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7-10-31刘华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摘 要】师徒制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师徒制文化建设为职业精神培养发挥着作用。本文从师徒关系和师傅工匠精神两方面分析师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师徒关系;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技术培养,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着现代师徒制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由经验丰富技能突出的师傅指导徒弟,师徒指导全程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以项目、工作任务等驱动,加强现场教学、实践教學等,切实促进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但随着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学生职业精神问题突出,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不够,对事业缺乏持之以恒、吃苦耐劳、潜心钻研等品质。在此背景下,我们完善师徒制内涵,加强师徒制文化建设,对师徒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一、师徒关系的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师徒关系

古谚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传统的师徒关系就是没有血缘的父子。有些行业,一入师门,全由师傅管教,父母无权干涉,甚至不能见面。师傅具有绝对权威性。师徒朝夕相处,联系非常紧密,顺利完成师傅对徒弟家庭式的生活、技术及世界观的培养。在这过程中徒弟只能对师傅“惟命是从”,不得有任何的质疑。这种传统师徒的优点在于:良好的师徒关系能使师傅对徒弟资质和发展水平充分了解,有助于师傅对徒弟因材施教,有助于徒弟尊师重教,充分学习师傅的技艺,有助于师傅充分了解徒弟的学习状况,从而有利于技艺顺利传承下去。缺点在于:徒弟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创造力,甚至是盲从,封闭。

(二)现代高职教育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中教师上完课就走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对陌生,一学期课程结束,教师叫不出学生名字非常普遍,甚至存在学生不认识任课教师的现象。这导致当教师对学生进行管教时,师生之间形成一定隔膜、对立,甚至在课堂上出现过激现象,引起过不良社会影响和负面评价。也导致一些教师不敢管教学生,放任自流,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师徒关系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高职教育应该传承良好师徒关系,强化徒弟尊师重教思想,应建立现代职教中新的良好师生关系即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友”,相互尊重。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学生“唯师命是从”。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部分老师成为师傅,师傅手把手教徒弟学技能传精神。师傅和徒弟在教学中加深感情,成为朋友,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亦师亦友的师徒关系通过多方面逐步形成。

1.师徒关系双向选择。根据学习项目的不同及师傅技能方向特长,徒弟向师傅提出学习申请书。根据徒弟的学习情况、个人品性及申请意向,师傅对徒弟进行选择。通过双向选择双方形成师徒关系。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的师徒关系,使师徒关系的形成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避免师傅对徒弟的垄断式管教,避免徒弟对师傅的被迫式盲从,有利于后期师徒情谊的形成。

2.项目教学促进亦师亦友。通过师徒关系确定后,师傅带徒弟,通过真实建设工程项目手把手学习。在项目建设中,一方面师傅亲身示范,徒弟学习技能;另一方面,项目中碰到难题和困难,师徒可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在这过程中形成师傅、同行和朋友等多重关系。

3.文体活动加深师徒情。针对结为师徒的特点,平时多开展师生之间的文体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互动,增加感情。例如:组织一场篮球赛或羽毛球赛,让师徒组队参赛,比赛中不自觉加深师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增加了师徒的感情和凝聚力。活动中形成亦师益友关系。

4.信息化手段实现师徒沟通无障碍。师徒间互加QQ、微信,随时保持交流,师徒学习工作之余增加互动。

二、师傅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一)传统师傅的工匠精神

古代师傅是对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尊称,如铁匠、泥瓦匠、钟表匠等。精益求精就是古代工匠的伟大使命,匠人一辈子追求“以德为先,德艺兼求”。工匠不断将技艺进行改造和升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做出“巧夺天工”的产品,才能带出“心灵手巧”的得意门生。古代工匠对自己的名声看的无比珍贵,早在唐朝工匠就将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的产品上,以示对产品质量的担保。他们对信任的徒弟也是亲如家人,倾注心血,毕其一生所学,倾情相授,希望徒弟能学有所成,扬名立万的高徒。“名师出高徒”就是对古代师徒文化最好的概括。真是自己一辈子追求才得,所以工匠不会轻易将自己的技艺与其他匠人交流学习,造成门户之见,自己也不会轻易向别人请教学习。这也是古代师徒文化中的不良之处。

(二)当前职业精神的缺失

当前我们社会很浮躁,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很少有人一辈子能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老师也受这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不能静心搞学问,认真搞教学,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古代师徒文化中师傅的匠人精神就值得我们好好传承和创新。

(三)师傅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创新

如何让我们的老师专注认真的搞好教学做好科研,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呢?结合传统的工匠精神,我们可作以下传承与创新。

1.拜师仪式增强职业感。召开拜师见面会,师徒分别进行宣誓和承诺。师傅对其职业操行和教学职责作出承诺,徒弟对其学习纪律和任务进行宣誓。拜师仪式的举行增强了徒弟对师傅的崇敬之情,师徒双方的宣誓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既宣扬尊师重教、又弘扬了职业进取精神,激励师徒共同奋进,忠于事业。

2.严格师傅库挑选。坚持以德为先,唯才为师,德艺兼求原则挑选组成师傅库,突出育人功能。让具备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作为师傅,通过言传身教,传扬工匠精神。挑选师傅,不仅要求实践经验丰富、职业技能突出,更要求品质优异、品行兼优、一生热爱所从事的行业,对工作精益求精、执着追求卓越。并且打破师傅的固有化,只要是以德为先,德艺兼具的都确定为师傅,根据师徒制的不同项目,确定出各类优秀的师傅。

3.细化师徒考核。在师徒制人才培养中,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培养阶段都设置有考核。考核既包括对徒弟的学习成果,也包括师傅的培养过程考核,师徒各组之间进行评比。考核通过的师傅才能评定为“双师型”、“双师素质型”等教师,相应地提高“双师型”、“双师素质型” 教师的待遇。而且还进一步细化“双师型”、“双师素质型”等级考核,根据师傅掌握实践技能的多少、熟练程度、项目数量大小、带徒弟成效等评定“双师型”“双师素质型”等级,根据等级发放课时、级效工资等。

4.鼓励师师之间、师徒之间、徒弟与徒弟之间相互学习。韩愈在《师说》说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无论年龄、地位、身份都应虚心地向人学习。工匠精神强调的是对职业的执着追求和技艺的精益求精。以此为核心,开展优秀师徒交流会、优秀师傅专题讲座,优秀徒弟分享会等,组织各种师徒教研活动。另外,现代师徒制中师傅的确定具有发展性,优秀的徒弟也要成长为师傅的助手,最后也成为师傅。

作者简介:

刘华(1976-),女,湖北洪湖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法学、教学管理等。

注:

本文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建筑技术学院师徒制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为:2015A07。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传承创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