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2017-10-31滕树群
滕树群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朗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课程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教师要更新理念,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教师们正确的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期待教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而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笔者着重从朗读方面谈一些新理念。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都得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意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学生对比常有较浓厚的兴趣,抓住这一特点,在学生精读理解时我运用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处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这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了这个“投”字恰如其分的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还有一句话:“有一回,一只细腰蜂悄悄地飞来,震动着翅膀向网上撞。”这个“撞”字与“投”字的含义则大相径庭,它生动贴切地写出了细腰蜂可不是无意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活捉蜘蛛故意设下的妙计。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层意思,我便让他们把“撞”换成“投”、“碰”等词语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兴趣盎然,并很快在比较中理解了细腰蜂重撞蜘蛛网的良苦用心,改成其他词效果会差一大截。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2、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
课文中总有一些类型比较特别的句子,如感叹句、反问句、祈使句等,对这些句子改变句型进行比较朗读,既能使学生读出这些句子的特点又有助于他们领悟作者的情感。《我只要第三层》中建筑师说:“不造下面的两层,怎么造第三层?”学生通过比较朗读,从建筑师反问的话语里感悟出前一句更衬托出富翁的愚蠢。
二、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小学语文课文类型不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大海》一文时,课前我从网上先录下海水拍打焦岸的海浪声,海鸥在海面上的叫声,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浩瀚无垠的海边,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朗读“大海,大海,像只摇篮,”这句话时读得又轻又慢,就像小宝宝在摇篮里恬静的入睡了,而读“大海,大海,多大多宽!”这一句话时,把大海那种磅礴的气势通过自己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三、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教学生读一篇篇课文,培养学生无声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到思维经过理解加工转换成有声语言来再现故事情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不但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狼和小羊》一文中有两个角色:狼、小羊。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狼和小羊的个性,狼——狡猾、凶残、骄横、蛮不讲理;小羊——温和、善良、软弱、楚楚可怜。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狼和小羊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真正形神一致。
四、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情境中去,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深层的含义。如《雨点》这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这句话时,我问:你有没有散过步,散步时是什么心情,全身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了:我散步时很高兴,散步时很舒服。有了这种基础,学生便很容易得出:这句话应该读得舒缓些。
五、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
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機,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演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时,我布置了相关场景,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表演,小青蛙在向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的过程中,明白了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最快乐,学生边演边说,再现了课文中的情景,同时在表演中掺入了自己的言行,这样,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但丰富了想象,深化了情感,而且也提高了朗读水平。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人人做演员,个个都参与,学生们通过表演朗读读出了语感,又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受到美的陶冶。
总之。没有朗朗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学生读好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法、小学卷7张行涛、周卫勇——北京.中国轻]业出版社2004.3
[2]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