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综述

2017-10-30杜婷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7期

杜婷婷

摘 要 翻译批評的发展滞后于翻译理论相关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一大批学者致力于翻译批评理论研究和实践,刘云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在翻译批评建设方面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包括她认为翻译批评是一项动态过程,要回归翻译的本质;要以历史文化观的角度分析和认识涉及的各种概念等等。本文从翻译批评的现状极其原因着手,在整理和阅读了知网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刘云虹教授在翻译批评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翻译批评 动态过程 历史文化观 《翻译批评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翻译批评现状极其原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交往。但由于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在口头和书面交际都遇到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翻译活动便应运而生。可以说,翻译的历史与语言同样悠久。翻译的内容和题材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其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离不开翻译,社会发展离不开翻译,跨文化交流也与翻译息息相关。并且时代的发展对翻译提出了更加严格而深刻的要求。正如刘云虹教授本人所言“有翻译就必然有翻译批评,作为翻译活动健康开展的重要监督和保障、作为翻译理论的积极构建力量,翻译批评日益凸显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然而相对于翻译基础理论研究和翻译史研究而言,翻译批评由于起步较晚、缺乏理论的指引以及自身合法地位得不到确立等原因,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往往以“挑错式”和“感想式”的评论居多,缺乏对翻译批评的理论探讨与宏观论述。应该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国内才开始出现较为系统的翻译批评研究,许钧1992年出版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正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著作,被国内译学界普遍视为我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开山之作。”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始终对翻译批评的重要性都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不断地进行翻译批评研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翻译批评的开展,也取得了可贵的成绩。自我国第一部翻译批评理论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许钧1992)之后,陆续有姜治文、文军(1999)、周仪、罗平(1999)、杨晓荣(2005)、胡德香(2006)、王宏印(2006)、王平(2006)、文军(2006)、温秀颖(2007)、吕俊、侯向群(2009)、王宏印(2009)、肖维青(2010)、周领顺(2014a,2014b)等的翻译批评理论性著作问世,此外还有不少翻译批评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得以发表,例如:赵巍、薄振杰(2008:75-77)、刘云虹(2010:101-104)、周领顺(2012:90-95)等(蓝红军,2016)。但相对于整个翻译行业和翻译学科的快速发展而言,翻译批评研究的发展无疑还是缓慢的,远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分支学科的地位依然有待提高与强化,批评实践所发挥的匡谬祛误、正本清源、绳墨规范的力量也还是颇为弱小。让翻译批评真正担负起其应有的责任,许钧、杨晓荣、吕俊、王宏印等前辈学者为翻译批评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付出了持续而艰辛的努力。一些年轻学者也致力其中,孜孜以求,以深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推动翻译批评研究的理论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发展。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就是其中代表之一,她专注从事翻译批评研究20年,撰写相关方面的论文30余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5年又出版了新著《翻译批评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将翻译批评的理论探索又推进了重要的一步(蓝红军,2016(3)1-2)。

论文和书中所有的讨论都立足于翻译批评及其研究的现状,全书围绕着翻译批评的基本问题展开,即从翻译批评的本质、价值、标准、原则、功能、精神与视野着眼,着力探讨以文本意义、翻译过程和译者主体性为焦点的翻译批评理论探索途径,同时兼顾翻译、翻译理论与翻译批评之间的关系。正如刘云虹教授指出,在当前翻译批评精神退化、研究滞后、理论体系尚不完整的语境下,翻译批评研究的首要任务并非提出“建立翻译批评学”的口号,而是要解决人们对翻译批评的基本认识问题,以深入的学理探讨回应时代对翻译批评研究的期待。细读该书,很容易洞察到作者对于翻译批评长期而专注的的思考、敏锐而宽阔的视野、精准而深邃的理论深度,才形成了书中超越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

刘云虹教授认为翻译批评发展滞后并在实践中难以展现其合法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的一个根本原因正在于,传统的翻译批评往往将翻译视为从文本到文本的静态结果,因而把批评的对象局限于静态的翻译结果,满足于对“如何翻译”这一技巧层面的分析和评判。这样的翻译批评,即便有细致入微的文本比较与分析,也无法对翻译文本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更难以对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翻译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2重建翻译批评的方法和途径

刘云虹认为“进一步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首先应对翻译批评的对象——翻译活动——有理性而深入的认识,要彻底摒弃把翻译看作从文本到文本的静态结果的片面观点,而将翻译视为涉及了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诸多选择、涵盖了文本内部与外部的诸多要素的动态过程。进一步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其次应坚持历史观和文化观,从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高度去理解和看待翻译活动以及其中涉及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标准、文化立场和价值重构等重要问题。进一步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还应该以在场者的姿态树立并坚持求‘真的精神,凸显批评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科学意识,为我们时代的翻译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氛围,从而真正发挥翻译批评的监督、引导和建设功能(刘云虹,2014)。在翻译批评领域,刘云虹不仅是国内最早的探索者之一,也是始终关注理论研究、积极开展批评实践的坚定的在场者。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纽带和桥梁,翻译批评必需力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正如译作应原作的呼唤而生,翻译批评也是应翻译实践的呼唤而生。翻译批评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尽管批评的角度、对象和目标在不同的情景中呈现出差异性,但其最根本的途径必然在于回归文本,以理性的目光关注文本以及文本背后折射出的翻译根本性问题,这是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批评的对象性所决定的。另外系统化的理论基础是翻译批评摆脱经验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窠臼进而逐步走向理性的必然诉求,而建构具有科学意义的理论途径与批评模式,这首先要有明确而独特的批评视角力求客观与全面的评价标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endprint

2.1回歸翻译本质

要重塑翻译批评的指导监督价值,就必须重拾被遗忘的关于翻译本质的真知,那就是回归翻译的“文本”和“意义”。作者以两章的篇幅专门讨论翻译批评的意义问题,指出“意义问题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刘云虹2015:118-123)),同时也指出翻译批评“必须以文本为基本对象,并最终指向翻译方法和翻译立场”(同上:308)。

2.2关照历史与现实

在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翻译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同时也遭受着来自文化界、文学界的诸多质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翻译观念、翻译方法、翻译价值目标等一些涉及翻译的根本性问题上都亟待加深理解、澄清认识。如何积极而有效地应对新时期对翻译和翻译研究提出的这一新的重大现实问题,翻译界尤其是翻译批评界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知道,翻译活动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既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另一方面又展现出不断超越局限、不断发展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关注翻译的现实,有针对性地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中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研究,这需要译学界具有一种历史的目光,从翻译史和文化交流史的高度加深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与把握。

2.3构建翻译批评精神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其精神和文化传播功能是更为重要的。对译者和翻译批评者来说,能否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坚守独立的精神品格,能否在充满物欲的环境里坚持翻译的人文情怀,这是一大考验。在当今中国这样一个价值观念紊乱的时代,守望翻译的精神维度是翻译批评者尤显重大的责任,要解决翻译的危机,重塑理性的翻译批评精神是当务之急。然而翻译学界对于此却显得重视不足,近年出版的翻译批评专著中都未对此做过专门的论述,《翻译批评研究》是唯一一部明确呼吁并专章讨论建构翻译批评精神的译学著作(蓝红军,2016)。

刘云虹将翻译批评视为“一种主体性的精神活动”,认为要发挥翻译批评作为“大写的批评”的作用,“与批评者的客观技能与素质相比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是批评者的主观态度与精神”(刘云虹2015:229)。基于此,她从翻译批评的客观精神、创造精神和求真精神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2.4发挥“互动”的功能

(1)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动是刘云虹强调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国翻译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具体到翻译批评,似乎也存在同样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的指引,翻译批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非理性状态,往往拘泥于“技”的层面的探讨,甚至被简约为“好”与“坏”的简单评判,没有充分展现出批评应具有的引导性和建构性。

(2)翻译场域各主体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学界不断拓展视野,对翻译活动的丰富内容和复杂过程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因此也越来越意识到,对翻译的考察与评价不应局限于从源文本到译文本的狭义翻译过程,而要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包括源文本的选择、译文本的生成以及译作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内传播与接受的整个历程在内的广义翻译过程。翻译是一个由原作作者、原作、译者、译作、译作读者以及出版者等等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那么,具有纽带和桥梁作用的翻译批评应发挥其链接作用,引导并促进该系统内各个主体要素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共同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尤其是译者、读者与出版者之间应该也完全可能形成积极的互动,进而从不同层面共同把关翻译质量、构建良好的翻译环境,促使翻译的价值得以体现。

3结语

鉴于此,翻译批评亟待探寻新的批评方法、构建新的批评维度。力求实现全面而客观的评价,翻译批评首先必须对其对象有理性的认识,要彻底摒弃把译作简单视为从文本到文本的静态结果的片面观念,进而将关注的目光转向翻译的动态过程,探寻从翻译选择到翻译接受的整个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文本内部与外部要素。

真正将翻译主体——译者——置于翻译过程中进行具有充分实践意义的考察,这是力求摆脱传统模式的局限、走向科学与理性的翻译批评所必须面对与解答的.只要我们对翻译的认识超越传统的语言转换和文本对等的观念,并开始考察有关文化、社会、历史等更广泛的问题,真正的翻译批评就必然是内部批评与外部批评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蓝红军.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与价值重塑——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评析[J].外语教学,2016(3)1-2.

[2] 刘云虹.翻译批评的本质回归和和价值重塑[J].外语教学,2016(05):94-98.

[3] 刘云虹.在场与互动———试析许钧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与实践[J].外国语,2015(02):98-105.

[4] 刘云虹,许钧.翻译批评研究之路:理论、方法与途径[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 秦妍.刘云虹翻译批评研究综述[J].海外英语,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