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中的礼

2017-10-31王彬

农家书屋 2017年9期
关键词:春牛禽兽礼记

专家简介

王彬 鲁迅文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致力于叙事学、中国传统文化与北京地方文化研究。在叙事学方面,结合中国传统考订方法对小说进行研究,提出第二叙述者、叙述者解构、动力元、滞后叙述、漫溢话语等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侧重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禁书与文字狱;在北京地方文化方面,从城市演变与城市美学角度,对城市形态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微观地理构想,参与了许多旧城保护与奥林匹克体育公园规划。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礼是什么?

具体说:

礼,是一种社会规范,是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行为。

礼,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礼,相对稳定,可以流行几千年而不变。

从内容划分,礼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一)日常生活中的礼。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人生节点时的礼。比如,生日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婚礼、丧礼,等等。总之,人无论来到世间,还是离开世间,都离不开礼。

第二类,人际交往中的礼。比如,晚辈见长辈、下级见上级,男士与女士交往,包括吃饭,也含有礼,一般而言,主人坐在主位上,根据左为上的原则,尊贵的客人坐在主人的左侧,而次尊贵的客人则坐在主人的右侧。

(二)节日之中的礼。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我国传统的四大节日,节日不同,礼的形式也不同。比如,春节前夕,单位、国家要举行聚会,称团拜。清明时,家人要去祖先的墓地祭扫。

我国在历史上是农耕国家,对立春这一天十分重视,在那一天要举办打春牛的仪式。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赶春牛的人称芒神,也是用泥土塑造的。芒神手持鞭子,表示送走寒气迎来春天。如果当年立春早,在头年腊月,芒神则立在牛的前面;如果晚,在正月初十、十五,就在牛的后边;如果在岁尾或年首,芒神便紧挨牛身,与牛并排。如果芒神双脚穿鞋,表示当年主旱;双脚不穿鞋,表示主涝,穿一只鞋表示旱涝平均。春牛与芒神摆在州、府和县衙门前,立春那天,官员穿戴官服祭祀神农氏,然后在春牛身上抽三鞭以示劝农。仪式完毕,农民便从春牛身上挖一块土回家,以取五谷丰登的吉兆。

(三)行业之中的礼。

比如,军人见面时互致军礼,武术人员比武时行抱拳礼,等等。

(四)国礼。

国家举行的礼。黄帝的祭礼、孔子的祭礼、国庆典礼,国家领导人互访的礼仪,等等。比如,根据《烈士公祭办法》, “十一”之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便是国家级的大礼。

国礼是严肃、庄重的,丝毫不能马虎。国家之间,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对方,首先是尊重对方使者,在历史上因为不尊重使者,甚至引起了国家之间的战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而“以自我为中心”。在家是王子、公主,想怎样就怎样,家长纵容娇惯而成为混世魔王。在外呢?目无社会规矩,不守社会秩序,丧失公共道德。这样的任性是不可取的。如果每个人都任性,每个人都期冀最大的自由,社会就会失衡。极端的个人主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危机之源,会为人类带来“自由的噩梦”。

因此,必须通过社会规范对个人行为进行限定与约束,否则,社会便会成为一盘散沙而内斗不已。人类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制定规矩与原则,这些规矩与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为“礼”,将这些“礼”集中在一起的书,便是《礼记》。

《礼记》有《大戴礼记》与《小戴礼记》两种。《大戴礼记》是叔叔戴德选编,有85篇文章;《小戴礼记》是侄子戴圣从中精选出的49篇,东汉郑玄为其作注,从此独立成書。我们常说的《礼记》便是指《小戴礼记》。《小戴礼记》收有许多著名篇章,比如《大学》 《中庸》 《礼运》《王制》等。前两篇阐释修身做人的准则,后两篇阐释儒家对国家与社会制度的构想。除此以外,《礼记》还记载了大量的礼仪制度。

归纳起来,关于礼的基本论述,在《礼记》中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礼是人类与禽兽的本质区别。

《礼记·曲礼(上)》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禽兽。

聚麀,是指一个女人和父子二人发生性关系。比如武则天与唐太宗李世民与其子高宗李治的关系。这种性关系是乱伦,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是不可以的,因此要用礼来制约。 通过礼来规范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道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这是礼的第一原则。

第二类:礼是节制人类情欲的社会规范。

情,就是情感,统称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的七种感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欲,就是欲望,统称六欲。通常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等产生的六种欲望。

《礼记·礼运》说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弗学而能”。吃饭与男女之间的性关系是人生中最大的欲望,而人最厌恶的则是死亡与穷困。这些大欲望与大厌恶,都藏在心里而不表现出来,所谓“美恶皆在心,不见其色也”。怎么办呢?就是要通过“礼”,通过礼对个人情欲进行节制, “欲一以穷之”,使个人的情欲符合社会规范。

第三类,礼是人类行为的文明标准。

《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从治理国家军队大事、做官视事、祭祀鬼神,父子兄弟家庭伦理,到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都必须用礼来约束。

礼的核心是“敬”。敬是恭敬与庄严,必须以“敬”的心态对待礼,才能够守礼。

除此以外,在《礼记》中,还有许多关于人生的论述,至今没有过时,有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体验。比如: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教化人民,必须从教育入手,说明教化与教育的关系。

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礼记·文王世子》)

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哲理。简单地说,知道了怎样为对方服务,然后才可以领导对方,所谓“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贤。(《礼记·曲礼(上)》)

对有道德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对自己不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长处。辩证地对待他人,从而避免识人之误,至今也是如此。

简单的说,礼是一种对个人行为的社会约束,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约束就是礼。对待礼,君子的态度是“恭敬(恭顺敬重)、撙节(抑欲节制)、退让(谦虚忍让)” 约束自己,尊重他人,从而展现自我风采,回归内心关照。在礼的框架里,人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当然也可以说是他人、社会、国家与我的关系。总之,是一种互动的集体的关系。当个人履行礼的时候,不是简单刻板地守礼,而是通过礼来认识自我,将自我融化到他人、社会与国家之中,从而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为社会提供服务而利己、利人,为人民福祉与国家强盛做出贡献。

二十一世纪是文化竞争的时代,国学作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国学必将为我国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丰厚的思想与道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礼是其中的基础与重要节点,研究礼,辨别其中合理因素,继承发扬光大,必然会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文中引文出自任平:《〈礼记〉直解》,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牛禽兽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常忆故乡打春牛
趣话“衣冠禽兽”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插秧
衣冠“禽兽”:人性异化下的现实主义闹剧
春日物语
衣冠“禽兽”
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