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氅衣美学微探

2017-10-30陈姣王群山

设计 2017年6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传统

陈姣 王群山

摘要:氅衣是清朝标志性的服饰之一,近年拍摄的清宫剧里使用频率之高,足以说明它的历史重要性。本文通过对氅衣的研究,分析氅衣背后的文化、氅衣本身所承载着精湛的织造工艺和服饰美学。时间越是向前发展,我们离过去的时光也就越遥远,遥远到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像,好在有一些传世藏品能够还原历史的碎片,让我们能在某个时间穿越历史的洪流,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感。

关键词:氅衣 清末民初 传统

一、氅衣的发展史及形制

氅,音同“敞”,以毛为底。追溯到古代,氅衣是以一种像鹤的水鸟的羽毛做的衣服。南北朝的《世说新语》有这样一段:“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中写道:“氅衣,有如道袍袖者,近年陋制也。旧制原不缝袖,故名日氅也,彩素不拘。”从这些文献中可得知,最初的氅衣行制宽大,没有袖子,类似于现代的斗篷,至后期有了宽大的袖子,是汉族的服饰,清朝满族人随清军入关,满汉文化交融,满族的旗装借鉴汉族服装行制,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清朝氅衣。

清朝道光以前,清宫服装行制基本承袭满族旧制,衣身贴合、袖子细窄。清朝中期以后,随着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为满族宫廷贵族提供了殷实的经济基础。另—方面满族宫廷贵族适应了汉族安逸的都市化生活,逐渐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风尚。氅衣在慈禧太后执掌朝政时发展到鼎盛时期。

清末氅衣的行制基本稳定下来:圆领,右衽大襟以一字扣系合,衣身为直筒型,通常衣长到足面,露出高底花盆旗鞋。两袖端平阔且宽大及肘部,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且两侧开裾以如意云头装饰。氅衣是清朝女性穿在外面的便衣,不受清代官制服饰纹样与颜色的严格限制,氅衣颜色、纹饰上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更能呈现当时独特的设计创造力,这些服饰展现的古典中国最高级的精神物化美。

二、氅衣色彩之美

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经典:清宫后妃氅衣图典》,收录了清朝晚期后宫存世的所有氅衣,通过对里面记录氅衣图文信息,对清末氅衣的色彩进行了分析。清朝服饰对中国传统色彩规律美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传统的色彩理论一向有“五色”之说,“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看,即是在蓝、黄、红三原色上加上白色和黑色。在这五色的基础上,衍生出绿色、紫色。黑色和白色很少单独出现,清末玄即为黑色,最主要用在氅衣缘饰的包边上,白色则搭配其他颜色多用在氅衣的挽袖上。

通过对《故宫经典:清宫后妃氅衣图典》里记载的152氅衣的色彩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五个色系: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紫色系、绿色系。氅衣的色彩比例大概是:红色系氅衣45件,黄色系氅衣42件,蓝色系氅衣33件,紫色系氅衣20件,绿色氅衣12件。

(一)红色系:

红色系色彩很丰富:大红、洋红、朱红、桃红、牡丹红、绯色、品红、深红、胭脂色、暗红色、山茶色、绛色等。大红色和绛色的使用率最高,45件红色氅衣中,大红色11件,绛色23件。清朝在服饰的色彩上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都遵循着一个传统。年长的女性便服的色彩较为厚重,如绛色、绯色、青色、茄紫色、葡紫色等暗色为多,彰显年长者的端庄稳重。年轻的女性穿着的色彩多为亮色,如粉红、洋红、朱红、桃红、牡丹红等,洋溢着青春活力的气息。

(二)黄色系:

黄色系色彩:明黄色、杏黄色、浅黄色、姜黄色。历代黄色实帝王专用色,后宫之中只有皇太后、皇后、贵妃三类人可以服用明黄色。但明黄色的使用率很高,42件黄色氅衣中,明黄色就有33件。其次是杏黄色,浅黄色和姜黄色的使用率最低。一则黄色的穿用受限制,二则浅黄色和姜黄色氅衣的色泽本就不如明黄色显皇家富贵权威。姜黄色应为年老者穿用。

(三)蓝色系

蓝色系色彩:正蓝、宝蓝色(似蓝宝石明丽的颜色)、品月色(翠蓝色)、月白色(类似陶瓷的乳白蓝色)、深月白色、湖色(类似湖面的碧蓝色)、青色(即深蓝色)、海昌色(墨蓝色)。33件蓝色的氅衣中,宝蓝色的使用率最高,多达18件。宝蓝色像宝石一样散发靓丽幽蓝的光芒,明度和纯度适中,富有高贵优雅之感。

(四)紫色系

紫色系色彩:茄紫色、正紫色、藕荷色、绛紫色、深茄紫色、雪青色(紫罗兰的冷色调部分为雪青色)。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紫色是尊贵并且吉祥的颜色,也被列为帝王专用色,以紫色相關的事物,如故宫又名“紫禁城”、“紫气东来”等都和高贵的皇室有关。

(五)绿色系

绿色系色彩:有正绿色、草绿色、葱绿色。绿色被历代视为轻贱之色,一度是青楼女子喜欢使用的颜色,因此皇室、贵族曾忌服此类颜色。因绿色颜色活泼清新,多为年轻女子使用。使用之时也多使用正绿色。《故宫经典:清宫后妃氅衣图典》里收录的12件氅衣中,有7件是正绿色,说明了清朝时期对绿色服饰的穿用是比较少的。

三、氅衣细节之美

(一)黄色团二龙戏珠纹暗花芝麻纱氅衣(清末)如图1:

氅衣的整体行制为T形,圆领右衽,平袖端宽挽袖,直身袍式,衣身左右开叉至腋下,并以如意云头装饰。领口缀有五颗铜鎏金錾扣。

氅衣的面料为淡黄色芝麻纱为面,面料纱孔细密均匀,面料轻薄,挺括通透,上绣暗纹二龙戏珠团花纹。领口、袖口、左右开裾缘饰皆用紫色为底套针绣法的盘长纹涤边与蝴蝶花卉贴边,玄底蓝色平针绣花卉镶边,以玄色涤条包边,值得注意的是,左右开叉的顶端,有一小结大红色的贴片,这是在其他氅衣上为曾见到,不知是否是后人而为。贴片紧实地包裹着开叉部分,起到很好的加固作用。

挽袖前部分别零星地分布着两只蝴蝶,挽袖的后片绣有生动的荷花纹样,枝蔓线条婀娜柔美,花卉平齐细薄,色彩搭配鲜活别致。

氅衣以缂丝、绸、纱为夏季面料,这件氅衣为芝麻纱氅衣,因此为夏季穿用的服饰。

(二)大红色绸绣花蝴蝶纹氅衣(清同治)如图2:

氅衣的整体行制为T形,圆领右衽,平袖端挽袖,直身袍式,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以单层如意云头装饰,包边部分较窄。

氅衣以红色绸缎底纹,色泽艳若绮霞,通身绣满三色折枝海棠,可谓是“朱栏明媚照横塘”。海棠花间点缀着彩蝶,蝴蝶的动态栩栩如生,而且形态各异,以寓意幸福甜蜜。领口、大襟、左右两开裾均以青色底绣三蓝色菊、梅,配白色挽袖上绣的牡丹、兰花、蝴蝶等纹样,寓意“富贵花开”,“梅开五福”。此件氅衣寓意丰富,颜色喜庆是四季传统佳节都可穿用的服饰。

(三)葡灰色绸绣兰桂齐芳纹氅衣(清同治)如图3:

氅衣的整体形制为T形,圆领右衽,平袖端宽挽袖,袖长及肘,长袍服式,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以玄色如意云头装饰。

氅衣以月白色素绸裹里,葡灰色素色绸为面,满身绣兰草与折枝桂花,针脚细密。全身图案左右对称,却不显呆板,图案构图疏朗有序。

值得一提的是饰以月白色锻为底的挽袖上,绣的彩蝶布局活泼、体态轻盈、形、色彩绚丽,让原本朴实无华的衣身顿时熠熠生辉。领口镶滚玄色质地三蓝色绣花蝴蝶纹宽边,清雅而不过于素净。桂同“贵”,此处桂花有富贵荣华之意。折枝桂花配兰草,正和“兰桂齐芳”的典故,寓意儿孙蟾宫折桂,显赫发达。

此见氅衣色泽朴实,配色含蓄典雅。应为年长妇人所穿。

(四)宝蓝色花卉妆花缎氅衣(清末)如图4:

氅衣的整体形制为T形,圆领右衽,平袖端,袖子修长,长袍服式,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以华丽的宽缘云头装饰。

氅衣以宝蓝色装花缎为面,大红色里为衬。面料上绣华丽的海棠、牡丹、菊花整件氅衣大气富丽,清朝末期氅衣虽然绣工精细、配色鲜明,整体风格却也以婉约含蓄。这件氅衣风格图案用色富丽鲜艳,彰显主体,比平常所见氅衣张扬。

氅衣领、袖口、下摆有三层装饰,依次为黄色底纹的冰梅纹。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原是仿宋官窑上的冰裂纹,并在其上添上梅花纹形成的一种装饰风格。始于清朝康熙年间、一直沿用到清末。冰梅纹饰梅花纹应用的创新,其艺术形式构思巧妙,独具艺术创造力,象征着“梅开五福”。第二层以玄色为底锻面,绣有凤凰、菊花、梅花、蝴蝶、松、百灵鸟、海棠花、山石。寓意吉祥长寿、富贵美满。

(五)浅蓝色缂丝“梅竹双清”棉氅衣(清同治)如图5:

氅衣的整体形制为T形,圆领右衽,平袖端袖子修长,直身长袍式,内絮薄棉,衣身左右开裾至腋下,以华丽的玄色云头装饰。

氅衣不仅体现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还需应季、应时、应景。一般来说以四季花卉为主题的服饰四季都可以穿。但以某种主题花卉为主的服饰,就需要这种花应季的时候穿。此件氅衣通身绣满折枝梅、翠竹,梅枝與翠竹之间散落着一些梅花瓣,增加了构图的趣味性。缂丝工艺精湛,绣工细腻,花瓣竹叶平齐细薄。

玄色的缘饰错落有致地绣着折枝梅、翠竹、蝴蝶,与衣身的纹样相呼应。此件氅衣内絮棉,面料用色沉着,且图案为梅竹,根据清朝服饰花纹使用传统,纹饰必须对应时节。此件氅衣应是秋冬寒冷时节穿的。

结语

服装作为穿在人身上的流动文化,在不经意间承载了多重含义:大到一个时代政治诉求、经济发展、文明程度、民风民俗,小到集体的归属感、个人的形象包装、审美喜好。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里,服装承载的含义日渐单薄。服装工业化生产模式下,世代相传服装风尚与民族特色都消失在浩瀚的潮流中,先民们创造的精湛手工艺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淡。当快速发展的服装工业与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相结合,才能形成鲜活、有品位、有文化的现代产品,才能在提升现代人的生活质量的同时推动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清末民初文学变革与东北小说的文体构建
少年力斗传统
社会意识、诗学、赞助人视角下侦探小说的翻译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试论清末民初鸭绿江流域的近代教育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