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平面构成》课程的价值、意义与方向探讨

2017-10-31曾越

设计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平面构成方向新时代

曾越

摘要:平面构成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发展基础上的现代设计思想,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平面构成》课程具有设计原理和方法论的地位。在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层次发展的背景下,《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要从内涵入手,帮助学生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涉入相对完整的设计工作程序;从理论和经验总结层面训练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程最大化地养成学生体系化、可持续的设计素质。

关键词:新时代 平面构成 价值 意义 方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41-03

引言

平面构成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发展基础上的现代设计思想。二十世纪初,在量子力学的影响下,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宏观向微观发展,开始进一步关注事物内部结构。这一趋势深刻影响了人们对造型艺术规律的思考与探索。经过艺术与设计领域百年来的摸索,平面构成作为深入分析视觉形象结构形式,帮助人们掌握视觉元素构成规律的重要手段,到现在,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它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平面构成》课程的价值与困境

从一般概念来看,构成是指事物按照某种规则形成组合、组织。在设计领域中,平面构成的含义被进一步地限定,具体是指在二维空间中,将事物的点、线、面等形态元素按照科学规律、审美法则以及情感心理进行归纳、整理、组合,进成某种图像意义。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视觉形式的组织尝试,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二维空间形式组成规律,其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设计。同时,《平面构成》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体系课序上通常位置靠前,就如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样,学习者从基本语素、语法入手,为分工更细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平面构成》具有设计原理和方法论的课程地位,其重要性和科学性毋庸置疑。同时,语言学习非常强调实践性。学习者在理解原理的过程中,如若不尝试步入设计语境,从具体设计问题出发去体验、验证原理甚至突破规律、进入创造阶段,平面构成将不但失去其价值和意义,它所希冀达成的教学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然而,笔者发现,“原理和实践相结合”既是平面构成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国内高校平构课程的教学往往呈现过分倾向某一方的矛盾,教师要么拘泥于原理和规律,学生按部就班,照搬“重复”、“渐变”、“发射”等规律,把设计活动变成“填格子”,拘束了思维;要么忽视原理,强调创造性,最终使学生随性而至,追求视觉炫目,失却设计活动强调计划、逻辑的本质。在呼吁创新的当下,后者成为高校教学的一个突出趋势,它体现了平面构成课程历经长久发展,在人、智、认知、行为等诸多社会深层次变革的当下所面临的困局。因此,教师如何既能把握平面构成课程的理论核心,又能有效地转化,实现其基础性、指导性;如何将视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设计核心以外的“素质”相贯通,使学习者从一开始就能真正触及设计师思维,是新时代背景下亟待探讨的问题。

二、平面构成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认识平面构成诞生、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理解其思想、价值的重要途径,也能为当前平构课程的发展指明方向。

一般认为,平面构成诞生于20世纪初。平面构成的研究对象是视觉语言。在20世纪以前,西方主流艺术领域对视觉语言的研究集中在探索虚拟真实空间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当艺术家受到科学进步与工业革命历史洪流冲击时,寻求传统艺术的革新,转变观看世界的方式,重新发现表达途径,就成了他们的主要课题。在塞尚艺术观影响下,立体主义画家巴勃罗.毕加索、乔治·布拉克开始有意识地在画面中削减描述性、再现性语言,用几何化的结构性形态取代具象描绘(如图1);拋弃了从固定视点观察、表现事物的空间透视法则,采用“同时性视象”的方式,在同一平面中画出对象多个角度的视像,构成不同视角空间在平面中的并置,画面从立体走向平面,物体从具象变得抽象,艺术语言从再现变为表现。在立体主义风格后期,艺术家采用混合、拼贴等手法,将砂粒、木屑、铁屑、织物、墙纸、印刷品等实物引入绘画、雕塑作品,形成了作品多元化质感。立体主义最终使我们看到形式元素本身的特征;形式元素主要为造型服务,而独立出来成为欣赏的直接对象。1909年,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表达了他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热爱,其后未来主义艺术家热烈歌颂力量、速度、暴力与骚动,开创出以表现动力与速度之美为核心的新时代艺术形式。如,贾科莫·拉通过影像重叠和放射状排列视觉元素的方法描绘运动中的形象(如图2);安贝尔多·波居尼使用跳跃的色彩、颤动的笔触、混乱的形象刻画现代城市的骚动,还将人体视作空间中开放的存在,身体结构超出人体形态而向外溢出、延伸,用打破^体封闭结构的方式,通过静止的空间形体表现了运动过程。结构和动态优先于固有形态被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无论观看者是否了解或认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就作品本身而言,我们看到了与传统艺术截然不同的抽象的形式。

艺术家对形式的探索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础和方向。设计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结构变革,是艺术及设计领域的共同课题。艺术先驱者延续传统又不断挑战传统,进而创造出新时代的设计文明。至上主义的创始人马列维奇抛弃了传统绘画的叙事性和虚拟三维空间形式,在画布上直接呈现抽象、平面的几何块面,并用简单的方块不断地探索形体、色彩和空间的关系,构筑起一个“无物象”的世界(如图3)。他强调形象与人的视知觉心理直接联系,完全遵从感知逻辑。在“无主题”的抽象观念引导下,画面形式直接表现为不同色彩的点、线、面、体的拼合,通过这种几何化的探索创造出新的形式体系。构成主义艺术家以抽象的手法探索各种事物的可用性,希望创造出一个与一切自然形态不同的“新的现实”和“纯粹的”、“绝对的”形式艺术;还强调艺术与科技进步相适应,常常使用现代机械和钢铁、塑料等新工具、新材料,采用立体主义的拼贴、组装、浮雕等手法表现事物结构。在机器审美中,构成主义者认识到组成部分对于整体的价值。“在机器里,所有的部分和构件在整体中都占有特定的位置、地位和作用,都是绝对必需的。在机器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多余的、偶然的或者‘装饰的东西……加一点东西进去或者拿走一点,都会毁坏机器的整体。”机器就像自然机体一样,是系统的、内在和谐的体系。构成主义者认为艺术品同样如此,其组成元素是清晰、理性而可分析的;形式元素及其构成关系服从于功能,同时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荷兰风格派杜斯伯格提出,所谓风格,即“剥去本质的外形”。蒙德里安也认为风格是客观的,它“对表现什么东西并没有什么兴趣,它更关注于如何揭示艺术家所深信不疑的,掌控自然的基本结构的那个法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动态的均衡法则。”艺术表现自然普遍之美和人自身之美,普遍的美来自于形式内在的关系及其所构成的力的韵律。他认为立方体、矩形是空间的基本形式;所有形式当中,几何形式最中性,最不受主观联想和情感影响,因此创作出许多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作品。他还对自然色彩进行了还原,只用红、黄、蓝三原色与黑、白、灰色进行创作,形成了完善自足、简洁明确、秩序严格的几何形态画面,对设计产生了直接影响(如图4)。

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艺术家对视觉基本原理的探讨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其设计基础课程将平面、立体空间,色彩,材料等内容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教学,既是一种开创,也是对现代艺术思想的阶段性总结。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构成主义、风格派、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家,他们在视觉语言上形成了艺术与设计的关联。譬如,约翰·伊顿强调通过平面、立体两种空间形式来理解形态、色彩、材料与肌理。他的探索将形态与色彩结合起来,认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与色彩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伊顿要求学生从韵律、结构等角度出发寻找画面的形式构成规律。他反对过分依赖感性经验,强调设计师应当将心理感知、情感等感性因素与科学理性分析相结合,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把握视觉规律。在此前提下,伊顿也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情感,强调心理感知,使学生建立起理性与感性的关联,从而使设计思维既具有逻辑性、缜密性,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由此可以看到,伊顿的基础课程实际上在帮助学生形成“被规范的自由”的设计素质,达成理性规则和感性感知之间的平衡。包豪斯教师、俄国抽象表现主义大师瓦西里·康定斯基提到,他对点、线、面的研究建立在“实证的”和“精神的”科学之上,是经过大量理论和实践探索,通过“分析与联想的综合方法”建立起来的。他在教学中坚定地推行理性分析与心理感受并重的理念。视觉引导心理,创作者可以通过规划视觉形式来引导人的产生相应的心理感知,如果画面去除可认知的具体物象,就可以使观看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色彩、线条等抽象的视觉形式上,并由此产生某些心理和情感反应(如图5)。另一位基础课教师,瑞士表现主义画家保罗·克利的特点在于向自然寻求形式(如图6)。他引导学生向内探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经验,并观察自然,从中提取创作原料。克利的创作及其指导的学生习作往往带有有机形的节奏与韵律感。正如惠特福德所指出,“包豪斯的初步课程之所以能够超乎群伦,是因为它的理论教学量大质高,是因为它运用了严格的理性思考,对视觉体验以及艺术创造性的本质进行着检验。”它对形式进行科学的分析,带领现代设计与纯粹感性的艺术道路分道扬镳,将其引向了理性主义的方向。

现代设计需要寻得一套适应机器生产并行之有效的基本原理,将纷繁复杂的具象事物容纳进去。几何形体自身具有概念性、抽象性的特点,在人类文化长久发展进程中,这种极端抽象的形式也逐渐与具象事物、视觉心理、人类情感等形成某些约定俗成的联系。以几何形态的方式切入设计基本原理,几乎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看到,前述各个流派艺术家的艺术主张虽有所区别,但是基本可以归纳为一点,即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寻求新的视觉形式,表达新的理念,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可以说,直到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等向设计转向的先锋艺术流派在传统表现方式基础上,将结构、空间等元素进一步提炼、归纳为形式的基本元素与规律,并强调使用新的技术与材料进行表达与创造,才真正踏上了现代设计意义上的构成探索道路。

三、学科交叉赋予《平面构成》课程多元化发展方向

从平面构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它的指涉范畴广泛,具有鲜明的跨学科属性。有学者提出,当前欧美国家的设计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平面构成课程,而是将其融入色彩、空间、材质等整体的视觉语言研究中。笔者认为这并不矛盾。西方的课程体系建立在传统的理性精神当中,而这正是早期国内设计教育所缺乏的。将平面构成独立出来,强调理性,强调规律,是对当前学科知识和教育准备的一种补足,也是学习者需要重点养成的专业素质。

20世纪初的先锋艺术家对平面视觉语言规律的探索,建立在现代物理学、哲学、视觉心理、符号学等多种学科的背景上,形成了以视觉反映自然与社会规律,以规律进行观念、情感表达,以符号进行信息交流、获取认同的学科知识关联。正如毕加索所说,“我们将以往被忽视的客观物象和形式引入绘画”,“算术、三角、化学、心理分析、音乐诸如此类,也与立体主义联系起来以赋予其较为简单的解释。”具体来说,比如,形式的结构及其审美问题是平面构成的主要研究内容之_,而人们对内部结构的关注来自于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支柱之一,它研究物质微观世界,把物质所处的环境视作一个整体,指出各组成元素之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其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理论总结极大推动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认识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为物质构成的基本因子而被人们广为接受。在结构中,当我们掌握了体系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时,就可以根据组成体系的结构规律来预知它未来和过去任意时刻的状态。同样,在平面构成这种空间形式中,构成平面图形的视觉元素在特定的组成规律约定下,也能够形成某种秩序。这种秩序具有指引性,是构成平面作品美感及意义的基本方式。

此外,“美”是“构成”的重要目标,而“美”这一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也直接影响到构成形式。平面构成对图像进行数理分析与处理,通过控制视觉符号的空间位置形成或打破平衡,获得节奏感、韵律感,达到形式上的美;同时,平面构成也要研究形式元素自身形态及其构成所引起的视知觉问题。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是归根到底,平面构成的形式是知觉的形式。优秀的设计师往往深刻把握形式的视知觉规律,进而利用它来创造充满意图的空间形象,与受众产生共鸣,并将受众导向预设的方向。撇开视知觉,平面构成的形式就会失去意义。另一方面,美的一般形式是什么,形式的意义如何生成,视觉符号在不同的文化区隔中有何差异,其变化的原因、脉络、指向分别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平面构成直接导向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符号学的领域。

结语

综上所述,《平面构成》是一门涉及面广、感性与理性认识兼备的综合性、基础性课程。在审美形式与内涵开放性、多元化发展的当下,如果《平面构成》课程仍旧停留构图训练层面,或者仅通过点、线、面等视觉元素与某专业领域图形图像的对应、套用来实现平面构成的价值,则既不能真正实现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又使专业设计学习失去扎实而开阔的根基。

因此,在国内高校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深层次发展的背景下,《平面构成》的教学改革要从内涵入手,其一,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变。通过训练让学生理解设计就是元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结构性的,其中隐匿着理性的数理、物理概念,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图7、8)。其二,《平面构成》课程训练环节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涉入相对完整的设计工作程序。学生从具体的材料、造型方法、造型规律等问题出发,寻找设计思路,制订设计方案,利用适当的材料、工具完成設计思维表达,并在课堂讨论中反复论证。不是从某个具体的专业设计项目、而是从平面构成自身建立起设计意识,使学生在相对单纯的领域中掌握规律、方法,进而充分体会平面构成的基础性价值。其三,《平面构成》课程要从理论和经验总结层面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完成优秀设计师的能力升华。学生通过“工作手册”的学习方式,完整记录学习过程;在问题引领下,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将思维转化成具体可观的成果。设置由学生主导的课程总结环节,通过书面文字、口头语言和视觉图像三种语言表达方式,完成学习总结,获得自我经验,同时也在发现的新问题引导下形成学习的延续性。从内涵出发的《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实践,将最终养成学生体系化、可持续的设计素质。

猜你喜欢

平面构成方向新时代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新媒体环境下的平面构成教学研究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Excel图表中平面设计元素的运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构想与实践
改变颜色和方向
位置与方向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