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村落重生的家庭旅馆改造研究

2017-10-30李幸忆李乾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庭旅馆重生

李幸忆+李乾

摘 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出我国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力扶持和投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回归自然和乡村的渴望。通过对粤北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发现,由于生产力低下、就业需求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农村人口朝城市迁移,自然村落以及本土文化逐渐衰败甚至面临着消失的危机。研究主要以粤北地区为范围,以清远市英德县自然村落为对象,以实地调研和理论分析为基础,在城市化背景下针对自然村落和本土文化的保护与重生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以自内而外的视角着眼于村庄形态和居民及其地域文化对旅游市场和行为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关键词:家庭旅馆;空间改造;重生

一、城市酒店现状与乡村家庭旅馆现状的差异

由于连年黄金周热门景点人流量巨大,许多城市居民开始选择带着家人去城市周边的自然村落自驾游,路程适中,费用较小。然而在大部分的自然村落中,由于村中大部分居民已外出打工,村中的大部分房屋已闲置多年,建筑相对较为破旧。而当地村民由于无经济实力将村中原有的老房子重建,这也就产生了游客想住却无处可住的情况。

在尊重原村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展、弘扬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地域性文化,最大程度地通过改造设计,力求在游客与村民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在城市酒店与乡村旅馆巨大的差异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得出结论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城市酒店可分为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等基本类型。通过对快捷酒店客房平面图、商务酒店客房平面图以及度假酒店客房平面图的了解,我们可以总结出基本的客房功能空间分区应包含卫生间、卧室、阳台、办公等基础空间,并提供包括床、衣柜、行李架、写字台、茶几、沙发等基础设施。

但相对于城市酒店来说,乡村中现存的房屋无论是使用面积、功能分区或基础设施的提供都相距甚远。以广东省英德市芬水村为例,芬水村是一个群山环绕、风景优美的自然村落。村中大部分村民已转移至山下的新村中居住,所以现长期属于空心村的状态。村中现存房屋多为木构架,墙面使用石材与黄泥,屋顶为瓦片。村中的房屋由于用地面积和当时的施工技术的限制,多在15平方米左右,与城市标准旅馆的面积大小差异较大。现存完好的房屋中的设施也较为简陋,多数房屋中只有双人床、简单的桌椅及架子等基本设施。但与城市旅馆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使用面积方面。

所以我们从城市酒店与乡村旅馆的对比分析中可得知,城乡差异存在于基础设施、功能分区、面积等方面,但归根结底,对家庭旅馆改造影响最大的差异,应是在房间的使用面积方面。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在尊重自然村落生态现状,保护当地风土人情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解决城乡旅馆使用面积上的差异,增加村中建筑的面积,增强家庭旅馆的可实施性,也就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乡村旅馆空间改善方法

由于大多数的自然村落都是依山而建,每间房屋都是由村民铲平山坡建成的,所以村内现存的单体建筑面积较小,多以15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房屋居多。通过与城市酒店的对比,发现在建筑的面积上,乡村旅馆的适用面积只有城市酒店要求的一半左右,那么如何在原建筑基础上通过一些既经济又简单的方法提高建筑的使用面积,也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一)增加夹层空间

“茧舍”位于庾村内部,是专门为背包客准备的小型联排家庭旅馆,原建筑是整排建筑,每间房屋的使用面积很小,并且宽度窄,进深长,整个房价呈长方形。由于家庭旅馆的改造需要,建筑的原内部面积又较小,无法将所有的基础设施合理摆放。所以在本改造案例中,通过增加夹层空间,将原本的单层空间变为两层的半复式空间。由于原建筑的层高较高,所以设计者通过利用高层高,增加的夹层空间,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可供游客居住的使用面积,提高使用率。另一方面,将居住空间移动至二层,并在一层空间增加了独立卫生间,而一层空间变为日常活动空间与接待空间,并增加了会客的功能。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分割开,既有利于游客的使用,将动静空间相分割,也大大增加了可使用空间的面积。此外,增加夹层空间对原建筑的外立面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乡村原始的风貌。

(二)擴建

以位于郭家庄的鑫众农家乐为例。鑫众农家乐是利用老宅改造,原建筑仅有一层空间,为村民自家居住空间,二层空间为扩建部分,是在一层原有建筑的基础上新建出来的。每间客房整齐排列。院落右侧是改造部分,利用客厅作公共活动空间,一层卧房供农民自家居住,二层供留宿客人用,院内有楼梯直接到达楼上,对一层住户干扰较小。院落上方是客房,整齐排列的五间客房,标准化配置,每件均带有独立的卫生间,并且出入口直接面对院落,便于管理,安全性较好。院落一层为面积较大的厨房,满足客流高峰期的使用。院落右侧是废弃不用的老宅,将来发展,可以将老宅改造或是拆除新建。通过上述提出的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将自然村落内的现有建筑改造为家庭旅馆时,一方面应尽量接近城市旅馆的标准,尽可能满足城市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考虑自然村落的现实情况,在保护与重生的大前提下,减少对自然村落的破坏,通过适应性的设计手法改造当地建筑。

(三)使用灵活空间

以庾村为例,庾村文化市集蚕种厂原身是一个蚕养殖场,建筑与建筑间有着许多不规则的小空间,在此案例中,设计师将这些零碎的小空间利用起来。通过搭建由竹子制成的竹架,把建筑与建筑联系在了一起,又因为竹架的存在,提升了空间的趣味性。使用当地所产的竹子作为建筑的原材料,也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种强调,并且大大减少了改造的成本。巧妙地将负形空间灵活地使用起来,既没有对原建筑产生影响,又丰富了人们的功能空间,最重要的是保护了原建筑的风貌以及当地原有的自然环境。

三、家庭旅馆适应性改造设计——以“芬水村”为例

在城市化背景下针对自然村落和本土文化的保护与重生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需要以自下而上的视角,结合当地的独特情况,通过低成本的改造,最小程度破坏原村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将村庄形态和居民以及其地域文化对旅游市场和行为做出相适应的设计策略。endprint

通过以上所总结的优秀案例的解决方案,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①通过增加夹层空间,加大使用面积,有利于空间的功能分区,也在有限的空间内,将空间使用率最大化。②通过扩建的方法,拆除部分损坏墙面,通过加大地基的面积从而提高使用空间。③利用户外的零散空间,将不必要出现在室内的功能转移至户外,减少房间内部空间的功能。

所以,综合以上的解决方法,在进行芬水村的改造设计时,我们针对当地的现实情况,在保留原有建筑地基的基础上,通过扩建的方法,将原居住空间面积由十五平方米增加至二十平方米(不包含卫生间),不仅仅增加了空间面积,更是添加了新的空间功能,大大提高了游客居住的舒适度。除此之外,我们还利用建筑的内部高度,增加一个半层的隔层空间(右图)。在有游客居住时,各层空间可以作为休闲空间供人们休憩。在农忙时或无游客居住时,可作为一个小型的储藏空间,提升了村民使用的便利性。

最后,由调研时发现,村中竹笋业是2000年后引进的,所以原村中建筑无独立生产空间。现状为生产空间与厨房共用一个空间,导致生產空间严重不足,村民只能在厨房门口或居住空间门口的空地上搭建简陋灶台作为生产空间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针对竹笋业的特殊性,根据村民的使用需求,将竹笋生产步骤分为八个部分,分别为割笋、运笋、储笋、洗笋、剥笋、切笋、蒸笋以及晒笋。并针对这一现状,结合案例中的成功部分,我们将生产空间与厨房分开,巧妙地利用建筑与建筑间的零散空间,以及当地盛产的竹笋作为原材料,搭建竹棚,将生产空间做单独处理。一方面扩大了生产空间的使用面积,增强了室内与室外的连通性。另一方面,由于村中空地面积不足,晒笋空间有限,搭建出来的竹棚大大增加了晒笋的空间。

综合上述三种设计策略,通过扩建与增加隔层空间的手法提高了建筑的使用面积,丰富了建筑内部的使用功能。再将建筑周围的零散空间通过竹架利用起来,将生产空间独立出去,让村民的日常使用舒适度大大提升。重中之重是,三种改造手法都是本着保护村落风貌的原则进行的,用最小的代价,最大程度保护原建筑,使原本落败的村落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四、结语

家庭旅馆是时代的产物,是由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所催生的。此次研究意义是本着务实的“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旅馆拥有者和其服务对象——主人与游客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在尊重原村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发展、弘扬当地自然人文特色,展现地域性文化,并最大程度地通过改造设计,力求在设计者、使用者和经营者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解决日常生活所用空间与假期旅客住宿空间之间的空间矛盾,得出结论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提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家庭旅馆空间结合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晓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空心村治理探讨[J].理论月刊,2014,(10):146-151.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N].贵州民族报,2014-02-18(1301).

[3]殷娟.农村居民拆除传统民居现象的社会学研究:以皖南胡村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27—43.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家庭旅馆重生
“东方宝石”重生记
家庭旅馆的消防安全及防火措施
重生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趣玩:南下重生
家庭旅馆:问题与机遇并存的“潜力股”
浅析三亚家庭旅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