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进校园的载体创新与路径研究

2017-10-30翁雪宁

魅力中国 2017年4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德育工作学生

翁雪宁

摘要:志愿服务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经志愿服务组织安排,由志愿者实施的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公益行为,是参与者实现自我教育和人格完善的载体。我国自1993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志愿者计划以来,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自发散而系统,从单一到多元,经历开展活动、活动经常化、建立机制、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重点项目推进等五个阶段,志愿者活动已经演变为一场全方位、多角度、各层次的社会良性有机互动。

关键词:预备志愿者;志愿服务 ;中小;学生 ;德育工作

一、研究背景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原指恭敬地交付、呈献,即不求回报地付出。奉献精神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提倡志愿者欣赏他人、与人为善、有爱无碍、平等尊重,这便是友爱精神。“志愿服务”是一个国际性口号,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国自1993年12月19日正式启动志愿者计划以来,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自发散而系统,从单一到多元,经历开展活动、活动经常化、建立机制、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举、重点项目推进等五个阶段,志愿者活动已经演变为一场全方位、多角度、各层次的社会良性有机互动。志愿服务成为新形势下推动青年广泛参与社会、共建文明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的一个极为成功的模式。

二、国内外现状

近几年,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深入研究志愿者的早期培养和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结合,尝试由校园作为基点,探索创新承载模式与路径,再向外提供帮助及推广。以初中、小学为研究对象,现阶段的情况如下三点:

1.志愿者队伍成员结构相对单一,有关研究较少。

从国外志愿者队伍发展经验来看,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社会调节国家与市场之间关系和社会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志愿者中多数以在校青年大学生、退休老年人为主,中小学生极少,结构过于单一;同时,针对志愿者的研究和培训也不多,对中小学生志愿活动的研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2.中小学生未满18岁,无法深入涉及志愿者组织。

现有的志愿者组织,基本都以成年人为主,在未成年人中建立“预备志愿者”組织是一个崭新的尝试,通过研究希望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实操的“预备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更好的传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

3. 传统德育教育限制实操领域,无法走出校园之外。

传统学校德育方式,主要以说教为主,通过主题班会、宣传板报等形式,给中学生“灌输”德育,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很难接受成人社会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优良品格,这样的教育效果自然不够理想,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模式或者途径引领同学,真正意义上体验“感同身受”的意义。

三、具体实施

观其国内外的志愿者发展现状,虽步履艰辛,可供参考的实例寥寥无几,但其发展的方向是明确的。结合本镇的德育教育实践,利用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行动研究等方法,将“志愿服务进校园的载体创新与路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以“预备志愿者(未成年学生)”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中小学——这一人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让更多的中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来,充分发挥准志愿者的精神引领作用,使“提升自我、服务社会”的思想深深扎根到每一个学生的脑海,对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人生价值的实现都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1. 创建准志愿者服务体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丰富生活体验,提高服务技能,增强互助精神,锻炼意志品质。

2. 开展准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为主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 创建“预备志愿者”服务体系。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其志愿服务意识,有责任感与爱心,能够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学校爱心校园工程的推进,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特色建设向纵深发展,也是向社会推广中小学校园志愿服务的极大创新理念和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德育工作学生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赶不走的学生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写话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