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引进高端人才探析

2017-10-31石亚四��

中国经贸导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芜湖长三角高端

石亚四��

摘要:统计数据表明,安徽省芜湖的经济实力和科研资源,与长三角城市群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较大,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芜湖引才需要更高的成本。为解决引才困难,提出“互联网+”芜湖引进高端人才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长三角芜湖高端人才

一、引言

随着社会发展,区域经济竞争演变成了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竞争。芜湖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双核城市,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长三角大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安徽创客之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是皖江明珠、创新之城。芜湖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引进高端人才成为重中之重。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互联网经济进入新纪元。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探索“互联网+”芜湖引进高端人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为其他城市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决策参考。

二、文献综述

对引进高端人才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国外:早在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对教育和训练的价值进行了论述,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启蒙,人力资本理论研究了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人才的成本、人才的投资收益分析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导致人口迁徙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迁徙者原居住地存在着不利于其居住的因素(即推力);另一类是迁徙者所要迁入的地域具备有利于其居住的因素(即拉力)。推力因素主要包括迁出地自然环境较差、工资待遇较低、医疗保障不健全、教育水平低、治安条件差、收入分配不均等。拉力因素主要包括迁入地能够提供较高的工作待遇、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日本学者中松文郎提出“目标一致理论”,该理论认为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只有其目标与群体目标相一致时,个人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国内:学者们主要研究了各地方引进高端人才存在的问题,如盲目的跟風、攀比,引进政策趋同化,引才标准、引进方式、福利特遇等政策相似,引才不匹配导致人才资源大量浪费,引才手段单一、主要靠经济手段引才引发了区域间恶性人才竞争等[1]。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相应提出了对策建议。学者们的研究为笔者关于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三、芜湖引进高端人才现状

安徽芜湖在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市委、市政府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实现人才结构高端化、产业层次高端化、城市品质高端化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城市”的发展路子,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2013年以来,芜湖市开始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不断从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前来芜湖创新创业,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引才政策,对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和生活补贴,兑现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对其随迁配偶给予优先推荐就业岗位等,到目前全市共引进培育高端人才6659人、创新创业团队99个[2]。高端人才的引进对芜湖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引进高端人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芜湖经济还不发达、科研资源还不充足,导致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引才成本较高等。

四、芜湖引进高端人才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端人才引进的因素一般包括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科研因素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因素、科研因素、成本因素对芜湖引进高端人才的影响。

(一)经济因素

研究表明,70%—80%的人员流动是由于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关键要素,它直接影响到科技、教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经济投入,经济实力是引进高端人才的物质基础[3]。经济发展速度对引进人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高速、持续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广阔的创业空间和就业空间。

GDP代表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是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GDP状况(见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2015年芜湖GDP为245732亿元,位列第18位,低于江苏9城平均GDP(661689亿元)和浙江8城平均GDP(454318亿元),与上海市GDP(2496499亿元)相差2250767亿元。芜湖人均GDP为67250元,排名第17位,低于江苏9城平均人均GDP(104672元)和浙江8城平均人均GDP(86535元),与上海市人均GDP(103363元)相差36113元。2015年芜湖GDP增速640%,排名第14位,低于江苏9城平均增速730%、浙江8城平均增速689%、以及安徽8城平均增速660%。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芜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沪苏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落差,导致芜湖的教育服务、医疗保健、商贸服务、文化和生活设施等与长三角沪苏浙发达地区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其结果一方面导致芜湖引进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另一方面还会产生芜湖本地高端人才向长三角沪苏浙等经济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虹吸效应[4]。

(二)科研因素

科研资源是有效地吸引和留得住高端人才的重要因素,是高端人才实现自身学术和技能价值的基础。科研资源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科研资源的丰富和匮乏主要通过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明专利、普通高校等指标数量表现出来。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普通高校、发明专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分析芜湖科研资源状况。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相关资料,分析长三角26城高新技术企业状况(见表二)。endprint

从表二可以看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截止2015年底,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441个,排名第15位,低于江苏9城平均1124个和浙江8城平均713个,与上海(6071个)相差5630个。2015年芜湖高新技术企业增速996%,排名第23位,低于上海增速1174,江苏9城平均增速2403%,安徽8城平均增速2151%,略高于浙江8城平均增速674%。2015年芜湖发明专利授权1927个,位列第11名,低于江苏9城平均3751个、浙江8城平均2609个,与上海(17601个)相差15674个。2015年芜湖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2339个,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第9位,但是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例仅为156%,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倒数第9位,这个数据的背后可能是不符合发明专利的原创性标准、与已有发明进行了重复申报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但是可以看出芜湖的开放程度还不够,人才资源不足,人才实力不强。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芜湖科研资源不充足,整体科研条件与长三角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这也导致引才困难,人才创新性成果较少或层次不高[5]。

(三)成本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进一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芜湖引进高端人才成本。引进高端人才成本是指高新技术企业在人才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高端人才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为引进人才提供的科研经费、办公科研设备、薪酬、住房、医疗、保险、税收优惠、子女教育便利、配偶工作分配等各项支出。根据高端人才薪酬设计方案,薪酬主要包括高端人才的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各种补贴、项目工资、特殊贡献工资和股权[6],设为可变成本(VC),其他支出,设为不变成本(FC)。总成本TC=FC+VC=w×L(Q)+b,L表示劳动投入量,w表示工资率,b表示不变成本。如图1,横轴Q表示研究开发产量或技术创新产量,纵轴C表示高端人才成本,总成本TC曲线表示,随着研究开发产量或技术创新产量的增加,总成本是增加的。

一般来说,引进高端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在引进规模由小到大的扩张过程中,会先后出现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即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现象,表现为平均成本(AC)曲线呈先降后升的U型,如图2。对于高端人才,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往往要在很高的研究开发产量水平上才出现,所以,平均成本(AC)曲线将会出现L形特征。

平均成本(AC)曲线位置的变化,需要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来解释[7]。由于芜湖经济发展水平、科研资源与长三角沪苏浙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外界环境不具有吸引力,导致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外在不经济,企业的外在不经济,使平均成本AC1曲线向上移至AC2曲线的位置,使得引进高端人才成本进一步上升,如图2。因此,相比长三角沪苏浙经济发达地区,芜湖引才成本更高。

五、芜湖引进高端人才对策

由于经济实力的差距,芜湖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满足高端人才对子女就学、家属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高品质的需要;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科研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凭现有的条件,引进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引才成本更高,甚至有些高端人才无法引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芜湖引进高端人才,除了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对高端人才科技成果的保护等刚性措施外[8],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引进高端人才的柔性措施,使刚性措施和柔性措施相辅相成,大力提高芜湖引才成效。“互联网+”是指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基于互联网新时代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互联网+”引进高端人才是基于以互联网为核心,围绕正在涌现的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按照互联网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征,重塑高端人才生态圈。芜湖作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可以先行先试,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引进高端人才策略。

(一)“互联网+”高端人才招聘

互联网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时效性强,并且跨越空间,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互联网高端人才招聘应该具有三个功能:

一是互联网招聘的传统功能,即企业依托网站强大的动态的人才资源库,搜索自己所需要的高端人才,动用人力少而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高端人才的求职者,通过网站分门别类搜索引擎,轻松地对工作地点、工作类别和需求等条件进行全方位智能查询,快速、准确地查询到所需求的包括行业、企业、职能、工资福利待遇等信息,有利于节约时间成本、经济成本,高效率地合理配置高端人才资源。

二是宣传推介功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开放性优势,大力宣传芜湖从历史到现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地理位置、国家政策等的优势和特色。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芜湖虽然与沪苏浙城市群经济发达地区有差距,但在安徽城市群中,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科研资源,社会环境,地理位置等,芜湖都有较强的优势。通过营销宣传,增强芜湖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

三是挖掘隐藏在非正式组织、民间的高端人才。研究表明,高端人才一般性情复杂、灵活、自立、敬业,注重知识和技能而非行政权威,崇尚自由,喜欢较少约束的工作环境[9]。高端人才的这些个性特征,使部分高端人才隐藏在非正式组织、民间,巨大的创新潜力被埋没。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的特点,能满足高端人才这些个性特征的需求。因此,除了引进正式组织的高端人才外,通过互联网,把这部分高端人才挖掘出来,发挥其创新创业的正能量。

(二)“互联网+”高端人才“外引内培”

引进高端人才的目的之一就是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人才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一是让企业低、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在各種终端和网络环境下随时随地进入学习,聘用区域外高端人才培训讲解知识点,通过互联网培训平台直播,或者远程连线区域外高端人才和被培训者交流,或录制培训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培训平台。被培训的人才实时进行反馈和测试、在线讨论、交流学习方法,按需学习,寻找需要的的学习资源。这样让区域外高端人才跨越空间距离,随时站在每一个企业被培训者的身边传授知识和技能。通过“‘互联网+'外引内培”,提升芜湖整体科研软实力,减轻引才成本。endprint

二是留住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芜湖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拥有普通高校10所(见表二),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并列第8位,具有数量优势,但由于芜湖与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市高校毕业生大部分到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根据芜湖十所高校就业质量报告统计,发现每年留在芜湖本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专科生约占45%,本科生约占30%,研究生约占35%,层次较高的人才流失比较明显。一般来说,普通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都比较扎实,具有创新的欲望,是科研资源的主要软实力,互联网形式的外引内培,对他(她)们也非常有吸引力,易于被他(她)们接受。芜湖通过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等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制定更好的人才政策,留住本市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芜湖普通高校较多,这是芜湖唯一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最靠前的优势,要充分运用好这个优势,真正的高端人才只能靠自己来培育。

(三)“互联网+”高端制造

从芜湖近三十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奇瑞、海螺是芜湖发展的名片,带动了芜湖跨越式的发展。现阶段和在较长时间内芜湖仍然要紧紧抓住以发展现代工业化为中心来发展芜湖经济,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互联网+”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已经比较成熟,如淘宝与天猫、京东商城、微信微店等,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互联网+”高端制造还没有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互联网+”高端制造,包括“互联网+”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是以这些顶、尖、高制造业为平台,聚集高端人才。芜湖正在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了引进高端人才、在发达地区设立研究开发基地、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等人才措施。但是在经济还不发达、科研资源还不充足、引才成本较高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大中小甚至小微企业可以积极打造“互聯网+”高端制造项目合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使不同区域的高端人才跨越空间,进行远程办公,整合域外和域内的高端人才资源,形成强大的高端人才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团队,联合攻关新产品、新技术。例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Java语言技术编写软件项目,通过互联网,把北京(清华大学)、西雅图(IBM实验室)、贝拉鲁斯(计算机科学研究所)、拉脱维亚(软件研究所)、和印度(塔塔集团)的设计人员有机地整合在一个项目组中,直接协作和配合,在一天时间里成功完成48小时工作量[10]。芜湖可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某个课题作为合作项目,建设互联网专用通道,把某个领域的高端人才聚在一起,打破地点、地域、时间的束缚,做到户籍、居住地不转移,而知识和技能转移。

(四)“互联网+”高端人才服务

芜湖与长三角地区地缘相邻、人缘相亲、文化相融,血脉相通。但是一直以来有一种意识形态:芜湖属于中国中部城市,与长三角发达地区相比,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意识形态对芜湖引进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危害非常大。通过“互联网+”高端人才服务,以开放、包容、求新、求进的心态,倾听不同区域的高端人才诉求,即求即办,高效精简,做到亲切服务,对每一位人才,像自己的亲人一样设身处地替他着想,为他办事,塑造芜湖引才爱才的良好形象。通过思想上的改造,到行动上的作为,加上互联网的优势,营造芜湖高效、低成本、网上全方位服务的人才服务环境,如芜湖的易户网、易企网,就是互联网服务创新。这种人才服务环境让高端人才能听得到、看得见、享受到,从而展示芜湖经济成果、创新成果、文明成果,有力地增强芜湖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当前芜湖“互联网+”高端人才服务要着力解决引进高端人才的医疗、子女教育问题。在医疗方面,在长三角区域内,要与上海、南京等地的知名医疗机构建立互联网对接平台,网上能完成高端人才的身体健康咨询、挂号、诊断、治疗后的后期维护保养,让在芜湖工作的高端人才同样能享受到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高端人才一样的医疗待遇。在子女教育方面,建立与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的知名学校网络通道,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升学渠道,满足高端人才子女教育需求。

(五)“互联网+”高铁网、高速公路网

“互联网+”高铁网、高速公路网的作用正在日益体现:一是互联网为人们出行乘坐高铁等交通工具提供网上购票等公众服务,大大节约了人们的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二是高铁网、高速公路网是把互联网虚拟性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加速器;三是使“互联网+”招聘、外引内培、制造业、人才服务等相互作用,共同发力,产生引进高端人才的乘数效应[11]。随着京福高铁、宁安高铁、和即将建成的商合杭高铁联网,芜湖通过高铁,实现了不到3小时,就能直达长三角的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依托宁芜高速、芜合高速等高速公路网,芜湖与南京经济圈、合肥经济圈等长三角都市圈,实现了4小时内通达。高铁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使芜湖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地理格局正在被重塑。积极探索互联网+高铁网、高速公路网的应用,以芜湖为圆心,把引进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按1小时、2小时、3小时、4小时就能到达区域进行网络分类管理,不同流动区域采用不同的引才策略,首先重点做好1小时、2小时区域内的高端人才引进工作,使高端人才户籍、居住地不动,而高端人才可以流动、知识和技能可以转移,变成很容易做到,而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六、结束语

“互联网+”引进高端人才,能有效节约引才的经济、时间、社会等成本,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尤其是对高端人才需求的主要措施之一,将改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不足的状况。在经济、科研、社会等条件在较短时间内达不到吸引和引进高端人才时,运用互联网+引进高端人才的的柔性引才策略,是芜湖或类似城市引进高端人才的有益探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引进高端人才的柔性引才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1]田希万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实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优先发展抢占主动权 人才特区集聚第一资源[EB/OL].http://wwwwuhugovcn/content/detail/57c4cf607f8b9abb421ba36fhtml,2016—08—30

[3]余琼我国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策略分析[J].领导科学,2009(9z)

[4]陈香,徐振宇对安徽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5(13)

[5]任嵘嵘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流动机制研究[J].有色矿冶,2006(10)

[6]孙然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6

[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孙建,王丹高层次人才流失的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6(3)

[9]张振刚,余传鹏创新平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0]李亿豪互联网+[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5

[11]保罗·萨缪尔森乘数分析与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J].美国经济评论,1939

〔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芜湖金砺财务咨询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6sjjd021)、芜湖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芜湖融入长三角建设比较优势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rkx10)、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融入“长三角”背景下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比较优势及其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yjsk05)阶段性成果。〕

(石亚四,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芜湖长三角高端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进击的芜湖
进击的芜湖
跟踪导练(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高端水进入红海市场
微趣图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福州升值最快高端物业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