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引导的转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17-10-31李悦李丽丽
李悦 李丽丽
摘要:高校教师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以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引导,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性途径。本文将探索由教师申报立项,吸引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教师科研项目为引导,促进学生应用实战能力的新型培养模式。
关键词:科研项目 转型高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088-02
引言
教育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主要工作,培养人才则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直以来都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议题。时至今日,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化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才的需求。
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促进地方高等教育更加直接、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服务”。这就是说我国的高校将由原来的学术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以培养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两大类并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如何积极主动探索适合院校本身发展需要的途径,完成转型发展,成为摆在地方本科院校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转型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教育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成为新时期开展高等教育新境界的重点。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重新审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针对不同时期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来确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了能够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及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将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调整,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对比分析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知识的更替周期大为缩短。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来质疑,倡导教育工作者运用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所谓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与普及化,在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中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暴露出某些弊端。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讲课、写板书,学生听课、写笔记,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学生养成了一种惰性,不思考、不提问的麻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丧失,甚至是被迫地学习知识,完全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所在。而这样的学习态度,将导致学生学习只是听课和应付考试这样的被动接受,最终学生只会死读书,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实践能力。
当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教学手段深入到高等教育当中,当我们步入发达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下,在教育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产生重大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语言和文字来传授,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直观的感受。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的支持,使学生通过图片和影像等视觉信息,对所学内容产生直接印象,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使现代高等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将传统课堂中的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易懂,使学生能够主动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更好地接受所学知识。
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其独特的魅力使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其青睐有加,虽然这些教学手段很实用,但并不代表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任何—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方式都不是百分之百完美的,一切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二)借鉴国外相关院校的优秀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在高等教育中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普遍发展趋势。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世界上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学改革经验来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是大势所趋。当前,在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及课程体系的相应调整;二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三是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当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这些情况可以借鉴国外相关院校的成功经验,加快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脚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产学结合的教育手段,以职业需求为教育教学的核心,所谓“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分工合作,将企业中的实践与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其典型做法是将教学分別在企业和学校里交替进行,在企业中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学校里完成相应的理论课程学习,学校内所教授的理论课程基本上覆盖了专业所需的全部内容,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借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以此来完成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endprint
根据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再结合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我国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第一,加强校企合作,真正做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实战型人才。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校企合作的深度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校企合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术能力。第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教学经验丰富但指导学生实践经验不足,拥有足够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强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第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课程设置到教学理念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方面入手,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学到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掌握足够的相关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促使学生与所学专业接轨,培养成熟的岗位工作能力。
二、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与科研,是高等教育中的两个工作重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在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人才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过去的理论型人才培养转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已经从过去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既要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指导专业实践,促使学生拥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进而改变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境况。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其相辅相成。虽然教学的目的是知识的传授而科研的目的是知识的创新,但是教学与科研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需要科研来更新思想和理念,科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检验和实践,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互为表里的。
(一)科研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促进作用
首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确保对所授课程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是处于时代前沿的,而不是落后于当代的。将科研成果转化融入到教学工作当中,保证学生能够接收到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理念。
其次,科研是培养高素质、高技术水平教师的重要途径。科研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科研可以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持手段,同时科研也服务于教学工作,科研与教学的完美融合是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教师必须积极地参与教、科研工作,跟上学科前沿的脚步,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储备量。
再次,科研成果在教学领域的体现:教师可以把科研所得成果写入相关学科的教材,融入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以及课堂教学当中,以此来提高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可以将科研理念和科研成果運用在学生毕业创作的指导过程中,毕业创作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的把握,通过毕业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
(二)科研的创新理念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接受前沿学科理念的能力,而科研是具有独创性的创新性劳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科研项目,从课堂的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能够有机会接触到所学专业的最新理念和技术,从而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学生的毕业创作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目标明确地对学生的毕业创作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也可以以教师的科研助手的形式真正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当中。第二,在课题的实践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作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当学生有好的灵感及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把灵感表现于创作中,进而展现在课题研究成果中。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研究生)打下良好基础。另—方面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适应职位需要,满足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结语
科研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基础,是推动高等教育不断前进的动力,为了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拓宽学科领域、提高教学能力,高校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教、科研活动。高校是高新人才的培养场所,也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体,因此,重视科研、鼓励创新,以科研带动教学使其跟随学科前沿,以教学检验科研使其服务于教学工作,以便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事实证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相互的,它们的互相促进是建立在产学结合的基础之上,是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以科研活动作为引导来探索转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新方式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去实践并完善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