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晒着太阳挣钱不是遐想

2017-10-31陈晓

农家书屋 2017年9期
关键词:电站分布式贫困村

陈晓

8月8日,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光伏扶贫计划编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表示“十三五”时期将以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为主要建设模式。大力发展光伏电站,能够解决中国过去长期的电荒问题,太阳能發电也是最理想的可持续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光伏”一词如今成为了新闻联播中的常用词,以前光伏在农村认知度不高,农民们不知道什么是光伏,现在走村串巷村民聊天的尽是家用光伏电站的话题。如今,不少农村结婚、过节送礼,送光伏电站成为了时尚。

光伏电站是通过光伏逆变器把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广泛,用之不竭、取之不尽,与传统的煤炭火力发电和新型的风力发电、核力发电相比,光伏电站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无噪音,无危害人体安全的辐射,是绿色清洁可持续能源。我国幅员辽阔,太阳能利用在能源中占比重却不足1%,光伏产业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中的重点。

光伏扶贫 激发内生动力

“那条崭新的高压线,可是村里的致富线。”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叶沟村光伏扶贫发电基地,叶沟村党支部书记叶青林指着不远处崭新的高压线介绍道。

“村里光伏扶贫发电站于今年6月建成运营后,两个月时间已发电1.02万千瓦时,并网收益增加村集体收入7000元,我们这个贫困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增收产业,村民们可以发‘光财了。”顺着叶青林所指的方向,可以看到一块块晶硅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台400千伏安的变压器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

淅川县地处秦巴山区,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限制条件多,脱贫难度大。光伏扶贫作为国家精准扶贫的十大工程之一,成为淅川县实施产业扶贫、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

按照每个贫困户5千瓦的建设标准,截至今年7月,淅川县104个贫困村的光伏扶贫项目共新建10千伏线路53.58千米,新增配电变压器104台,敷设电缆25.41千米,新增专线光伏并网接入箱104台。目前这些项目已全部并网发电,年发电量可达5170万千瓦时,电费收入5066万元,惠及4484户困难群众,可确保每户年增收3000元以上。

我国农村的光伏扶贫主要采用“自发自用、多余上网”的方式,即在屋顶和农用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农民可以自己使用这些电能,还可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通过分布式太阳能发电,每户人家都将成为微型太阳能电站。

早在2014年10月,国家能源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决定利用6年的时间组织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随后,国务院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农业的目标。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为顺利开展“光伏扶贫工程”扫清了障碍。

今年3月,国家能源局召开2017年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议,部署了四项重点工作任务,稳步推进光伏扶贫赫然在列。作为产业精准扶贫的创新应用模式、国家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在中央将扶贫攻坚作为今年政府工作重要任务的背景下,全面推进我国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或已提上重要议程。同时在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光伏扶贫的精准识别对象,即建档立卡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向老弱残贫人口倾斜,确保精准识别、动态调整。同时,光伏扶贫项目发电收益需确保惠及贫困村村集体和贫困户,应通过设置公益岗位、开展公益事业以及设立奖补等形式,分配发电收益,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抱上一只下蛋的“金鸡”

夏日炎热,阳光照在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桥市乡辉山村的光伏板上,整个发电站银光闪闪。这个光伏发电站并网后,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也点亮了全村贫困户的心。

2016年以来,郴州市大力推进光伏项目建设,一座座光伏电站成为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的“好帮手”。

据了解,目前湖南省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为每度0.98元,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电价为每度0.472元。省相关部门还明确规定,分布式光伏扶贫发电在国家补贴基础上每度电再补贴0.2元。

显然,对于光照条件较好的地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光伏扶贫是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而且,光伏产业投资周期短、见效快、风险低、受益时间长、无市场干扰。

郴州市全市有矿山废弃地、荒山荒坡、工业厂房屋顶等光伏发电建设用地1.3亿多平方米,年均日照时间在1300小时以上,太阳总辐射量达101.5至113千卡每平方厘米,发展光伏产业可谓得天独厚。

2016年,省里决定在全省51个贫困县的556个贫困村、2000户贫困户实施“百村千户”光伏扶贫试点工程,为每个试点村安排扶贫资金10万元、每户试点户安排扶贫资金1万元,并分别提供每个村30万元、每户1万元贷款全额贴息。郴州498个贫困村和桂东、汝城2个县的2000户贫困户被列入试点,每村安装60千瓦、每户贫困户安装3千瓦。

在隆冬时节,光伏发电也让大家享受到了特别的好处。地处大山深处的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正是天寒地冻,但村民李志新家里暖意融融,一家人围着电炉烤着火,心情惬意,因为现在村里不仅有两座小水电站,还建了一座光伏发电站,供电十分充足。

青竹村是省级贫困村,海拔高,交通不便,全村有贫困户108户。45岁以上的单身汉就有48人,李志新就是其中一个。2016年9月7日,全省第一个光伏扶贫项目在桂东县沤江镇青竹村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装机容量63.6千瓦,运行周期为25年,每年发电收入7万元左右,青竹村村集体和21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青竹村党支部书记陈自文说,光伏电站就像一只下蛋的“金鸡”,不但搞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增加了村民收入。现在,村民们坐在家里也能赚钱。

在郴州,尝到光伏扶贫甜头的不只是青竹村。宜章县黄沙镇晓夏街村党支部书记李孟根高兴地说到,村里只需贷款30万元,依靠省扶贫资金10万元,并由驻村扶贫工作队筹措不足部分资金,建设6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收入预计达7万元,对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生活都是一个不小的帮扶。endprint

安仁县永乐江镇高陂村和金紫仙镇福星村已经建成的两个光伏扶贫项目,总投资310万元,总装机容量390千瓦,每年可为两个村实现收入40多万元。据介绍,全县80个贫困村的光伏扶贫电站全部建成与国家电网并网后,每年可实现售电收入500多万元,惠及3万多贫困人口。

郴州市扶贫办主任段被成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一个装机容量3千瓦的户用光伏发电站,投资在2.2万元左右,按年均日照1000小时计算,每小时发电3千瓦时,全年发电量3000千瓦时,并网销售后每年可实现收入3000多元。

“蓝板板”助力光伏农业

光伏扶贫让农民们尝到了现代科技的甜头,光伏板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蓝板板”。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业机械动力提供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光伏农业应运而生。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光伏产业的盈利模式早已跳出单纯卖电赚钱,让农民的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走到乐桥镇詹店村,站在山顶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排列整齐的太阳能发电板,发电板的下面是一个个蔬菜大棚。“这是我们村的农光互补项目,目前已并网发电,收入年底分红。该项目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让全村村民用上了免费电!”詹店村党总支书记卜辉汉自豪地说。

2015年5月,詹店村引入总投資达3.6亿元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流转荒山坡近1000亩。“自从建了电站后,我家5亩山地全部交给光伏公司打理,一年收入两万多元。”正在光伏大棚里摘西瓜的村民鲍进民高兴地介绍,“公司平时有用工需求时总是先找我们,一天80块,一年下来也有万把块收入。”

“过去的荒山坡变成了‘金银坡,农民致富有了底气。”乐桥镇副镇长张奇介绍,该电站多余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每年每个村可获得保底分红4万元,共受益30年。由于光伏电站采用的是“农光互补”建设模式,每年为各村又增收近10万元,村民可以参加再分配。

光伏板不但能上山,还能下水,在白湖镇聚能新能源渔光互补电站示范基地就能见到“上面可发电、下面能养鱼”的新型电站。

该基地负责人吴传厚介绍道:“把光伏发电站建在鱼塘上面,既不改变土地性质,也更加生态和集约生产,一期工程共占水面680亩,水里养了鱼、虾、蟹,塘边还种植猕猴桃和葡萄等果树电站一年发电收入10万元左右,预计5年就能收回成本。”

沿山东省即墨市大信镇营普路行进,最抢眼的是一排排在太阳底下亮闪闪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这里便是即墨的万亩光伏农业示范基地。

大棚顶上,是一块块闪亮的五彩光板。这些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并收集到一起,最后并入国家电网。大棚底下,南面向阳的温室里种植着各种喜阳的有机蔬菜,面偏阴的温室则种植着喜阴的有机食用菌,同样长势喜人。

“上面高效发电,下面科学种田,上方的太阳能电池板还能为下方大棚提供照明、温控所需的电力,两不耽误,效率更高。”工作人员李青这么介绍到,这种模式使光伏发电额外占用土地资源成为历史,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解决了传统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今,大信镇已建起占地近700亩的工业园和9000多亩的光伏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每年的发电总量达2.2亿千瓦时,可满足7万多个家庭一年用电。每一个光伏大棚,就是一个“太阳能农庄”。它们不仅源源不断创造绿色能源,还直接带动当地农民生产方式、就业方式转型。

6年前,大信镇付家村村民巩爱玲将自家几亩土地流转后进入华盛太阳能农庄管理大棚作物,成了一名农业工人。如今,她每个月不仅可以领到土地流转的稳定地租,还能获得在企业打工的工资,两笔收入加起来共3000元左右。在大信镇,像巩爱玲这样受益的农业工人还有2700多人。

目前,依托光伏农业发展模式,即墨正在大信镇规划建设太阳能小镇,打造太阳能元素应用示范区和科普基地。

“一般茶叶种植3年才可以采摘,但在光伏大棚里做试验的这些茶叶,两年就达到了可以采摘的标准。”在光伏大棚基地,徐召学在基地里承包了500多亩光伏大棚进行茶叶种植,创建了“北茶老徐”茶叶品牌。徐召学说,由于光伏大棚设施好,带温控、湿度适宜,有喷灌设施,非常利于茶树的生长。

青岛农业大学毕业生鹿秀栋,是光伏农业示范基地里的一位创客“棚主”。两年前,他开始在光伏棚里培育灵芝,如今每年销售灵芝盆景1500盆、药材灵芝2000公斤、孢子粉300公斤,销售额突破100万元。

鹿秀栋回忆说,自己毕业后一直关注灵芝种植,但苦于没有资金和场地。2015年5月,他了解到光伏大棚招聘“棚主”,这正巧解决了他的创业难题,于是他毅然加入创业队伍。如今,他和合伙人已注册成立公司,实现了“种植—研发—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光伏发展之路的三大挑战

光伏扶贫愿景很美,但未来也面临着三大挑战。受到国家政策、行业发展、项目规划等诸多因素的考验。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市场规模,还处于起步阶段,激励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已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出台了包括电量补贴、增值税减免在内的多项激励政策,但是现有鼓励高电价用户优先自用、抵扣下网电量的政策本质是减少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的补贴标准,由电网企业进行“暗补”;容易出现预期收益不稳定、融资难得问题。

其次,不同地区分布式发展条件的差异较大,很难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 :中央在制定分布式发电利用的总体安排时,无法明确到各个省份,但也未明确建设时序,精细化程度不高,对各地方分布式电源发展指导性相对较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主动性,至下而上,从试点示范开始推进。

同时,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预期收益不确定性大,融资困难,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现有运营模式。目前通常采用“优先自用,余电上网”的方式,业主收益主要来自用户支付的自用电量电费。由于目前分布式发电用户多为民营企业,其用电量容易受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存在电费拖欠、用户变更等合同履约风险,导致分布式发电项目总体预期收益不稳定,投资吸引力不足。银行也对分布式发电项目融资持谨慎态度。缺乏专业化的能源服务公司,分布式发电的快速发展需要鼓励、支持并积极培育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提供项目咨询、设计、建运、运维等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支撑分布式发电健康、规范、高效发展。但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第三方专业服务公司的数量和专业化程度还难以满足要求。

将光伏扶贫落实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仅仅是第一步。在不远的未来,光伏将不只是用于贫困家庭,它将会遍布人们的生活之中,带来更广泛的环保能源普及。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站分布式贫困村
居民分布式储能系统对电网削峰填谷效果分析
蔚来部署第二代换电站最大容量13块电池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