当时还没有微信,打开微博,每天都有由于网络冲击,老牌实体书店撑不下去关了门的消息。我的书店当时开张才四年,也是每天忧心忡忡,看不到阳光……

电台节目到了提问环节,其他听众问得最多的是邓丽君,我则问庄奴老师:“最近许多实体书店纷纷关门,而台湾的书店开了一家又一家,一条街都是书店,两地风光太不同了。我是一个书店经营者,庄奴老师是否可以为我支一点招?”

庄奴老师说:“书店可以让满街都是圣人!因为你是圣人,就会约束自己,就不会乱丢垃圾,不会随地吐痰,不会骂脏话!台湾的书很贵,一些读者到书店,老板会问:你家庭条件怎么样?如果家庭条件不太好,老板就会主动给读者打折。因为有一家家的书店,让我可以不断地学习,我才写出了《小城故事》《甜蜜蜜》《绿岛小夜曲》这么多的歌。”说到这儿,庄奴老师忽然双手合十,注视着我,非常诚恳地说道,“我感谢书店老板!”这一下子,让我呆住了,真有些受宠若惊。

活动结束后,我问庄奴老师,能否为我的书店写一句话。庄奴老师问了书店的名字,好友泥耳也给他介绍了书店的情况。庄奴老师频频颔首,欣然写下了“喜玛拉雅艺术书店·文化之光”几个大字,让我感觉就像一首歌名。

好想让他为书店写一首歌,只是怕太唐突了。

当年,我的书店五周年店庆,主题是《消失的书店》。这一晃,又是五年过去了,中间有许多的艰难,但很庆幸,书店到今年还没有消失!

庄奴老师那天所讲的,我认为是最好的书店故事。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为什么做书店”,我往往会讲到这个故事。

书店,可以让满街都是圣人。正是这个理念,支撑着我,让书店有了更多的读者和更多的书,我感谢庄奴老师。

昨天与好友通电话,又提到了庄奴老师。朋友讲,有一年他在解放碑碰见庄奴老师在摊位买衣服,店主见是外地人,就喊了一个很高的价格。庄奴老师说:这衣服又不是名牌,只不过觉得自己穿起来好看,希望能少一点价,于是出了一个价。摊主不同意,朋友连忙上前去告诉摊主,说这是庄奴,邓丽君的老师。摊主马上说自己是听邓丽君的歌长大的,坚决不收庄奴老师的钱。但庄奴执意要给钱,最后按老师自己出的价格把衣服买下来了。后来,老师说,主要是当天身上只带了那么多钱。

———舍不得买衣服,却又如此爱书。我想,这或许就是庄奴老师成功的原因之所在。

我没有见过圣人,但是我想:一个人,经常给别人带来快乐和美好,而且带给很多很多的人,这样的人应该就是圣人吧?

猜你喜欢

邓丽君圣人书店
全球首发!“酒是这样——邓丽君品牌酒上市发布会”盛大举行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南京邓丽君”李家华:唱着“君歌”走世界
邓丽君的清迈“小城故事”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最美书店
在书店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