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践与反思

2017-10-31姚卫珍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茶类茶艺茶文化

姚卫珍

为立德树人、培养人才,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实现综合实践育人。劳动技校积极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创设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与中小学校共建实践探索“课程初探——研学深究——旅行体验——汇报升华”的课程实施模式,合作组织学生开展茶文化研学旅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茶文化旅行活动课程“研学旅行”“研学旅行”,指“由学校组织的、学生集体参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校外参观体验实践活动。”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下简称劳动技校)是直属于广州市教育局的多功能综合性素质教育基地,利用校本茶文化课程的软硬件资源,与普通中小学共建,创设了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践探索“课程初探——研学深究——旅行体验——汇报升华”的课程实施模式。这是劳动技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新,也是应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下简称《意见》)而展开的一次先锋探索。茶文化研学旅行自创设以来,有效培养了学生健康生活习惯和高雅爱好、提高了学生人文底蕴与探究精神、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对国家的认同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育人价值

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等学科内容,知识性、科学性、生活应用性强,开设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符合《意见》“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的要求。

1.茶文化研学旅行可育德树人。茶文化包含的高尚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凝聚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在社会生活中、内化在日常行为里。学生在研学识茶、泡茶、制茶、品茶、敬茶的一举一动中真实践行茶礼茶德,在名山胜水中体验茶俗茶情、了解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助于学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产生国家认同感、责任感。这真实场景的德育更有感召力,更易直接有效地引发内化为自觉德行。

2.茶文化研学旅行是跨学科知识的融会。《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劳动技校茶文化研学旅行内容包括茶园观察、茶叶制作、茶艺修习等,其中如茶树观察属于生物、自然学科知识,茶叶制作属于生物化学知识,茶史茶俗属于历史内容,茶文学与语文紧紧相连,茶艺与艺术、茶礼与思想品德相通……因此,茶文化研学旅行可有效地与中小学课程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以古通今、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有助于提高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学科综合理解及应用能力。

3.茶文化研学旅行是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有效载体。茶文化研学旅行通过课程研学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认识学科知识在“茶”中的呈现、应用;通过旅行增强学生知行体验,引导学生在“茶山行”“制茶體验”中去实践、感悟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真正了解“杯中茶”的来源变化,促进学生书本知识与社会经验的融合。学生在茶文化研学旅行中将知识技能在生活中运用起来,理解劳动、知识和创造的关系,进而学会创造创新,促进知行合一,树立劳动意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二、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施模式

茶文化研学旅行是由多次课组成的、延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主题方法指导、旅行体验活动过程、成果整理与汇报等课程,最终目的是要让茶文化“始于研学却不终于旅行”,能够持续陪伴学生健康、优雅地成长。广州劳动技校结合教学实际,在实践中探索创设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模式,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实施模式的确定、经费和安全保障等多方面问题,促进系列活动课程的开展与目标达成。

劳动技校利用自身作为综合实践基地的优势,利用学校茶园、茶艺室、茶文化课程师资队伍等软硬件资源,若干茶厂茶企、高校等合作机构支持,常年接纳中小学进行一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课程对接的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有效运作机制,及与广州市众多中小学的良好共建合作关系等优势,大胆创新了茶文化研学旅行的课程模式——与中小学共建,两校教师共同合作带领学生以“课程初探——研学深究——旅行体验——汇报升华”四课模式开展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促使学生在一个延续的、有专业教师指导的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通过行前主动探究学习掌握茶文化知识技能,行中有目的地亲身体验、验证应用知识技能,行后汇报反思、感悟茶文化内涵,真正理解掌握茶文化知识技能,掌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健康高雅的生活态度,养成爱自然、爱祖国、爱身边人的茶德茶情,实现茶文化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四课模式具体如下:

三、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具体教学

以劳动技校近期与某学校共建开展的《走,春日里寻茶去》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为例:本次研学旅行的主题由学生自主选定,教师根据主题辅导学生制定研学旅行方案,研旅结合,研为旅服务,旅为研验证。

第一课《课程初探》方法指导:教学目的是引发学生对茶的兴趣,为研学做好准备。教学地点在劳动技校茶艺课室。教师考虑从茶的艺术文化审美和生活实用角度着手激发学生兴趣,因此选取茶的起源发展、作用、品饮方法及各国各地茶俗欣赏等基础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精心装饰茶艺课室、课前1分钟开始播放茶艺表演视频创设各种情境,从视、听觉营造美学刺激,激发学生尚美之心。学生甫踏入课室,思想和心灵马上被古朴宁静的环境氛围和优雅规范的茶艺意境所吸引,产生“我想要学”的欲望,进而引导探究内容和主题生成。

第二课《研学深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制定研学旅行方案,深入探究茶文化,为旅行体验做好知识技能储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从研学结果的有效性和旅行体验的可实施性考虑,引导学生在可施行的选题领域、有研究应用价值的主题范围内,自主选定茶文化研学主题,设计研学旅行方案。教师拓展学生反思生活里有关茶的一些误解,启发学生发散思维。例如“铁观音是什么茶?”学生答“绿茶”,教师反问“真的是绿茶吗?”学生开始反思“铁观音究竟是什么茶?”产生疑问“茶叶是怎么分类的?”由此定下“六大茶类”的研学核心点,再继续发散提疑“六大茶类是怎样产生出现的?”“六大茶类怎么区别?”“长在什么地方?”“制作工艺具体不同点在哪?”“要怎么冲泡才能保证其特点呈现”……教师随之引导学生将“头脑风暴”产生的一个个问号精简去繁,串成有序的思维导图,设计出合理的研学旅行主题方案——《走,春日里寻茶去——探究六大茶类》,并列出相应的探究任务单。这时的“学”就是学生想要的“学”,学生非常清晰自己“想要学什么”“怎么学”。在兴趣带动及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地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六大茶类”的产生因由、制作工艺和功效,通过对比观察及品评六类茶样,体验学习“六大茶类的特征区别及品评方法”等。研学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发挥自主能动性、学习探究方法、增长茶文化知识和增强茶艺技能的过程,旅行体验所需的知识储备也就形成了。endprint

第三课《旅行体验》: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旅行中体验研学所得,使学生准确、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茶科学文化知识,实现知行合一。活动地点为英德红茶科技创新基地——九号红茶庄园。主要活动内容是包括参观茶园、观察茶树、体验采茶制茶、体验评茶、参观茶史馆和制作擂茶等。两校教师共同完成前期的踩点考察、出行申请、备案、安全培训等后,组织学生集体出行。

为实现旅行体验的有效性,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在行中体验、验证。行前,学生已基本探得“六大茶类”各问号的初步答案,那么这个答案是否正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体验任务单,引导学生逐个去验证:学生观察茶树形态——温习生物知识,验证茶树的生物学形态特征;采茶制茶——体验绿茶、白茶、红茶的制作过程,验证六大茶类的工艺区别及技巧所在;听专家现场讲解评辨茶类技巧、观摩专家评泡手法——对比验证自己掌握的技巧是否正确……尤其是在制茶中,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尝试“提采”茶叶、“摊晾到清香散发”“高温杀青,先高后低”“轻压短揉”“干燥”形成了杯中清茶,之前探究的“茶叶制作工序”知识在双手上转化作真实的生产动作,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知识技能通过“五感”体验深深地刻印在大脑里,达到知行合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生化知识解释茶叶制作原理,将旅行体验与书本知识连接起来,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和生产应用,将认知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完成知识的内化。

第四课《汇报升华》:课程内容是教师指导学生成果整理与展示汇报,学生从汇报分享研学感悟,现场展示六大茶类的识辨技巧和茶艺。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整理研学旅行收获,促使学生更正或重组茶知识、提高茶艺评茶技能、感悟茶德,达成综合实践育人目标。教师采用在整个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强化能力锻炼的策略,引发学生的情感触动,促成学生的反思与提升。如在德育渗透方面,教师在《课程初探》时引导学生谈对茶道的看法,《旅行体验》时引导学生静心感受茶山的“清静自然”、体味“茶,人在草木之间”的自然馈赠、体悟陆羽的“精行俭德”……学生对茶德的认知从“简单认识—行为感知—内心体悟”逐步深化,当汇报课上听到其他同学分享习茶前后对茶道的理解变化、谈习茶之路的情感发展时,情感就被再次触动、共鸣,对茶德的理解认同就自然而然地升华了。教师还邀请了家长参加,学生在自己的父母面前全套演绎茶道艺术,双手齐眉奉茶,又将茶德感恩体悟再转化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内化为德行。

四、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实践反思

劳动技校创设的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受到了中小学校和学生、家长的认可及欢迎。共建方式相较于中小学自行开发组织或委托机构开展操作更便利、学生习得效果更显著,也为其它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实践借鉴案例。但是,要实现有效教学,活动课程开展时还要把控几个关键点:

1.研学主题、旅行场点的设置,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兴趣要求指导活动方案和安全预案,设计出更多不同主题的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

2.应根据不同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灵活调整研学难度和教法学法,如高中生与小学生、学优生与学差生的研学内容与教学策略都应有所区别,使活动课程的知识与实践难度与学生水平相当,活动科学性与趣味性共具,让学生“兴起旅行、乐在研学”。

3.保证经费。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是由广州市青少年科技特色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推进茶科学茶文化课程教育》和科研课题《实践基地茶文化课程为中小学研学旅行服务的研究》支持,师生活动经费由项目及课题经费支出。

4.严格做好安全保障。在建立并执行安全保障机制与安全预案的基本条件下,选拔家委会成员参与管理是一个很好地辅助措施。参与的师生比、家长志愿者比要细细衡量,确保有足够人力做好安全工作;除必备的学生安全培训外,设立、选拔学生安全小组长协助教师做好安全工作,也可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5.研学旅行的后续。建家校生微信群,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学习,飲茶品茶,学以致用,师生带动家庭爱上茶文化,家长鼓励与推促师生,共同成长发展。

劳动技校创设茶文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既是一种先行探索,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完善,同时为下一步成为研学旅行基地做好准备,推动各地基地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促成学校与基地携手共进,逐步建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而与各中小学共建,必然要求教师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以满足不同学生水平需要,必然推动学校要用更开阔的眼界去扩大丰富课程资源、内容——这些都会推促学校及教师要不断提升、发展,有利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2]王慧.以茶文化为载体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现代教学,2015,(01):125.

[3]林卫民.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意蕴和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17,(02):11-12.

[4]黄传骅,吴颖.“课程化”研学旅行教育改革新亮点[J].徽州社会科学,2015,(04):14-16.

[5]张志勇.研学旅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J].基础教育参考,2017,(02):6-8.endprint

猜你喜欢

茶类茶艺茶文化
茶类提取物抗氧化损伤的研究进展
不同茶类加工工艺对福建水仙茶儿茶素组分和生物碱的影响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常喝白茶益处多
校园茶艺飘香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Cup of Tea
茶类词汇英译翻译策略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