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七里海湿地旅游发展SWOT分析
2017-10-31张致和冯军来��
张致和 冯军来��
摘要:天津市宁河县境内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一方面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对天津及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七里海湿地作为旅游新资源,在宣传及运作、景观项目完善等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本文利用SWOT分析对七里海湿地生态及经济价值进行综合考量,并对如何促进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长远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对策
一、七里海湿地的经济价值
(一)改善劳动力就业情况,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012年试营业期间,七里海湿地公园内保安、服务人员等动用周边劳动力将近百人。2013年正式开业以来再次增加闲置劳动力数量,七里海湿地国家公园内雇佣安保人员、引导人员、保洁人员等200余人。同时园内设置餐饮商铺、螃蟹垂钓池、鲤鱼垂钓池等招商十余家,在当地雇佣服务人员50余人,湿地公园周边贩卖河蟹,大雁蛋的商贩不下几十家。
(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循环发展
七里海湿地自开发建设以来,政府号召七里海周边水稻种植业转换种植品种,避免传统水稻种植和湿地争水,同时政府投资七里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治理项目总工程7500万,主要目的在于涵养水源。同时对3万亩苇田进行改良,芦苇地进行翻耕复壮,大面积芦苇进行流转,由专业部门专门统一管理,有利于杜绝滥开滥挖现象,避免芦苇焚烧造成生态破坏。
(三)提升天津旅游知名度
2012年天津市旅游系统制定的“33651”旅游发展计划三年期完成,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作为10个龙头项目之一将带动旅游市场开发,调整旅游业市场板块。整合旅游资源,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天津文化、湿地、海河、滨海等特色融为一体来完成计划中2015年旅游总收达到3000亿元总目标,提升天津在全国及国际上旅游知名度和美誉,扩大天津影响力。
(四)增加宁河支柱性产业
宁河历来是农业大县,但也要在保证农业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天钢联合特钢公司、荣亨集团工业园、御马散热器、英利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海航集团新能源电池、龙源风电、玖龙纸业等都是宁河县第二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七里海湿地生态游将作为宁河又一支柱性产业发挥作用,平衡宁河县产业结构,七里海湿地的建设是增加宁河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宁河县旅游项目原本稀少,但由于占地利之便,国家扶植开发保护生态湿地,又为宁河经济发展增加一块基石。
二、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优势。七里海濕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地处天津市东北部,宁河县西南部,距离天津市内、北京、唐山等都非常近,水陆交通也是非常便利。潮白河、永定河以及蓟运河都是其便利水运;112国道、津汉公路、津芦公路等都为湿地旅游发展提供便利陆路交通环境。综合来看七里海湿地交通条件为其可入性提供保障。
2景观优势。七里海湿地是集地质遗迹、珍贵植物,鸟类、水体、人文景观等于一体的稀有自然旅游景观。天津贝壳堤、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渤海成陆的两个重要产物和证明,贝壳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贝壳堤之一,而牡蛎滩是形成于7000到2000年前。同时,七里海又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气息,坐落于潘庄西塘坨境内的北宋名将杨七郎衣冠冢、俵口境内于方舟故居、专为拍摄电影《红旗谱》而建设的红旗谱影城等。
(二)劣势
1生态系统脆弱。七里海水域不断萎缩,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是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七里海湿地水源来源仅靠降水补给和外水补给,据统计七里海年需水量达6500万立方米而降水补给仅达3500万立方米,使湿地缺水量巨大。而外来水补给并不是很多,所以解决七里海需水量成为当务之急。
2七里海湿地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低。七里海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尚处于起步期,进一步开发有待研究,同时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挖掘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以及链条式要求。七里海作为湿地旅游资源特色鲜明、项目众多但没有形成具有规范性,国内外知名旅游路线。所以导致在其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仅仅将垂钓园、农家院等作为招牌,从进入景区范围到走出景区满眼望去皆是如此,特性变成了共性以致毫无特色可言。
(三)机遇
1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新机遇。七里海湿地作为天津新兴旅游资源无疑会受到各个地区游客的欢迎,交通一体化发展更是方便了游客的到来。京津冀一体化中有一条是协同改善环境,建立生态保护规划协调机制。在这项要求的提出后,七里海湿地公园作为生态环境资源的代表会在政策的支持下更好发展,做到保护性开发,在促进京津冀协同生态保护的同时增加天津经济收入,为天津造福。
2政府高度重视。为了加强生态保护我国政府已于2006年和2007年分别拨款2亿和3亿元,并且不断加强完善相关立法工作,加大重要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已建成多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七里海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作为天津市近期重点开发的八大旅游景区之一,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国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预计10年工期,投资40亿元保护和开发七里海湿地。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为七里海湿地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四)威胁
1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以合理适度开发生态资源,所以可以看出七里海湿地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同样面临着资源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资源不开发是一种经济价值的浪费,同时开发过程中稍微过度又会造成更严重的生态破坏。适度开发,合理保护,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兼顾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
2旅游者日趋成熟,旅游需求日趋差异化。在生态旅游的热潮后旅游者对各个生态游景区也有了一定的印象,旅游者也了解了各景点景区特色、服务水平、文化内涵等,旅游者日趋成熟,对旅游选择也日趋多元化。随着百姓经济水平及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更加需要具有精神实质的旅游项目而不是走马观花,所以各个景区要不断适应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及精神内涵,满足游客差异化需求,而且对提供的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地的形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旅游线路和产业链开发
七里海湿地旅游开发火热,现正处于初级阶段,景区景点分散,缺乏链条性建设。首先必须设计旅游路线,开展七里海湿地几日游策略。
七里海一日游:(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垂钓)游客们在七里海湿地公园内玩尽兴以后,就可以走出公园,寻觅一家特色农家园来垂钓河蟹,之后一顿农家宴就可以返程了。
七里海两日游:(七里海湿地公园——葡萄采摘——农家院住宿——杨七郎墓——于方舟故居——红旗谱影视城)两天时间就可以饱览宁河大部分自然及人文景观。
(二)打造新型“农家院”发展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区位设置就是农家院。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院的基础设施也不仅仅停留于柴锅土炕农家饭的节奏了,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一定要保证乡村农家院的各方面达标健康发展,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延伸“农家乐”产业链,为七里海湿地更好的开发性保护奠定基础。
(三)创新产业模式
农业采摘对习惯了都市生活的市民就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在这里可以贴近自然,放松身心,可在造甲镇冯台、付台、王台等三个靠近七里海湿地公园的自然村落承包七里海大道路边田地,分为三个建设种植模块。一是葡萄采摘园,二是就冯台村蔬菜大棚种植示范基地发展生态种植采摘,三是王台附近农家院设施建设已经起步,但缺乏集中管理者和开发者,要引进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对当地农家园进行科学规划建设及经营,以便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参考文献:
[1]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6—31
[2]刘世雄景区(点)对周边乡村功能结构的影响及经济带动作用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经济管理论坛),2005(24):56—57
[3]姚慧敏建立七里海地质公园的景观基础及条件分析[J].矿产勘查,2011(6):592—597
[4]陈忠权,王永亮“京津绿肺”七里海螃蟹基地有生机[N].中国渔业报,2011—11—07(3)
(张致和,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冯军来,华夏银行天津南门外支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