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力量助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2017-10-30贺喜
摘 要
新媒体力量的持续发展和影响力的持续发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冲击。作为“三观”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对新生事物没有完全的辨别能力的实际特征,使得新媒体下所衍生的不良影响不断地冲击着中学生的“三观”,从而给中学生“三观”教育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对于现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在面对挑战和冲突的时候需要辩证的看待它的影响,积极地对待现实存在并继续发展的事物,更好地分析和利用它有利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利用好新兴力量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力量,从而更好地开展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助力
21世纪是全面变化和发展的时代,是你还没有发现它已经悄然改变的时代,这个时代你只有不断学习的掌握新事物,规避它的不利,充分利用它的优势力量,助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要想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强的精神保障,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有的放矢,不断前行。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1.1 定义
顾名思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和造就在思想上、政治上忠于现有制度的人才而在中学时代对学生们进行政治与思想相关的教育活动。因此,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培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的工作。
1.2 内涵
要想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剖析,功能、任务、特点是三个避不开的主题。
1.2.1 功能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点:指引与规范。指引,就是通过对人生的目标、价值、行为、个性发展等进行特定的引导和塑造,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规范,就是通过对中学生的政治方向、道德行为、人格意识等进行规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2.2 任务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学教育阶段所承担的责任,是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一是政治理论,将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总结和凝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二是品德修养,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正确处理各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等与品行相关的规范。三是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个人至上思想产生后的教育任务,在个人不断放大时代,心理关系到个人、家庭、社会三者的和谐相处,需要在中学时代为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学会消除不良情绪对成长的影响,成长为对家庭和社會无害的个体。
1.2.3 特点
中学生的特点则是教育对象的特点,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仍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来进行调整和执行。中学生, 身心处于一个飞发展的阶段, 在心理上表现为半成熟和半幼稚的状态,在认知上表现为理想至上与茫然若失并行,在行为上表现为集体约束开始形成的冲突与叛逆的选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正是这样的特点,使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定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要义,将中学生成长中所有不利的因素从成长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地剥离,正本清源,使得中学生的成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需要。
2 新媒体力量
21世纪科技的发展,迎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媒体时代。
2.1 什么是新媒体
所谓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而这里面的主体则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人,即“个人+新媒体”成就了现在的新媒体时代。在 “互联网+”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微”为代名词,微方式本身不仅仅解放了消费者,同时也会解放传播者和生产者,而且不仅仅革新了传播的生产方式,也会革新传播的消费方式。
2.2 什么是新媒体力量
新媒体力量指的是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带来的生产关系中变革。它的力量集中体现在它的特点中:互动性、虚拟性、及时性、自由性、打破权威、体验至上等。这些特点使得新媒体给中学生带来完全不同传统媒体的资讯体验。就拿自由性来说,以前的资讯全部是自上而下的,中学生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在其中没有任何的自主性可言,现在只需要一新媒体的载体——智能终端,中学生就可以选择任何他(她)想要的资讯,不必在乎对与错、好与坏等常规的社会道德标准,这就产生一定的社会力量,颠覆了“资讯-权威-媒体-学生”这样一个顺序的结构,直接体现出“资讯-媒体-学生”更好符合中学生特点中叛逆性,将权威的审核作用置之不理,俨然呈现一种脱离约束的放任自由状态,这正是中学生的最大问题,成长不在社会的集体的约束下,人的成长将失去社会属性的本质。
3 形成冲击与挑战
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也深受影响,加之新媒体的特点,不受年龄限制,而且年龄越小越容易掌握。于是,思想政治似乎处于一个被颠覆的边缘。
3.1 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冲击
话语权是说话权、发言权,是一种舆论影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教育者对意识形态传播的控制力,表现为对意识形态传播内容、方式、效果的整体把控。传统上话语权往往意味着对舆论话题的主导,对舆论传播渠道的掌握,对受众的灌输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3.2 从载体到传播之间的冲突
传统意义上是思想教育载体是课本,教育模式是“文化——课本——学生”,载体的传播人(或者说是媒体的发言人)是教师,这其中文化是五千年积累的文明精华,课本是权威发布的,教师是千锤百炼的;而现在这一切都被颠覆了,教育模式变成了“新媒体——学生”,新媒体取代了载体、载体传播人,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新媒体所产生的一些糟粕、负面的等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和冲击。endprint
3.3 对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和影响,而传统的引导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授课、谈心、先进典型等引导方式已经被取代,新媒体时代采用“互播”模式,强调“人从即媒体”,人际关系呈现网状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大增,多元化的以及更多不适合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大量地对学生造成影响,甚至形成教育观点,严重冲击和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和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4 对教育者的挑战
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手段,正在被学生所喜爱和掌握,然而,现在以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并不多,仍以传统的书本传授和课堂传授为主,主要教师对学生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然而,新媒体手段将主导者与接受者置于一个更加平等的平台,两者的交互性更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将改变以往的单向灌输方法,双向的交流互动将成为主要教育方式,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思想素质要求。
4 如何助力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面越来越广,因此,必须强化平台建设,集聚线上线下合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各项目标内容与当前网络热点结合,利用新媒体即时性、形式新颖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竞赛、交流、讨论等活动。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通过原创发布、转发点评、微话题讨论等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1 对新媒体资讯加强监管
新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真与假、善与恶……,作为由成年人组成的监管体系中,要在新媒体中打造一个过滤器,加强新媒体运用管理中科技攻关,充分应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进行检查、管控和筛选,从产生源头、传播渠道和传递形式进行净化和正本清源,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新媒体环境。
4.2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自身素质
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一批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投入到新媒体平台建设中,并定期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培训,以全面掌握驾驭新媒体的本领和技术。同时,适应互联网和手机技术发展趋势,引入综合平台的手机客户端,让广大学生不用对着课本也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形成一个以课本权威为基础,对应当下热点为吸收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4.3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贴吧、微博、朋友圈等为代表的新生代新媒体群的日益壮大,打造资源共享、服务至上的新媒体阵地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建立微观点、微话题……在学生中发起原创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征集活动,开设契合思想教育内容微原创版块,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具有魅力。此外,可以发挥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在各班团组织建立微信群,教师和学生干部将带有正能量的内容直接“说”给每一位学生,只要学生随身携带手机,就可以及时“听”到信息。这种方式既快捷、高效,又增强了互动性,效果也明显强于传统方式。
4.4 放下身段,让虚拟走入现实 。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微博、微信開展丰富多彩的虚实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引导,在“网上”注入正能量话题,打造班级“网红”,重塑榜样的力量。以“线上”面对面的交谈方式,动之以情,使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形成合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利用微信“随拍随传”、“朋友圈分享”等功能进行学习内容分享、学习难题探讨等,通过分享、集赞扩大影响力,形成特有新媒体学习文化氛围。这期间,教师应加强监督和引导实现对学生的全程掌控、全程教育引导,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纵然它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众多地负面影响,但我们还是应该张开怀抱迎接它的到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新媒体的方式开展教育工作,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方式创新,甚至心态创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步入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卢少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3]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03).
[4]徐修玲.新媒体艺术特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S1).
[5]杨志清,李岩.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2012(08).
作者简介
贺喜(1987-),女,四川省荣县人。现为西藏军区拉萨八一学校政治教师。
作者单位
西藏拉萨八一学校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850099endprint